浅谈国内外城市集聚效应研究现状

2019-10-21 03:22胡艳秋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0期
关键词:研究现状

胡艳秋

摘要:对我国来说,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在促进产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资源流动不断加速,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的产业集聚群也在形成,并不断吸收外部资源、衍生新的企业。本文主要概述城市集聚效应的概念、总结和归纳国内外城市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现状,为我国城市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集聚效应;产业集聚群;研究现状

引言

近年来,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在促进产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从现实发展的情况来看,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资源流动不断加速,生产活动逐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布局,同时具有“增长极”特性的产业集聚区域也在形成,这些产业集群已逐渐显示出很强的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并不断吸收外部资源、衍生新的企业。因此,产业集聚效应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市集聚效应概念

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国内的例子也不少见,在浙江,诸如小家电,制鞋,制衣,制扣,打火机等行业都各自聚集在特定的地区,形成一种地区集中化的制造业布局。类似的效应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就具有多种集聚效应,包括经济、文化、人才、交通乃至政治等等。

2 国外城市集聚效应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城市经济中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集聚效应:

第一,城市集聚的空间性。国外早期在研究集聚经济时,把研究对象限定在特定的行政区内,忽略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性。这一缺陷是Ciccone和Hall(1996)在解释美国劳动生产效率时,采用劳动力密度的数据时发现的,经济活动的密度每增加一倍,生产效率就提高约5%[1]。Ciccone(2002)运用欧洲国家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劳动力密度与经济效益呈正向关系,但劳动密度增加一倍,生产率提高略小于美国为4.5%[2]。

第二,城市集聚的动态性。Glaeser(1992)等和Henderson(1995)等在他们的研究中就分析了城市集聚的动态性。他们的研究结论表明:城市的某些特征能影响其在20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的发展[3]。Henderson(2003)对动态性的集聚效应做出了两种解释,一种是从历史因素的角度分析;另一种是从知识溢出效应的角度,知识积累是城市规模得以扩大和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4]。

3 国内城市集聚效应研究现状

国内对城市经济中集聚效应的研究主要从实证方面进行分析,但实证的角度不同,具体可分两大类:

一类是基于微观视角。吴学花(2008)从学习机制的角度,对知识的产生、扩散和城市的集聚关系进行研究。她认为专业化城市和多元化市会共存,这是企业根据其成本收益进行选址的结果[5]。钱学峰(2012)等利用1999-2007年我国地级市业工业企层面的微观非均衡数据,得出我国地方政府并没有对集聚经济创造集聚地租征税的结论[6]。陈建军(2011)等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更倾向于城市化集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倾向与地方化集聚[7]。李高产(2008)从城市集聚经济的微观基础理论的视角,发现城市集聚经济的源泉不只有知识外溢,还有国内市场效应、消费经济和寻租等[8]。

一类是基于宏观视角。李金滟(2008)等在新經济地理框架下,利用中国184个地级市的2003-2005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中国城市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对城市集聚的影响[9]。李金滟(2008)等基于新经济地理的视角对城市集聚的理论进行评述,他们将城市集聚理论划分为区域、城市系统和单个城市三个层面[10]。韩峰(2012)等运用我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制造业的数据,从马歇尔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的角度分析供给和需求的空间外部作用的范围,研究表明需求的外部作用范围能涉及全国,而供给的外部性作用仅有100公里[11]。

结语

由上述的文献综述可知,目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集聚、的研究已倍受关注。研究国外文献对我国城市集聚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首先,西方国家对城市集聚的研究具有完备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仍然适用于我国的城市问题;其次,利用国外研究的城市集聚模型有利于与其做横向比较;最后,现在国外城市集聚的问题将是我国城市集聚即将要出现的问题,可以参考他们的政策,以便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经济。

参考文献:

[1]Ciccone A.,R.E.Hall.Productivity and Density of Economic Activ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1996,86(1):54-70.

[2]Ciccone,A.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Europea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s,2002,46(2):213-227.

[3]Henderson,J.V.and Kunkoro A.Turner M.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5):1067-1090.

[4]吴学花.城市集聚经济的微观基础研究—从知识创造与传播角[J].济南大学学报,2008,18(3):22-26.

[5]钱学峰,黄玖立,黄云湖.地方政府对集聚租征税吗——基于中国地级市企业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2(2):19-30.

[6]陈建军,崔春梅,陈菁菁.集聚经济、空间连续性与企业区位选择——基于中国256个设区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6):63-75.

[7]李高产.城市集聚经济微观基础理论综述[J].城市问题,2008(5):46-52.

[8]李金滟,宋德勇.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集聚经济——基于中国地级单位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2):25-34

[9]李金滟,宋德勇.新经济地理视角中的城市集聚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8(9):89-94.

[10]韩峰,柯善咨.追踪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J].管理世界,2012(10):55-70

[11]周游,张敏.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规律研究[J].2000,(4):16:22

(作者单位: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思路
海参人工育苗产业的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约翰·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综述
董榕及其剧作研究述论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