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自主课堂的深度融合

2019-10-21 09:29谢海鹰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5期
关键词:优化信息技术

谢海鹰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它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更走进了小学语文自主课堂之中。信息技术以它强大的功能,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想学就学”成为现实,它丰富了教与学的形式,让多样化教学成为可能,它提升了教学效果,让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优化 语文自主课堂

《新课标》指出: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自主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全方位的动起来,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而有效地融合信息技术,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在自主预习中的运用。

课前自主预习是语文自主课堂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常情况下,预习都是学生独自进行,是学生个体与书本间的单向对话。学习材料和交流对象的单一化,造成预习的封闭性,给预习效果带来较大不利影响。预习时,还常常会出现学生现有经验背景不支持学习材料的情况,像《卫星比武》这一课,学生对卫星这一高科技产物,就十分陌生,有一定距离感。这一情况更增加了预习的难度,容易使学生对预习产生消极情绪。教师把学生引入网络平台进行预习,学生既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卫星图片,直观地了解卫星的外形特点,又能搜索到文字信息,甚至还可以搜索卫星发射的视频文件,观看卫星发射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对卫星这一高科技产物进行全面了解。当预习不再是对着课本枯燥地读、写、画时,学生在学习平台互相交流预习成果的兴趣便激发出来了,预习自然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突破重难点

在语文自主课堂重难点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以其直观形象、再现聚焦、动静灵活等特性,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如何描写人物的动作》的作文教学中,如何捕捉生活中最常见的人物动作系列,并能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是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用手机去课外捕捉最有特色也是最常见的人物系列动作,并将这一系列的动作分解拍摄,每张分解动作的图片定格后在下面附上自己的描写。课上,教师选取最有代表的作品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供同学们欣赏、点评,再提供两组对比鲜明的吃相分解图片,通过缓慢、定格、放大、重复播放,让全班同学抓住人物动作、神态仔细观察。学生观察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就能把这两组图片中人物的吃相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愉快、有效地解自主课堂中教学的重难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朗读训练。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最经常、最具语文特点的学习活动,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语文学习的灵魂是读,有时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缺乏感性经验,又由于时间、空间及自身有限的经历,有些事物不能直接观察和体验,较难对一些文章中出现的语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有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便是模仿,比如,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寻找适合学生的课文录音,和学生们一起对课文录音进行模仿。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课文进行阅读,之后在听课文朗读,对录音中的语气语速进行揣摩,之后进行跟读,最后达到自己朗读的目的。如在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将课文录音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学生可以感染到那强弱、高低、缓急长短的对话语调,并将其中的神韵理趣表达出来,能够使学生们掀起模仿的浪潮。通过朗读,学生们能够进入到文字的美妙世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己的语感,提升了表达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言拓展。

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语言。而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引导运用语言的训练中,老师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语用环境和渠道,学生们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全员参与,动脑、动手、动口,一起创作。他们相互指正、相互补充、相互激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积极投入,兴趣盎然。其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就在这摇曳多姿的学习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如教学《贺年片》这一课,引导学生尝试做个小诗人,仿写一首小诗,可以凭借融声、光、形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孩子们借助课件溶入情景之中,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想象,天马行空,一首首小诗便能脱口而出。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了自主课堂,成为了诗的课堂。

五、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自主评价。

随着微信、微博、微盘等词语的兴起与广泛应用,传播形式已经进入了崭新的“微时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就能帮助语文课堂实现迁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如教学《卫星比武》拓展延伸环节,要求学生设计一些其他功能的卫星,这个学生兴致盎然,完全可以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卫星作品。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当学生的设计作品不能一一展示评价时,学生心里会产生许多遗憾。怎么办?我们可以将课堂迁移到课后,利用学校的学习空间,将孩子们的作品一一上传,发起网络投票,并开通互动留言,让学生说说自己投票的理由。这个时候,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认同被点赞,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语文、学习科学的兴趣再一次被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脚步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了。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让“我要学”、“想学就学”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自主课堂的深度融合,真正丰富了语文自主课堂教与学的形式,让多样化教学成为可能,提升了教学效果,让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  宋红新.浅谈信息技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J].读写算:教师版(40):180-180.

[2]  马小彦.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新课程(上),2018(12).

猜你喜欢
优化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优化问题设计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