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

2019-10-21 02:04王迪
青年生活 2019年14期

王迪

摘要:中国古代书法,一向注重形象思维,乐于以亲近自然的物象比拟来描述书法作品。相对于西方的艺术也许显得缺乏严密和系统,然而这也是其优越之所在,因它能破除偏执,更加周到和宽容地讨论问题,充分体现了我国哲学所特重的整体观念。中国哲学史上对求知的方法有过许多论述,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有关认识方法的各种见解,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方法的理论。

关键词:古代哲学;书学;孙过庭;书谱

孔子主张“博学”“多闻”“多见”。

孔子对求知的方法有所阐发。他强調学思并重,明确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注重知的后天来源。书法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它不仅要求学书者长期有效的艰苦练习,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学养水平。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除了老辣雄浑的字内功夫给人以美的感受外,书写者通过作品反映出来的学识素养也是感染读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历代书家都主张“字内功夫字外求”道出了学习书法理论知识,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颇发为深思。

以孙过庭《书谱》为例。此书是孙过庭撰文并书。孙过庭,名虔礼,吴郡人,是我国唐代杰出的书法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留世之作以《书谱》最为著名, 就书法墨迹而言,它是唐代今草的代表作品,最能体现王羲之书法的样貌。就书法理论来讲,它是一部极其系统的书法论著。

《书谱》理论,文思缜密、言简意赅、内容宏富、行文清晰、立论精粹,见解精辟。《书谱》理论涉及书法的历史、理论、评论等方面,文中关于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书法的继承与创新等诸多问题的阐述与分析,见解独到,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孙过庭的《书谱》理论是唐代书法美学理论的一座高峰, 是中国书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书谱》理论中关于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书法的继承与创新等诸多方面的阐述与分析,见解精辟,影响深远。研究《书谱》理论,对我们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书法实践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和完善书法艺术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书谱》从书法源流讲起,开篇云“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并进一步指出,自己对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继承发展。文中抑献扬羲,对王羲之即认为“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博涉多优”,称自己是“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孙过庭指出书法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漓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

关于书法的本质,孙过庭认为书法不同于一般的实用文字,而是既要注重实用又要具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书法的特征在于通过汉字固有的结构、点画和用笔的变化,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书法艺术的本质在于“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另一方面,孙氏认为书法不同于其它艺术,它是以线条为语言的艺术,这些线条,不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是抽万象之象的“意象”,书法就是以抽象的“意象”来表现书法家的个性特征美。

孔子主张 “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他反对满足于获得众多杂乱无章的知识,要求用“一以贯之”的原则把所有的知识贯穿起来。“一以贯之”是通过思的功夫达到的,也是思的方法论原则。他还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反对臆测、武断、固执、主观的思想方法。以赵孟頫为例,他在艺术领域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篆、隶、真、行、草无所不能,无一不精。从其一生来讲,遍览百家,而终追二王。临写是为了得其神韵,练造自己风格,经数十年苦练终于在46岁之后形成了以二王为风范又有自己鲜明特点的“赵体”。其篆书来自于金石,石鼓文,古朴大方,又不失其雅致特质。其隶书法钟繇,平稳而又灵动,舒展而有筋骨。

赵孟頫书法作品再传甚多,为历代书法家难以比拟。如此辉煌的成就并不是天才偶闪灵光的杰作,而是赵公笔耕不辍的努力。这种对书法的痴迷是现如今浮躁的现代人无法想象的。赵公从五岁起习书,几无间日,直至在仙逝前一直在研习书法,可谓是对书法达到了情有独钟的地步。正如《跋赵文敏贴》所云:“盖文敏之书,根于英姿敏识,而成于清机绝鉴,非可以一蹴而就,犹记寒夕宿斋中,文敏谈余,试濡墨复临颜、柳、徐、李诸贴,既成,命取真迹一一复校,不惟转折向背无不绝似,而精彩发越,有或过之,予问其何以能然。文敏曰‘亦熟之而已。”他的书法作品有很多,《千字文》、《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木碑铭》等等。他也成为了继欧颜柳之后的第四位影响后代的大书法家。

他在绘画方面的成就与主张影响也是很大的。赵孟頫在传世佳作《秀石疏林图》中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唐人张彦远倡导的“书画同源”在此得到很大的体现。孙虔礼云:“用笔千古不易”。赵孟頫也正是在笔法、结构具备的情况下,倡导了“复古之风”。正如《清河书画舫》载其《自跋画卷》“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意。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实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这段话便是赵公艺术主张的最好体现。正如,卢辅圣先生所指出那样,每当沧桑变易,文化失范之际,人们总是以史为鉴,从古代的启示中寻找医时救弊的良方。

参考文献:

[1] 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