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貌核心问题剖析及提升策略浅探

2019-10-21 08:02严思路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19年10期

严思路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风貌是城市魅力、独特个性、人文气质的集中呈现。我国40年城市大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中国城市空间所面临的普遍风貌问题。本文以合肥城市风貌为例,深入解构并梳理剖析城市风貌特质的核心空间要素,,准确定位合肥城市风貌的核心问题,针对性的建立提升、管控、优化合肥城市风貌的策略体系,构建可传导、可操控的行动抓手,为合肥市城市风貌管控问题提供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城市风貌;关键性空间要素;城市空间秩序;城市空间格局

世界上经典的城市无不从建筑、街道、场所中透露其独特的性格,令人难忘。城市风貌是受城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影响而形成,通过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体现出的无形的精神面貌特征和有形的实体环境属性。当前合肥城市形态变迁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速度快、尺度大、历史肌理和结构的日渐破碎和异质化。本文旨在挖掘影响合肥城市风貌的核心空间要素,准确定位合肥城市风貌的核心问题,针对性的建立提升、管控、优化合肥城市风貌的策略体系,构建可传导、可操控的行动抓手,为合肥市城市风貌管控问题提供探索与实践。

一、合肥城市风貌的核心问题

合肥,素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奋斗历程中,合肥逐步成长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了区域地位、凸显了创新活力、优化了产业结构、拉开了空间框架、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善了民生设施、提高了城市品质、提升了城市能级。同时量大面广的城市建设,也剧烈地改变着城市的尺度、形态、面貌和特征,城市的秩序感、整体性、可识别性等基本的空间属性正随着空间扩张和更新而逐渐削弱。

(一)影响合肥城市风貌的核心空间要素

城市风貌是从城市土地和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反映的是自然、历史、时代三种规律共同作用于城市的景象,其中“风”是对城市文化系统的概括,是城市风貌的内在构成;“貌”是城市物质环境中相关要素的总和,是城市风貌的外在构成。城市风貌的特色由自然环境、文化历史和时代特征共同决定。因此重塑合肥城市风貌实质上是重塑城市风貌特质背后的空间逻辑,关键性空间要素包括自然生态空间要素、公共环境空间要素、历史人文空间要素。三大类关键性空间要素构建了城市特色风貌的生产体系,共同构成了城市空间特质的感知体系,体现了城市空间特质的总体意向。

(二)空间问题与问题空间

1、自然生态空间要素

合肥市的自然生态空间要素是支撑合肥山湖气质的核心载体,在主城区范围内的巢湖、江淮分水岭、紫蓬山山脉、浮槎山山脉、江淮运河、南淝河、十五里河、二十埠河、板桥河等重要自然山水空间要素,塑造了合肥市“背岭面湖、一体两翼、河网融城”的空间风貌特质。

同时在城市快速建设阶段,这些重要自然山水空间要素及其与城市建设空间的关系逐渐显现出一系列问题。经典田园绿楔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公园化、碎片化,田园绿楔与城市功能的边界空间界面生硬,急需从拼贴走向有机融合;城区内的水体仍以防洪排涝功能为主,缺乏景观与安全的协调统一,河流廊道公共空间不断被挤占,中心城区河流廊道平均宽度仅178m;合肥重要生态空间周边的城市建设,没有在充分考虑整体空间格局、周边视线空间、沿线天际线、建筑风貌特色的基础上,科学划定环境风貌协调区并进行空间引导控制,导致城市生态空间界面平淡、粗糙、尺度失调;山湖视廊受到高层建筑冲击,现状18层以上建筑物对山湖视廊形成阻隔界面,山看湖视廊尚存五条,群湖散落,山湖气质被淹没。

合肥市经典田园绿楔与城市空间历年关系演变

合肥市山湖视廊受高层建筑冲击分析图 ]

2、公共环境空间要素

合肥市公共环境空间要素是支撑合肥幸福品质的核心载体,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新时代的核心目标和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定城市公共环境空间要素包括城市公共中心、城市门户标识、城市公共空间三大类空间要素。在主城区范围内的政务区、滨湖新区等城市综合发展中心的建设集聚;滨湖空间、滨水空间等公共空间;综合交通枢纽等城市重要门户标识,塑造了合肥市“以水为魂,活力多心,亲山亲水,山湖城田”的空间风貌特质。

在城市经历大建快上时期形成的公共环境空间要素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总体空间失序的问题。各片区都不同程度的形成一定的综合服务职能聚集区,但缺乏整合,核心功能不完整,难以发挥“核”的作用,无法形成标志性中心形象。合肥门户形象未经雕琢,展现“合肥房华”而非“合肥繁华”。城市高层建筑的风貌严重趋同,建筑高度一致、建筑类型一致、建筑风格一致,且城市标识尚未簇群生长。

3、历史人文空间要素

合肥市历史人文空间要素是支撑合肥江淮特质的核心载体,合肥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自西汉设置合肥县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梳理总结合肥市主城区能够代表城市特色风貌建筑、重要特色片區及空间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在主城区范围合肥市凝聚了以环城老城为代表的老城文化核心、重要河流廊道周边的重要历史人文空间元素构建的四大文化汇聚轴线、串联合肥市现代重要创新空间要素的科技创新走廊,塑造了合肥市“居中筑核,创意塑廊,逐水聚城”的空间风貌特质。

同时合肥历史人文空间要素也存在近现代建筑风貌的江淮特质不凸显;特色建筑空间布局零散,场所封闭,老城文化保护与彰显不足;城市迭代过程中的风貌和谐程度有待提升;特色风貌片区规模不足,布局零散,类型不丰等问题。我国40年城市大发展过程中诸多城市均存在现代高层建筑对传统城市风貌的冲击问题,横向对比合肥市与其他城市的历史人文空间与周边空间风貌协调关系,对开敞空间品质与相邻空间的风貌管控是在不同时代建设更迭之间,和谐平稳地过渡衔接不同时代的风貌之关键,需要严格控制了历史人文核心空间毗邻圈层的建筑高度、建筑风格与色彩。

合肥市主城区重要特色建筑分布現状

合肥市主城区重要特色街区分布现状 ]

二、提升城市风貌的核心策略

总结合肥在自然生态空间要素、公共环境空间要素、历史人文空间要素三大关键性空间要素上出现的风貌问题来看,合肥的城市空间是在大建快上的阶段呈现出政策力驱动下的跳跃发展特征,板块拓展、片段跌建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导致合肥空间发展过程中突变多而渐变少,相互孤立且缺乏衔接。面对快速长大的“体量”,与来不及长大的“秩序”,合肥市提升城市风貌的核心策略应当立足城市空间失序的问题,治理乱序、塑本提质。

(一)顺应山水、尊重自然,重建城市自然山水格局

紧扣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城市风貌之本,保护向湖而生的高品质脉络空间。塑造“群湖气质”的多个城市湖泊公园;整合提升江淮运河、南淝河、十五里河、塘西河、二十埠河、店埠河、板桥河、四里河八条河流廊道空间风貌;保护董铺-大房郢水库绿楔、紫蓬山森林公园绿楔、巢湖-大圩湿地绿楔三大生态田园绿楔的城园空间关系;严控城市经典绿环、城区生态斑块中环、城市外围生态廊道绿环三大城市绿环,以此成就群湖领乾坤的湖-水-山-城格局。提升合肥市城湖共融、城绿嵌合的生态颜值,凸显合肥市的山湖气质。

(二)保护历史、延续文脉,重建城市文化魅力格局

紧扣文化历史空间作为城市风貌之魂,整合传统文化空间,挖掘历史文化存量空间,凸显合肥市历史文化、工业文化、高校文化、都市文化、科创文化五大特色文化魅力片区;融合市井文化空间及创新塑造,深挖传统文化,融入市井空间,使其看得到、摸得到,可利用,塑造地域文化与市民生活相融合的新时代文化格局。提升合肥市开放多元、包容并举的文化颜值,凸显合肥市的江淮特质。

(三)突出时代、提倡创新,重建城市公共空间格局

紧扣时代特色空间作为城市风貌之新,以人为本,保障“三公用地”,包括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园绿地、市政公用与道路用地;进行公共空间针灸式存量挖掘,构建两级三类绿道将城市公共空间勾连成网;以提升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核心职能和满足市民多元活动为宗旨,结合城乡空间布局,构建“四级、五类”城市中心区分级分类体系;联合城市感知体系与城市标志轮廓体系,构筑望山水、望都市的城市景观眺望体系,控制六大山体型战略视廊,提升群湖映点丘,山水簇城埠的山湖气质、梳理八大都市型战略视廊,展现创新名城,美丽合肥的城市形象。提升合肥市创新风尚、活力宜人的时代颜值,凸显合肥市的幸福品质。

三、结语:

合肥城市风貌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空间发展的失序问题,这也是中国城市空间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在深入解构并梳理剖析合肥市城市风貌特质的核心空间要素的基础上,从自然生态空间要素、公共环境空间要素、历史人文空间要素三大关键性空间出现的问题,瞄准合肥城市在自然环境、文化历史和时代特征三大方面出现的风貌核心问题,为重塑城市风貌特质背后的空间逻辑提供有效抓手。

参考文献:

[1] Andres Duany, Sandy Sorlien and William Wright, Smart Code Version 9.2[M]. Create 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2012

[2]池泽宽,城市风貌设计[M].郝慎钧,译.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曹璐.  城市风貌规划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2.

[4]王建国.  城市风貌特色的维护、弘扬、完善和塑造[J].  规划师,2007,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