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水公园景观设计

2019-10-21 17:54曹灿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环境水资源

曹灿

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需求之间的不平衡日益显现,特别是城市水资源领域的矛盾不断加深,城市再发展受到了诸多挑战,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因此应运而生,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雨水公园中,探索海绵城市实现的最佳途径,从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公园;水资源;生态环境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城市内涝问题,每年都有不少城市出现“城中看海”的现象,该现象引发社会各界人士对雨水如何利用的探讨。众所皆知,雨洪资源的利用率很低,目前传统的雨水径流排水系统形式单一老旧,大量雨洪资源被简单粗暴弃置,而城市中很多地表无法实现雨水下渗,雨水径流量较集中,对此,急需一种新型处理雨水径流的景观化途径来改善地表径流,实现雨水资源的多途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景观性能,创造适合留住雨水的可持续城市生态环境。

一、相关概念解读

(一)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和概念

海绵城市理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建设积极新型海绵城市,在建设及城市排水系统时要充分发挥自然力量,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自然积存、自然净化、自然渗透,后续颁布多个海绵试点城市[1]。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应对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弹性景观策略。对雨水的“弹性”使用,雨水丰沛时期合理将雨水“留住”,缺水时期将水源“释放”,同时对于工业大气,城市污染的水源有效去污净化,转变传统“以排为主”的治水思路,通过低干预景观补充和附加水体的自然循环能力,秉持源头扩散、消容滞纳、缓释慢排的治水方式。

(二)城市雨水公园的概念

城市雨水公园最早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一名地产开发商在设计城市住宅区的时候,希望用一个生态滞留和吸收雨水的场地来代替传统的雨洪最优管理系统。城市雨水公园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下暴雨的时候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还可通过吸附、降解等过程减少水污染,需要时再把存储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同时它是由树皮或地表植被作为覆盖的区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一种的兼具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的生态可持续的花园景观。

二、雨水公园设计遵循的原则

(一)低影响开发原则

雨水公园是由由多个微型生态绿色系统组成的景观环境,能够有效调控场地水环境和生物群落。采用低影响开发的设计策略,以人工对环境最小干预的设计思想,将水生态与生活自然统一起来,才能达到城市雨水公园的设计意义,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大化。

在进行雨水公园设计之前要清楚掌握园内场地的用地性质,同时要遵从场地的水文特征,多次勘察园内环境的变化及周围的人文环境,以最小的人工设计改良场地的排泄功能,做到分区域采用不同方式利用原有的景观要素,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从而获得低成本投入高景观效益的回报。

(二)绿色生态功能原则

雨水公园是城市中承担绿化、改善环境功能的主要公共空间,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具有一定的意义。要以绿色生态为设计原则灌输在设计中,充分发挥雨水公园的“水效益”,利用各类绿色基础设施恢复城市良性自然水循环功能,缓解水资源不足和季节性洪峰峰值较大问题,除此之外,向人们介绍园内独有的景观特色,给予人们视觉上的享受,为城市增添一抹绿色。

(三)景观美学原则

评判公园景观的设计准则之一是景观是否具有美的感受,而景观艺术的美观化可以增加景观空间的吸引力,所以打造环境优美的雨水公园景观空间是十分重要的。不同区域要有不同的景观特点,植物造景要与周边环境相适宜,可以利用跌水、花鸟虫鱼、植物造型等,制造出地域个性景观;同一区域可种植不同色彩不同品种的植物,根据植物的色彩,体量大小、纹理变化,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植物布置美学法则来丰富景观空间的层次。

三、海绵专项雨水处理设施设计

(一)道路设计

公园内的道路要采用海绵专项雨水处理设施设计,既要绿色生态又要美观大方。公园主道路为共享道路,以生态功能为核心,使用色彩丰富的铺装样式,满足承载量较大的车辆通过,路面使用可渗透、耐水抗压的材料,如彩色沥青塑胶或透水混凝土。两侧为溢流路缘石。次要道路要创造完整快捷的人行步道,用透水砖铺路。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可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保持土壤湿度。

(二)湿地水塘设计

较大型的城市雨水公园可设湿地水塘。湿地水塘作为主要长期储蓄水资源的人工池塘,具有對雨水的进行初步净化且具有泄洪的功能,永久水位线应保持在平均1.4 米深(最深为 3 米),另外考虑到季节性的雨洪水位线,将岸堤与水底的坡度比设计为小于等于 1:3,池塘底部最底部的土壤经过压实处理,并预留贮存的沉淀物团,岸堤预留溢流口在水位到达时可以通过管道排出[2]。

四、设计创作的意义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问题也不断出现,其中城市内涝问题不容忽视。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雨水利用的理论和实践技术已经拥有成熟的体系,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的技术应用和理论支撑。对于城市雨水公园的应用实践尚未普及,在海绵城市理念贯彻的背景下,利用雨水公园的造景生态优势解决城市雨水问题,运用多元化绿色基础设施,结合城市雨水花园设计提供新型的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景观化设计策略,控制地表径流量、净化点源水污染,推动传统的公园向多元化生态雨水公园的转变。

五、结语:

海绵城市在我国近几年开始起步发展,理论和实践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城市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要将绿色基础设施应用到园中,遵循设计理念原则,实现传统公园与新型海绵技术的自然衔接,发挥功能景观效益,重塑城市生态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晨辰.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道路设计初探[J]. 中国建材科技, 2015(S2):86-87.

[2] 徐立飞.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惠农渠生态文化公园景观设计[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8, 553(20):43-46.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生态环境水资源
水资源平衡调度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浅谈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