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探讨

2019-10-21 11:24巩筑
装饰装修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理念

巩筑

摘    要:近年来,我国对于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加大整改力度,投入了非常大的人力物力,终于取得了显著地成效。生态城市理念自提出后,就成为世界各地进行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的热点课题。在我国,生态城市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领域的具体化。目前随着新区建设模式升级,已由早期粗放式开发逐步向生态型建设模式转变,因此基于生态城市理念对其进行规划设计,是现代城市新区建设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基于“生态城市”理念;城市规划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城市规划建设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要求。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应当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目前,生态建设已经被许多地区的政府部门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从而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谓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同时结合生态学原理、方法,并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进行识别、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杂生态系统规划协调优化方案。而且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按照城市建设的总体原则、政策和规划,以城市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为指导,并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和生态规划的基础进行实施的规划,结合城市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相关原理,协调城市的社会经濟发展。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主要目标。合理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安排生态城市建设体系。规划区的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和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应予以重视,有效的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与人口之间的问题,进而实现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目标。

3  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3.1  区域协同策略

首先,迎合区域需求,发展特色经济。根据区域政策红利与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中心城区或区域层面产业及功能重心转移的机遇,整合区域产业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等,联合本地优势,打造发展不同经济类型。其次,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产业创新力。在承接特定经济产业基础上,注重吸纳壮大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都市工业园区,积极发展生态性服务业,规划区域性企业总部基地、生态商务区、高端教育园区等。第三,发挥交通优势,强化物流服务。交通便捷的新区,应发挥交通枢纽优势,积极吸纳区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规划建设大型商贸中心,同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强化物流服务智能,建设物流企业总部、物流金融服务中心等。第四,完善城区功能,打造公共活动中心。新区建设应积极分担中心区职能,建设市级休闲中心、体育中心、商业中心及区级文化中心等,形成城市新的公共活动中心,同时着力打造以网络智慧为特色的社区组团,成为未来生态新区建设示范样板。

3.2  对土地合理生态规划与利用

(1)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要加强生态敏感区的范围的控制,确定基本农田、河流系统、林地、湿地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首先要对其进行保护和控制,确定土地利用强度分区和相应的控制指标,然后制定空间控制措施。之后在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保障土地高效、经济的利用。所有建设项目都要加大土地利用集约度,尽可能少占用耕地,通过改善结构布局,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使土地利用率最大化。

3.3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对于大型城市来说,由于生产活动频繁,人口分布密集,因此垃圾处理难度更大。传统的垃圾掩埋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利用绿色技术进行垃圾处理,做到循环利用。部分城市采取垃圾分类的方式进行处理,尽管资金投入量大,但是处理效果较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也会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要想有效处理城市的垃圾污染,还要加快相关设备、设施的研发,提高垃圾处理设备的技术含量。

3.4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汽车站、公共卫生间、行政服务中心、电动车站、有轨电车、火车站等,这些公共服务设施不仅应该注重其自身的合理性,还应该将其与整个环境融为一体,增强设施的趣味性、可识别性,做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构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方便该区居民的生活,形成居民的区域认同感。并且,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如自行车租凭区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方便居民的使用,减少碳排放;再如健身器材的设置,能够便于人民锻炼身体。

3.5  交通优化策略

对接区域路网,完善道路系统。新区路网规划要从完善城市整体路网格局出发,加强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的道路衔接,达到整个城区交通体系多层次便捷发展,包括快速路、主干道、轨道系统、公交系统等,构筑多通道、高保障的一体化交通网络。路网架设遵循三个原则:充分尊重已建道路;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元素形态;路网密度适当高,道路宽度适当低,并注意不同功能区路网密度规划。建设轨道环线,优先公共交通。新区建设提倡低碳交通,构建以轨道交通及大站公交环线为纽带,普通公交为辅助的公交网络系统。地铁站点就近设置综合交通换乘枢纽,由有轨电车、普通公交、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相串联服务于各片区,结合换乘站点设置城市组团级和街道社区级服务主中心,一般站点设置为副中心;公共汽车线路走向与客流主流一致,普通公交站点以500m为服务半径;设置有轨电车的闭合环路,与轨道交通无缝换乘,起到交通支线的作用,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完善慢行系统,构筑活力街区。自行车环线系统可根据不同主题及长度设置,设置专用自行车绿道,串联轨道交通站点、公建、居住社区、商业区及各类开放空间,同时结合共享单车模式,按照服务半径结合公共开放空间和公共交通换乘点设置自行车停放服务站。人行系统规划应构筑点线面结合的网络系统,形成规划区纵横贯通的生态绿廊、大型公共开放空间、组团绿地空间、居住区内部开放空间等步行体系。

3.6  打造和谐的城市文化环境

城市的传统文化、历史风貌、风土人情等都是城市魅力的体现。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建筑师应当充分利用地域文脉,为人们的居住环境注入新的活力,创造出宜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保护城市优秀的历史文化,除了对传统手工艺、建筑技术、宗教文化以及方言进行保护,还要对城市所在地区的农田进行有效保护。例如:在北京菊儿胡同的规划建设中,住宅设计依然沿用四合院的建筑体系,这是对城市肌理的尊重,也是对传统建筑体系的再利用和新尝试。在研究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时,建筑师应当认真研究该地的文化内涵,对人文精神进行继承、发扬,保护核心旧城区、文化古城,展现城市特色,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理论,还要对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进行学习、借鉴,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规划城市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打造绿色、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凯.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8(35):105.

[2] 李杰铭.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研究[J].门窗,2018(31):88.

[3] 唐芳.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理念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23):109.

[4] 余立.关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研究[J].居舍,2018(15):102.

猜你喜欢
生态城市城市规划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用心处事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