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索与思考

2019-10-22 13:12段彦珣
财经界·上旬刊 2019年10期

段彦珣

摘要:本文依据作者在基层农村信用社实践过程中调查获得的信息,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设计、需求变化、信用环境等多方面,探索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乡村振兴的对策,并提出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等六项措施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 金融需求 金融扶持 转型提质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力求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切实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效率。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十三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再次要求改进“小微”和“三农”金融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也相继发布。本文主要以福建省邵武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邵武联社)等涉农金融机构为例,依据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精神,从当前县域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研分析,探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而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给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概况

邵武市是福建省北部的一个县级市,辖19个乡镇(街道),2018年末常住人口27.8万人,城镇化率68.9%。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规划为福建省二级城市经济区中心城市,2015年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2018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5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2.46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9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3亿元,同比增长7.2%,比年初增加了8.9亿元。

邵武市目前共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该区域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之一的邵武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是当地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银行业机构,拥有24个分支机构,做到了物理网点乡镇全覆盖。2018年年末,邵武联社资本净额为4.76亿元,比年初增加0.44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7.56亿元,比年初增加1.52%。各项贷款余额23.32亿元,比年初增加5.9%。贷款覆盖面26.51%,比年初增长3.11个百分点,增幅13.29%,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2.92亿元,比年初增加1.3亿元,占邵武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总和的29.12%;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77亿元,比年初增幅13.36%,贷款户数比年初增加413户,无还本续贷笔数54笔,金额23760万元,笔数金额占比均高于25%。不良贷款余额6489万元,比上年末上升178万元,不良率2.78%,比上年末下降0.09%。隨着涉农金融机构资产扩大,该市企业和农户服务数量逐年递增,金融机构贷款增长快,中间业务和经营效益提升快,农村金融服务面呈现扩大趋势,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力度加大。

二、服务农村经济的主要金融措施

2018年以来,邵武市涉农金融机构多举措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探索乡村振兴金融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三农发展。其中,邵武联社紧紧围绕“支农、支小、支微”的市场定位,积极支持乡村振兴,着力提升信贷精细化、精准化服务“三农”水平。

(一)精准投向,强化服务乡村经济

为大力服务实体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该社调整信贷结构,降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投放规模,积极引导各基层网点下乡镇、走商圈、访企业,将资金投放至“三农”和小微企业。以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中小企业为支农工作重点,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有效信贷投入,大力支持农民增收致富,找准信贷投放切入点,满足“三农”和小微客户需求。采取“无还本续贷”、“预审批”等方式进一步缓解涉农小微企业还款压力,降低融资成本。截至2018年12月末该社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8%。帮助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利用“无还本续贷”方式续贷23760万元。

(二)创新方式,促进金融服务便捷

该社依托福建省联社科技平台,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改变信贷服务模式。一是推出“福e贷”助推乡村能人发展。为大力支持乡村能人、家庭农场主(合作社成员)及妇女创业,该社推出以“福e贷‘贷动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手机银行线上贷款活动,实现“一次建档、一秒放款、随借随用、随用随还”。同时,积极与邵武市妇联合作推广妇女创业贷款“巧妇贷”。目前已发放“福e贷”980户,授信3064万元;“巧妇贷”50笔,金额215万元;二是沿山镇信用社试点建立示范金融扶贫专员制度,持续推进“双基合作、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形成“信用社+村两委+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三是该社紧紧抓住邵武市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市这一有利契机,因地制宜推出土地经营权反担保、组合担保、“农地+农户+合作社”等模式,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2.6亿元,为农村经济注入资金活水。

因地制宜推出土地经营权反担保、组合担保、“农地+农户+合作社”等模式,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2.6亿元,为农村经济注入资金活水

(三)推出产品,支持乡村产业行业发展

一是推出小微企业金融专属产品 “信税宝”。小微企业可根据上年度的纳税额和担保方式获得相应额度贷款。同时,该贷款利率采用自主定价模式,根据企业的信用记录、综合贡献度等情况,计算出优惠程度,最低可至基准利率。2018年度发放8笔、金额为350万元,累计发放510万元;二是针对邵武市笋制品协会会员担保难、资金需求季节性强的情况,为其会员量身定制了“免抵押,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福笋贷”,该产品有效降低客户财务成本及缓解担保难的问题;共发放“福笋贷”27笔,金额655万元;三是针对农村产业担保难的问题,该社积极与当地政府成立的邵武市农业担保公司合作,为由该农业担保公司给与担保的当地农村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提供信贷资金。目前,该社已对7家企业授信1695万元,发放贷款1695万元。

(四)以金融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提质

紧紧围绕“支农支小”、“合规审慎”、“务实创新”、“阳光信贷”等要求,扎实推进金融服务的深化。推动农村经济和文化、旅游的结合,通过农村经济的转结构、提质量来实现乡村振兴。

如:邵武联社采用“一村一品”模式,重點打造各乡镇特色农业,例如下沙镇澳树茶苗、城郊镇药博园、和平镇农家乐已成为该社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案例。下沙镇信用社以“合作社+农田+农户”模式帮扶种植澳树茶苗,通过合作社授信,给农户承包农田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抵押贷款,合并授信,精准帮扶;城郊社以“全产业链”模式帮扶种植中草药,针对产业链上的农户,进行“种植基地+药品生产+批发市场+产品研发”个性化贷款产品授信,打造成熟药博园区;和平信用社依托和平古镇旅游,帮扶周围农户参与旅游接待服务,给予农家乐经营的农户家庭授信,以独户、联合、“公司+农户”等经营帮扶模式,建设现代农业与古镇发展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三、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设计存在缺陷

从邵武市乡镇来看,平均每个乡镇拥有农信社网点1个、邮政储蓄网点0.6个,邮储网点在乡镇只开展基本的存款、汇款的代理业务,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直接在乡镇开展信贷业务,原因是乡镇涉农金融机构-农业银行的网点数为0。县域涉农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总数与2008年比较下降33%,金融服务总体不足,覆盖能力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不够充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网点准入门槛较高,一定程度限制了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目前,银监会虽然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设置门槛,由于农村网点布设成本高、客户数量增长慢等多方面原因,多数地方农村金融仍是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农业银行实行战略转移退乡进城,如邵武市乡镇已经没有农行网点;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也非逐县设立,如作为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产粮区的南平市辖9个县市只有5个设立,有6个县市设立了村镇银行,但均未布设乡镇网点。这些机构的支农作用大大减弱,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存在缺陷。

(二)农业金融需求趋向大额、多元化

一是小额信贷需求向“大额化”转变。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规模种养户及养殖经营户的增多,小额贷款已不能满足需要,10万元以下的贷款需求比重逐年下降,据调查,该社客户单笔贷款需求在10-50万元、50万元以上需求分别占74%、21%;比2008年分别提高了35.7%、5.27%;二是农民对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调查20位农户:被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最需要的金融服务除了传统的“存取款方便”外,“指导农民如何理财”、“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等也很重要;三是农业行业性生产成员成为金融服务需求的重要对象,大部分种养专业户亟盼金融机构能对他们提供合适的生产经营类贷款。

(三)农村信用环境欠佳

目前,农村金融业赖以发展的信用环境还不容乐观。受农村文化素质、判别能力的制约,信用观念在失信人群面前弱化,只要失信收益高于违约成本,失信行为就可能在农村地区泛滥。2018年年末,邵武联社不良贷款6488.78万元,比年初增加178.22万元,贷款损失准备余额1.9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42亿元。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243.14%,比上年末增加49.31个百分点。显示出农村金融资产的不良风险依然未明显下降,信用建设任重道远。

(四)涉农信用中介服务机制缺失

当前农村地区借款者大部分缺少有效抵押物。低收入农户的重要资产是土地和房屋,但因尚未形成使用权流通市场、没有产权证而难以作为抵押物;农村中小企业则普遍存在资产少、规模小的问题,可以提供有效抵押的资产十分有限。目前县级政府虽然组建了一些担保机构,但涉农抵押、评估、担保等开展少,在数量上、规模上和分布上均不能及时解决农村各种担保需求。据调查,有50%的农户和70%的农村企业因缺乏抵押担保,而影响其获得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

(五)农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

一是农业风险补偿的财政支持不足。农业属于生产“准公共产品”的高风险低回报产业,县域地区财税能力有限,目前尚未形成充足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高风险损失难以得到补偿,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二是农业保险供给不足。农业保险的低收益,抑制了商业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供给,导致了我国目前缺乏一个有效的农业保险市场,农业保险的市场占比依然较低。如中国银保监会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88家财产公司原保费收入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72.65亿元,同比增长19.5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18年,我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虽然增速较快,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占财险保费收入的4.8%。因此,我国的农业保险供给短缺的现状仍需改善,农业保险的占比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加快县域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调整和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有效供给。建立有效的竞争性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即建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以及其他金融组织并存,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深化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改革,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包括正在进行的信用社产权制度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完善。扩大基层机构经营自主权,严格控制机构的非农化倾向,按照一定比例保证信贷资金运用到农村地域,增强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

(二)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扶持补偿机制

健全和运用财政、保险等政策工具,建立由政府、金融、保险公司、涉农借款主体共同承担的风险分散处置机制,为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效风险补偿手段。一是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补偿机制。可以根据金融机构纳税额,贷款、涉农贷款总额等,按照合理比例建立财政对农村金融补偿基金,实行专户管理,财政直接对农业进行贷款利差补贴和呆账贷款损失补偿,且要畅通审核、审批、拨付渠道;二是建立农村贷款保险制度。在存款保险的基础上建立贷款保险制度,设立贷款风险基金,当投保机构发生保险范围内贷款损失,按一定金额比例拨付予以补偿;三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相互制农业保险结合的制度模式。设立政府支持下的全国性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引导保险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基层服务网点;拓宽财政补贴险种,落实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政府与市场合作型”模式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提高农业保险的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

(三)探索农业抵押担保制度

应积极探索新的担保方式,拓宽抵押资产领域,建立多层次有效的“三农”融资抵押担保机制。一是可借鉴日本“三农”融资担保经验,鼓励农业合作社、政府、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携手打造信用联网管理平台,可与融资担保机构相关信用平台对接,实现对信用行为的量化监测,从而推动“三农”融资担保的阳光化运行,为“三农”融资担保提供便捷信用通道;二是借鉴“三农”融资担保实践,推动农业信用保证基金资金来源多元化配置,加快培育一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吸收一定比例的民间资本,将利益驱动与政策扶持相结合,让民间资本逐利性与资本运营理念先进性融入其中,破解单纯的政府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运作后劲不足等问题;三是借鉴美国实施土地证券化经验,在土地确权改革完成后,探索发行联合土地债券,不仅可获得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还可创新债券抵押贷款融资形式,实现“三农”融资担保业务的高实效、可持续。

(四)加大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與产品

县域金融机构注重进行金融业务、产品创新,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着力解决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等问题。一是适应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特点及融资需求,匹配包括生产、科研、加工、储存、运输、营销市场等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创新开发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产品;二是开发中长期或循环农业信贷品种,对于一些生产经营周期较长的农业项目,适度放宽贷款期限,授信总额范围内,允许多次循环使用;三是要适应“消费经济”和“进城务工”的需要,开办推广“助学贷”、“创业贷款”和“务工贷款”;四是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实施“互联网+金融+农业”信贷模式,大力发展便捷的金融线上服务。如邵武联社推广“简易贷”、“小微宝”、“循环贷”、“农e贷”系列在线办理产品,打造便捷、安全、实用的信贷产品“工具箱”;五是为有效缓解涉农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积极推出“信税宝”、“小水电站资产+收费权质押贷款”等免抵押免担保服务产品。

(五)加大农村绿色产业的金融扶持

一是加快实现组织体系、业务的“绿色发展”方向。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农村金融业务发展规划,将“绿色信贷”作为“三农”金融业务部的设立基础,根据绿色信贷业务特点及内在规律,重点构建“六项机制”,在绿色金融专业化经营、风险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二是加大对重点领域的绿色信贷支持导向。将绿色农业、绿色林业、生态旅游、工业节能减排环保项目、清洁能源、清洁交通、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项目、污染防治项目、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以及自然保护、生态修复和灾害防治项目等纳入授信重点支持范围。坚持“有扶有控”信贷原则,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和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提高项目环保准入门槛,用绿色产业来推动乡村振兴。

支持绿色产业的案例:

邵武农行、联社等金融机构立足邵武市特色,选取“快农贷”、“农e贷”等金融产品,对公司和农户分别给与信贷支持共达1600多万元,实现对邵武市食用菌产业的大力覆盖扶持。以农业龙头企业邵武市绿农食用菌公司带动农户为抓手,在邵武的水北、沿山等乡镇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3000多亩,辐射带动1000多户菇农种植各类食用菌1.4万亩,年产值近3亿元,成为全省竹荪栽培第一县市。

(六)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和信用成果应用

大力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建设成果应用,提升“三农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一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实施守信正向激励联动机制,政府和金融部门积极开展服务创新,加大守信群体的金融供给力度,提高信用农户(村)融资可获得性,扩大对该群体服务和优惠的覆盖面;二是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提高“三农”领域的信用意识、法制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以政府主导的信用乡村建设为着手点,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巩固和提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逐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逐渐形成规范有序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三是推动数字化农村信用建设。加快农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按《征信业管理条例》等法规依法采集涉农企业和农户的信用信息,逐步完善涉农电子信用档案采集、审核、更新流程,持续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电子化、数字化,逐渐实现信用体系建设和征信服务在农村全覆盖。

(通讯作者:董美玲)

参考文献

[1]于建忠,田东林.供给侧改革下金融业服务“三农”的路径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7(03):70-72+89.

[2]郑军,张航.美国农业保险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与成功经验[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88-9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