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会计本科教育改进研究

2019-10-22 13:12马骁
财经界·上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本科教育教学方法

马骁

摘要:互联网时代对会计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选择必然会倒逼高校对会计本科教育的转型。本文通过对我国本科阶段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阐明了教育转型的时代背景,并提出了改进本科阶段会计人才培养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本科教育  会计人才培养  教学方法

就2018年高校本科招生而言,会计学专业招生98740人,财务管理专业招生30493人,审计学专业招生6564人。会计人才招生培养规模足够庞大,却越来越满足不了互联网时代,财务共享模式普及下,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据调查,我国会计人才呈现出高端人才严重供不应求,低端人才严重供大于求的失衡现象。 据 YCY 会计行业观察提供的数据,92.2%的初级会计人才属于供过于求,与之相反,79.2%的高级会计人才人员属于供不应求。这一现象的造成,笔者认为应从各大高校本科教育入手进行剖析。

据调查,我国会计人才呈现出高端人才严重供不应求,低端人才严重供大于求的失衡现象

一、当前本科阶段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相当一部分院校在大三才开始设置专业课,导致学生对会计专业接触较晚,不能很好地适应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部分院校前两年会计专业课程安排简单,会计知识的深入集中在后两年,而大三开始学生面临考研、找工作、出国等多种选择,时间精力无法专注于课程的学习,到课率明显下降,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此外,课程设置与时代不匹配,根据对会计领军人才的调查,认为“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高级财务会计”、“审计”等四门专业课程,可以删除的占比依次为14.54%、58.37%、9.25%和17.84%。

(二)教学方法一成不变

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多数高校会计教育仍然采取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很多老师依然“以自我为中心”,多媒体课件不过是“电子版”的教案,师生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难以培育出开拓创新型会计人才。以“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为主题,历时7个月对江苏省16所本专科院校的1000余名大学生进行走访调研的结果显示,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学生高达73.8%,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老师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关。

(三)会计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

即使是从大一大二就安排会计专业知识教授的院校,也存在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会计课程的内容较其他专业课程偏实践性,而高校并没有区别对待,普遍将所有专业的实习安排在大四即将毕业的时候,会计专业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知识,显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同时实习期与考研、找工作相冲突,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将零散的会计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融会贯通。此外,由于会计处理涉及企事业单位较为敏感的地方,实习过程中学生并不能实际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知识。

(四)考评机制僵化

多数高校当前仍实行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仍然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重记忆,轻理解、重期末,轻平时,学生对课本死记硬背也得能取得较好成绩。由此可见,对于会计这种注重实践的专业,单纯依靠考试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此外,考试效果不客观、不科学。多数高校的教学,命题,评卷几乎由同一个或几个人完成,评分依据不够明确,使得学生成绩受主观影响较大,考试结果的公平性难以得到保证。

二、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改进的原因分析

(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会计岗位带来冲击。科技变革使得智能机器人等逐渐替代了企业基础会计处理工作,会计人员的核算功能逐渐弱化,传统会计岗位被取代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仅仅掌握会计基础知识,知识面狭窄的会计人员将面临“再就业”的压力。因此,财务人员必须从数据收集整理的低层次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把人类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

(2)新时代下,会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融合度不断提高,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既要精通“财务”,更要熟悉“业务”。懂业务的财务人员,才能更好地将自身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运行中,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由此来看,高校会计本科教育培养出的应该是融合会计、金融、统计、公司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于一身的多面型、复合型人才。

(3)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各大高校加强了对会计理论教育的力度,但忽视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在此方面的教学方式与教材编写等有待提高。现有教材中对职业道德的内容仅仅限于对基本要求的概述,并没有具体讲解,学生无法对职业道德进行充分理解和运用。2017年11月新《会计法》颁布,其中特别强调了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详细规定了违法违规会计行为的处罚。

三、适合新形势的本科阶段会计人才培养改革

(一)完善会计课程设置

在时间安排上,提前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大二即安排相应的会计入门课程,使学生尽早了解专业知识,建立专业自信。

在教学内容上,拓宽会计专业的口径,提倡“跨界”培养。在原有会计理论课程基础上,融入数据分析,企业战略管理、风险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面的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掌握管理型人才需具备的素质。针对专业负责人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进行会计类专业重构,受访者所在院校拟增设的新专业方向按照从高到低的比例排序如下:大数据会计(75.94%)、管理会计(66.51%)、税务会计(38.21%)、IT审计(36.32%)和公司金融(25%)。

(二)优化会计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改变“填鸭式”、照读讲义的授课方式,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高校以“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老师每周提前将下周授课的讲义及案例发送给学生加以预习,分小组讨论学习。在课堂中则集中对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疑难点加以讲解。在课前预习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协作意识。在课堂中学生扮演了主人翁的角色,课程进度更多由学生来掌握。此外,为缩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预先设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融入案例情境,结合所学理论知识,理解会计的本质,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

(三)会计理论教育与实践的融合

(1)将实习融合到各年级理论教育中去。在课程设置中,根据各阶段的课程学习和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不同阶段的专业实习。这将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后及时得到相应的实践锻炼,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全面接触会计实务,提高操作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2)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基地。高校针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可以拨出相应经费建立实验或创业基地,吸引校外企业单位的加入,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切实摆脱纸上谈兵,真正接触到实际的会计业务,为就业打下基础。

(四)建立多元人才考评机制

高校应从本质上摒弃应试教育,从制度制定层面帮助学生摆脱“唯考试论”。现行部分高校采用“1+X”的考核模式。“1”为结课的考试成绩,“X”为平时成绩,二者按相应比例折合后构成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该考评模式弥补了原有唯成绩论的弊端,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意识等。会计本科教育考评中,可以借鉴“1+X”的考核模式。丰富“X”的内容,增加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调动学生更大的积极性,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涛.关于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5(19):110-111.

[2]张多蕾,刘永泽,池国华,况玉书.中国会计教育改革40年:成就、挑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19(2):18-25.

[3]李定清.“互联网+”时代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 24 届学术年会(2017):854-859.

[4]沈小燕.中美比较视角下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反思[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9):36-48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基于需求与供给的分析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