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孙费”到底该不该要?

2019-10-23 08:27
金秋 2019年13期
关键词:孙子亲情女士

江苏徐州的夏女士最近把在老家独居的婆婆请来照看孩子,但婆婆提出,离开老家之后,就没办法顾及到家里的农活,暗示夏女士能给一点照顾孩子的“辛苦费”。“老人帮忙带孩子,究竟该不该给辛苦费?”夏女士的吐槽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夏女士的婆婆原本在家务农,一年收入几万元,来带娃,这些收入就全没了。婆婆担心养老没保障,所以提出“辛苦费”,每个月“至少1000块”。

夏女士觉得婆婆说的有些道理,但同时也觉得有些不舒服。

从道理上来说,老人带孙要辛苦费大部分人都能理解;然而,从感情上来说,还是有些人接受不了。

夏女士的婆婆把孩子照顾得白白胖胖,还帮忙买菜做饭干家务,让她打心眼里感激,也真心把婆婆当亲妈一样孝顺。矛盾从婆婆“听说现在流行有偿带孙”开始,婆婆提起这件事后,夏女士和爱人商量每月给婆婆1500元的家用,但心里却别扭上了:“那是不是以后她有个病有个灾的,医药费也都分个清楚啊!”

有了“带孙费”的隔阂,婆媳往日亲密无间的关系不知不觉就有了变化,平时婆婆给孩子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夏女士都会把钱一分不少地放到婆婆床头。一次,她忘了给婆婆买药造成婆婆慢性病意外断药,婆婆认为夏女士是因为付过了“带孙费”所以故意没给她买药,一气之下犯了脑溢血住进医院……

这“带孙费”到底该不该要?该不该给?

正方观点:

一程山水:

从法律角度讲,老人对子女的孩子没有直接的抚养义务,给他们带孩子,老人付出了劳动,理应得到一定的报酬。与此同时,子女对父母具有赡养义务,因此,无论老人有没有帮忙带孩子,子女都应向老人支付生活费用。我们并不能把“有偿带孙”主张简单地看成是将亲情直接与金钱挂钩,而应视为老人所表达出的一种权利主张——老人不是无偿的劳动力,有孝心的儿女们应多尽一点责任,尽可能不给年迈的父母增添负担。因此,“有偿带孙”既是对儿女们善意的提醒,更是对老人自身权益的保障,社会和家庭对此应给予足够的理解与支持。

叶祝颐:

虽说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相当多居民的收入跟不上物价上涨的步伐(农村老人主要靠“养儿防老”,更没有收入保障)。虽说最近公布的物价指数并不太高,但是,物价长期高位运行给民生带来了压力,民众普遍感觉货币购买力下降,“钱不经用”。特别是房价、教育、医疗收费居高不下,食品、服装、自来水、天然气涨价,居民用电阶梯式改革……民生负担依然很重,衣食住行医,居民样样都要花钱。农村老人向儿子媳妇要带孙子的报酬,就是民众生活的现实写照。而且老人带孙子要报酬,值得多方思考。一是子女要知恩图报,孝敬父母,不能把父母当“杨白劳”,让含辛茹苦带孙的老人老无所依。二是政府要想办法纾解民众生活压力,在物价(尤其是民生物资价格)方面体现责任担当,下气力解决好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民养老问题,为农民养老提供兜底保障。

胡艺:

从法律的角度讲,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对子女抚养教育是其法定义务。祖父母对孙辈没有抚养义务。老人向儿子儿媳索要带孙报酬,无可非议。然而,在我看来,老人索要“带孙费”,不仅是亲情问题,更是民生问题。从老人索要带孙报酬的现实来看,老人对“无偿保姆”角色说“不”,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

一蓑烟雨:

其实帮子女带孩子本来是件很开心的事,但是作为子女如果对孩子的任何事情都不闻不问,甚至在父母感觉到身心劳累的时候不能给予安慰或感恩,这就让人比较生气了,毕竟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所谓问子女要“带孙费”,其实是老人对子女不满的一种表现,并不是较真为了那一点钱。可能子女给予父母和孩子多一些关心,老人也不会介意自掏腰包养孙子的。

画意:

“隔代带孙”也是老人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不忍心让子女工作家庭两头顾,担心外面请的保姆靠不住,为家庭节省开支……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作为子女,不能把父母“以爱之名”的隐忍当成“理所当然”,更不应该“得寸进尺”。在给不给费用的问题上,其实也是子女的态度问题,可以主动跟父母商量。如果老人有自己的退休金,大多数老人不会介意在“带孙”的问题上计较付出的金钱和精力;如果老人没有退休金,子女应该有所表示,否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沈申:

老人带孙子绝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老人辛劳一生,到了晚年,出去旅游、四处走走,哪怕是打打麻将都是老有所乐,都是最正当不过的权利,为了看孙子,牺牲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再得不到经济上的一些补偿,我们把爱老敬老的传统置于何地?有的老人要点儿“带孙费”,本来是理直气壮的要求,却变得扭扭捏捏、欲言又止。百善孝为先,让老人憋屈到这个地步,本身就是我们作儿女的悲哀,我们不能把老人对儿孙的爱变成“啃老”的砝码,更不能让老人流汗流泪又心碎。

反方观点:

水墨:

近年来,所谓的“带孙费”“帮带费”频见各大报端,这些看似前卫、另类的新型词汇,正以有悖传统的视觉效应撩拨着公众敏感的神经。舆论普遍认为,“带孙费”明码标价,不仅让公众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也与“亲情至上”的传统认知格格不入。父母索要“带孙费”,无疑是一种将亲情世俗化、利益化、货币化的短视行为,容易影响家庭和睦让亲情变质,所以不建议要“带孙费”。

浮白:

我以为网络上之所以会引起“带孙费”的争议,根子还在于对“孝道”的认识问题。如果子女孝顺,那么回报父母的方式多种多样,何必以赤裸裸的“付钱”方式来表达呢?如果亲情沾上了铜臭,还叫亲情吗?

大海:

媳妇是自家媳妇,孙子、孙女是亲孙子、亲孙女,子女忙于工作,老人帮着带带孩子,享享天伦之乐,也是中国传统家庭的历史传承,为什么非要用“带孙费”来割裂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呢?让父母帮自己带孩子,是儿女出于对老人的绝对信任和依赖,在老人身体条件和精力容许的前提下,自觉分担家庭责任的部分内容,帮助儿女一起对孙辈进行照料,何尝不是一件皆大欢喜、其乐融融的好事。俗语云“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向家庭成员索要“带孙费”,分明是人为制造感情隔阂,影响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当然,身为子女,对老人照料孙辈、料理家务的劳动付出要心存感恩,适时感谢,让老人也感受到亲情的抚慰。这种心理上的互相体谅、互相关爱应该远比“带孙费”更能让家庭关系和睦、美满。

许琴: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做人做事道义为先,“重义轻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也是古人眼中的君子人格。古往今来,在和睦大家庭中,婆婆带娃天经地义,从未听说过因带娃而要辛苦费的。这种小概率事件居然发生了,儿媳自然难以理解。近十多年来,我就前前后后替儿女们带过好多娃。辛苦自不必言,直接向儿媳妇张口索要辛苦费,想都没有想过。环顾四周,年轻儿媳们绝大多数是工薪阶层,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房贷、子女教育等等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来,不啃老就算是婆婆们的福分了。或许婆婆带娃,收入减少,会影响生活质量,这样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懂事的儿媳会经常给婆婆添置衣物,偶尔还会带着婆婆外出旅游散心。直接索要辛苦费,就有点见外了。

中国心理医生协会保健师康琳:收不收“带孙费”要视观念和经济能力而定。子女没权利要求老人照顾第三代。何况很多父母就算拿了带孙费,也是反馈给孩子们。但“给工资是对人情观念的挑战”,在我们这个讲究亲情的国度,父母子女之间一提钱,就有点伤感情。具体到每个家庭,还是要因不同的家境而定。如果父母经济条件不好,那么,理所当然得给基本的生活费;如果父母有钱,做子女的就可给可不给。当然,双方做好沟通是最关键的前提,“不管拿不拿工资,孝顺、和谐最重要”。

猜你喜欢
孙子亲情女士
女士不停买衣服的背后
王惠君女士书画作品选登
全年目录
女士找茬
孙子壵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孙子垚
孙子垚
孙子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