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专业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10-23 07:29滕卓易
装备制造技术 2019年8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岗位阶段

吴 杰,钟 清,滕卓易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河池547000)

0 引言

五年一贯制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五年均在同一所高职院校学习,中高职一体培养的大专学历层次的职业教育,按照我国教育部门的规定,其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其他“2+3”、“3+2”中、高职分开培养的办学模式一样,也存在着中高职衔接过程的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能否有效衔接,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是否适合企业的需要,是否具备职业发展潜力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汽修专业为例,对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

1 五年一贯制衔接问题

五年一贯制由于五年均在同一所高职院校学习,与其他“2+3”、“3+2”制式分别在中职、高职院校学习不同,其课程体系的制订往往被仿效,一般通过课程内容深浅程度或是课程名称不同进行简单衔接,因此,衔接问题往往容易被忽略。在汽修专业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下三个问题影响了五年一贯制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1.1 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明显区分

五年一贯制从初中毕业生招收学生,进行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学生经历的是中职到高职的学习阶段。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既要保证完成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要求,又要为高职阶段进一步培养打好基础。现实的问题是,中职阶段既没有达到中职的相应的培养目标要求,未能为更深层次的高职技能打好基础,学生在高职阶段还是重复中职的技能训练,技能得不到应有的提升。问题的根源在于制订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区分中高职两个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1.2 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

因为五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由同一个学校制订,为了避免重复、断层或脱节等中高职衔接的常见问题,在制订课程体系时,往往简单地把课程安排在不同学期开设。这样会走两个极端,一是中职阶段只有很少的专业基础课程,大部分专业课程安排在高职阶段;二是把专业核心课程分为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电控系统、汽车整车及汽车涂装与修复几大板块的维修课分别安排在中、高职阶段。众所周知,目前招收的五年一贯制学生生源绝大部分是学习基础较差的,既想学习技能,又希望能进入高职学习,取得大专文凭,五年一贯制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如果是主要学习文化课程会让这些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把一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板块安排在中职阶段,学生尚未具备学习的基础,学习深度不足,造成专业能力欠缺,不够全面。也有采用中高职阶段均开设相同板块的课程,这就涉及到课程内容或技能训练重复、断层或脱节的问题。

1.3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轨

五年一贯制培养的技能人才与从中职或普通高中招收的高职人才有什么区别?有没有职业发展潜力?五年一贯制毕业生到企业后,技能熟练程度比不上中职毕业生,技能应用能力比不上高职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良好的培养效果应该是:技能应用能力强于中职毕业生,技能熟练程度强于高职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潜力。

2 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

五年一贯制作为中高职衔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构成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以上衔接问题,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实现五年一贯制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2.1 理顺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组织以及人才培养评价等的基本依据,是中高职进行有效衔接的基本前提[1]。解决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的问题,首先必须解决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是一体化培养过程,是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2]。所以,必须理顺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两个阶段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搞好衔接的关键。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人才,对应的是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的企业岗位群;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技能人才,对应的是应用型、管理型的综合岗位群。

2.2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制订内涵衔接的课程体系

汽修专业面对的专业板块中、高职均是相同的,主要有发动机、底盘、电路和车身维修等几部分,中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均应包含这些板块内容。中职教育主要以培养具备简单操作能力为目标,其岗位职业能力需通过反复训练,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熟练程度;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要求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技术问题。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中职是“使用”技能,高职是“应用”技术。因此,不必受制于课程名称不同的表面衔接,也不必拘泥于课程内容深浅程度不同的形式衔接,而是以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在课程内容方面,通过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进行内涵上的有效衔接。

2.3 以岗位需求为目标,设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项目

五年一贯制应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3]。五年一贯制中、高职阶段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群相对应。通过对汽修专业中高职毕业生在企业岗位的调研分析,把理论要求不高、依靠反复的训练就能掌握操作方法的技能岗位群归于前期阶段培养;把需要结合理论知识以及在工作过程需要应用理论分析解决操作问题的岗位群,归入高职阶段培养。由此设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项目。例如把汽车维修的基本技能如维护保养、钳工等在中职阶段培养;把各总成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专业扩展等内容放在高职阶段培养。按工作过程设置教学项目内容,以此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3 应用实例及效果

按照衔接问题的解决思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重新调整课程体系,以课程标准区分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表1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

表1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

表1中按企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划分中高职阶段不同的职业技能要求,设置对应的课程和课程项目。由表可见,汽车的“发、底、电”三大部分在中、高职阶段均开设有课程,区别是岗位能力要求不同,培养目标也不相同,通过课程项目体现出来,在制订课程标准时,会有更加详细的项目内容。从2017年初开始,按照此衔接方案实施教学,从2017级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五年一贯制班级师生反馈情况来看,实施效果良好。同时针对在校的2014、2015、2016的班级按新方案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即使是中途实施,师生反馈也很好。首先,教师教学目标明确,同一门课程,不同纠结于哪些内容会重复,哪些内容会脱节;其次,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明明白白,在各个阶段均能明白自己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即能体现由浅入深的技能学习的认知规律,同时具备专业学习相应的实战基础,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找到新的知识、技能增长点,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技能,也兼顾解决了学生就业矛盾。

4 结语

通过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安排课程体系有了依据;以岗位需求设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项目,方便专业教师制订课程标准及授课,有效地解决了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的常见问题。实施效果证明,从人才培养及成长规律来看,有效的中高职一体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其在中职阶段具备了技能操作基础,避免了高职阶段从零开始的适应期,更有利于高职阶段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学生更适合企业岗位的需求,并具备较强的职业发展潜力。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岗位阶段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