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轼《寒食帖》中的禅意

2019-10-23 03:44朱昕珠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禅意苏轼

朱昕珠

摘要:在宋代,文学艺术中已经出现了禅意美学的观念。宋代诗人苏轼所创作的《寒食帖》中就具有着这种平心的禅意观念。在这种禅宗的影响下,宋代部分诗人创作开始像无功利化方向靠近,创作自然、不受拘束的艺术品本真形态,开创自然、真实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苏轼;《寒食帖》;禅意

一、苏轼《寒食帖》的创作背景

美学大家李泽厚在美学经典著作《美的历程》中认为,苏轼所追求的美是一种自然、平淡、质朴的自然之美。这种情趣意味并不是对世间的嫌恶和躲避,而是一种对于自然生活去除雕饰,不再进行功利性的审美,把对于世间的理解提升到了一种彻悟的哲理性高度。在这种高度下,苏轼创作的《寒食帖》也有着无为而自然之美。

苏轼的仕途一波三折、一贬再贬,在被贬谪到黄州之后,苏轼创作了《黄州寒食帖》。这个作品描绘了悲凉、冷清的清明氛围。同时,苏轼自己刚刚大病初愈,又处在落魄潦倒的状态当中,心境不免悲凉。因此,苏轼的作品表达了自己几经波折辗转的人生,他的内心是矛盾的。进退之间推动了他参悟佛法,领悟自然。在这一状态下,他的命运也影响着他的书法创作。当经历黄州的清明时,他更加失意,写出了《黄州寒食帖》的佳作。这个作品被悲凉、哀叹的情感所包围,是苏轼行书中最有分量的作品,被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二、苏轼《寒食帖》中的禅意解析

(一)体悟自然

早在魏晋时期,庄子和老子的道法自然观念就已经融合进魏晋时期的玄学当中,推动了审美的发展。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崇尚“自然美”已经成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和追求。在中国经历佛教化的禅宗,将儒、释、道教进行融合,引导追随者们敞开心灵,找到自然之美,在自然形成的形态中感受真正的乐趣,进而表现出自然的神韵之美。禅宗的审美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入审美关系当中,将自然存在物作为审美对象为人所欣赏,并主张只有把自己的情感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融合放入一个环境当中进行比较,才能实现心灵和情感的自由表达。在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中,体现出随物赋形的创作理念,才能实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表现出实物的自然特性,从而抒发作者的自然意趣。在禅宗当中,注重本性和心灵的自由是其最为重要的精神之一,只有摆脱规矩约束才能达到自然与自由相结合的统一观点。

在苏轼的《寒食帖》行书中,这种对自然的体悟就来自于不加修饰的描写。其在强调病态时,将原本的“何殊少年子,病起头已白”改为“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在“殊”字后加入“病”字,在“子”上点几笔表示去除,而非故意抹去,就在最大程度保留作品自然流畅的同时,不再刻意进行修饰。

(二)尚意无法

苏轼认为拘泥于古法无异于故步自封,所以他的作品多出自内心,不完全效法古人,成为一种快意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并不是特定条件下对于事物的结果进行认知,而是在事物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与时俱进,层层递进的。因此我们在看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时会发现,前人劲瘦的风格,浓墨重彩的笔法。但是苏轼用笔主要以侧锋为主,笔锋向左倾斜,因此被书法家视为用笔不符古法。但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笔法和情感的融合让他的字超脱出来,成为“万法在自心”的新观念。

本文所谓的“无法”,并不是指胡乱使用笔锋书写,或是随意乱画,而是建立在成熟的法度基础上,对于前人的笔法进行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有益处的地方学习,选择无用之处剔除。因此,我们在平日里要注重积累,多多进行审美鉴赏,才能明白个中奥妙,为顿悟创造条件,将情感和学识结合,运用到实践中去,形成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流露真情实感的作品,这种直抒胸臆的描写方式可以达到物我两忘,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书写,保证作者性情的真实而充分表達,体悟生命本源,追求道法自然。

(三)尚意顿悟

在苏轼的观点看来,书法的审美主要体现在个人思想、精神情感、理想媒介、个人观念等地,只有通过抒发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书写才能被称为可以进行审美的艺术作品。而禅宗则认为,“人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只有显现出先天的本性特点,包容万物,才能“一切万法,皆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禅宗主要在于以自己内心的情感为本源,因为自己的心境才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条件,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但是苏轼认为,书法的本质在于对作品标准的评判。尽管两者的观点都来自于内心,但是也略有不同。禅宗对于自然与内心的和谐更为追求,在心灵中感受游动的艺术气息,帮助创作者在创作书法、诗篇、绘画的过程中把内心的感情外化出来,体现在笔墨的浓淡、笔锋的婉转、线条的滑动当中。在内心的主观能动性里创作出别出心裁的禅意作品,这些作品的语言、句法、文字等都有着外化的表达形式。苏轼所理解的“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正是这个道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苏轼的心中,禅宗观念给予他的不只是自然无为的观念,还有去除雕饰追求自然之美的美学观念。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苏轼把书法家的心情与自然之物进行关联,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价值观念,赋予书法以人的性格特点。

参考文献:

[1]徐文娟.苏轼书法批评的审美倾向口[J].北方文学,2014(1).

[2]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2015.

猜你喜欢
禅意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浅谈“禅音壶”的创意与禅意
SHIKAKU四方-禅意厨房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禅意人生
禅意(外一首)
品一杯充满禅意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