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I模型下农村幼儿园教师线上线下 一体化培训的实践模式探索

2019-10-24 09:11黄雪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实践模式

黄雪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培训方式正在发生变革。针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传统培训形式在实践上受到工学矛盾和参训机会匮乏的制约,创新培训模式已成为必然,而SECI理论模型为农村幼儿园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根据知识转化的不同过程,结合三年的实践探索,该培训模型分为理论习得与深化—线上学习与在线工作坊研修,经验观摩与交流—跟岗实践研修及集中培训交流,教育实践与升华—返岗实践研修与反思及成果梳理和交流三个阶段。通过实践发现,这种培训模式在培训形式与培训内容设置上均能恰当地贴合学员的需求和特点,有效地促进学员对培训知识的内化、反思实践、改进实践。可见,这种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模式是适合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教师;SECI模型;线上线下一体化;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7-0033-03

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指出:“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1]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正式印发,提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创新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2]。可以看出,近年来,幼儿园师资培训力度有增无减,师资水平是影响幼儿园办园质量的关键因素已成为共识。但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尤其是乡镇幼儿园教师仍然是当前加强幼儿园师资培训,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幼儿园教师参训机会少、工学矛盾是影响其参加培训的主要障碍,而传统的培训因时空限制等因素,无法广泛辐射农村园教师。且传统的“传递接受”的培训方式缺乏教师的主动参与,没有交流和反馈,削弱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培训效果差强人意[3]。因此,创新培训模式,努力探索适合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模式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年来,为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文件精神,结合福建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教师远程培训,骨干教师、园長任职资格班培训等培训项目,聚焦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创新农村幼儿园教师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模式。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研修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实践研修相结合、教育理念研修与能力拓展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打通线上与线下研修通道,以教师在岗长时研修与短期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克服培训中农村幼儿园教师工学矛盾困难,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整体师资水平。

一、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概述及理论基础

(一)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概述

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是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培训模式,因此也可称为混合式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是混合式学习理论运用于教师培训领域的产物。混合式培训就是把传统面授培训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员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4]。本文中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模式围绕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分析梳理对象培训需求,针对不同的问题与需求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或培训形式,依托线上平台、集中面授或实践园所等展开学习,达到节约培训成本、扩大培训效益的目的。

(二)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的理论基础

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在《创新求胜》中提出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即知识转化的四个过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联结化—Combination,内在化—Internalization。个人知识的转化与生成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作用和转化的结果。其中,社会化是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通过实地观察、模仿、经验分享等形式获得与分享直接经验,实现隐性知识的积累、传递与共享;外化是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通过比喻、类比、概念、假设、对话、演绎与推论等方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包括个人自身隐性知识与感受到他人的隐性知识的外显;联结化是指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有机组合的过程,通过梳理、反思、归纳与总结等形式,对已有不同形式的显性知识进行再次加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内在化是指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通过实践、做中学、实验、模拟等方式将新的显性知识内隐化,形成新的隐性知识,同时在学习共同体内共享实践经验,交流实践问题,促使个体间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以上四个转化过程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相互作用中螺旋式演进和循环的动态过程。

SECI模型中的知识转化和知识螺旋演进可以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活动的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为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启发。从传统师资培训模式出发,创新培训体系,基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个人知识到共同体知识、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间的互动、传递、生成和共享,促进农村幼儿园教师对培训知识的习得与内化,促使培训效果最大化,提升培训质量。

二、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的实践探索

针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调研发现,其存在参训机会少(72.2%)、工学矛盾(55.6%)以及培训理论多实践少(48.6%)的现实困难。绝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87.5%)对本次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的需求强烈,且他们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62.5%)以及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更新(34.7%)。可见,当前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急需提升,且他们有上进心,渴望培训学习,但在工学矛盾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其实际所获得的培训机会难以满足农村幼儿园教师自我提升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基于SECI模型,通过实践探索,着力于设计农村幼儿园教师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一)理论习得与深化

1.线上课程学习

根据训前调研结果,梳理参训学员的培訓需求和困惑,将教育理念、基础理论、前沿知识等内容以线上视频课程的形式呈现。线上视频课程的形式有专家讲座、专家对话、活动案例等,专家讲座主要围绕学员的困惑,梳理相关理论知识和前沿理念,帮助学员建构和更新理论;专家对话则是围绕核心话题,通过一线名师名园长的面对面交流解读,为学员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搭建桥梁;活动案例是结合专家讲座内容,帮助参训教师学习和理解相关概念、反思相关经验,从而促使意义学习的发生。线上课程以结构化时间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开发平台“学前云社区”呈现,努力克服工学矛盾,满足农村幼儿园教师繁忙工作之余利用碎片化时间移动学习的需求。参训教师可弹性安排学习时间,不限学习地点,完成既定课时的任务。为保证参训学员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根据课时任务的不同,线上课程学习整体时间周期为8—12周。

2.在线工作坊研修

在参训学员线上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线上平台“学前云社区”创建主题研修工作坊,工作坊主题围绕培训专题和在线课程内容而定,如针对“幼儿园游戏”专题,创建“游戏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组织”“游戏观察与评价”等工作坊。工作坊内的培训内容涉及素材学习、评论与学习反思、社区化研讨交流等,每个工作坊配备1—2名指导教师,在学员线上学习期间定期投放学习素材,组织学员坊内集中交流学习心得,反馈与研讨核心困惑,并提供专业指导。

在这一阶段,培训教师通过语言、图像等形式将自身隐性知识外显化,参训学员通过图像、文字等形式进行个人顿悟和学习共同体内共享。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传递、交流,在外化和联结化中,促使参训学员获得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二)经验观摩与交流

1.跟岗实践研修

跟岗实践研修是让参训学员深入到优质幼儿园一线,通过观摩、参与、体验、研究同行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行为,获得直观的教育经验,进而反思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考虑实践契合度和学员实际,跟岗实践研修选取学员所在县市一级的优质园所,根据农村幼儿园教师在第一阶段的问题,与园所导师共同设计跟岗实践方案。跟岗实践研修一般为期一周左右,参训学员通过观摩、参与、案例分析、小组研讨、反思与总结等形式加强对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念的理解以及实践问题的解决。同时,参训学员还需完成一份跟岗研修手册,以记录和反思实践过程,并进行个人专业改进与提升的实践计划。在跟岗实践研修期间,与园所的紧密联系沟通和适时走访是保障研修效果,完善培训方案的有效途径。

2.集中培训交流

集中培训交流聚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及教育技能的获得。经过前期的线上学习与跟岗实践,学员对教育理论、他人优秀经验已基本习得,通过集中式的面对面交流培训,能够促使学员将新的教育理论内化为自身理论修养,将他人的优秀经验转化为教育行为与实践技能。根据培训任务和参训教师的工作安排,集中培训交流阶段为期5—10天,主要涉及专家讲座、一线教育者经验分享、现场实操、小组反思性研讨分享等形式。专家讲座是培训讲师将自身的隐性知识通过图片文字等转化成显性知识呈现给参训学员,一线教育者的经验分享则是隐性知识的直接传递,以此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递。通过现场实操和小组反思性研讨梳理所学知识,实现显性知识的联结与重构,转化生成新的显性知识。

在这一阶段,参训学员在实地观摩、面对面接触中获得他人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并通过反思、总结、交流等形式促使习得的隐性知识外化和个体内部显性知识的联结与转化。基于社会化、外化和联结化,实现教育技能的获得,确保理论习得与实践的联系与相互作用。

(三)教育实践与升华

1.返岗实践与反思

内在化是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通过实践,做中学,将显性知识内化到已有隐性知识体系中。在返岗实践环节,参训教师回归自身教育岗位,通过一线教育教学,基于前两个阶段的反思与总结,在教育行动中进一步反思和实践,进而内化新的知识与技能。在这一环节,通过“学前云社区”、微信群等渠道,培训教师关注和指导学员的实践过程,及时解决参训教师的实践问题,提供有力的实践引领和支持,帮助参训教师快速有效地内化重构知识体系。

2.成果梳理与分享

SECI模型强调个人学习的社会交往情境及在组织内成员的共享。参训教师在培训期间将每阶段培训总结、学习成果、作业等进行梳理和汇总,并在“学前云社区”平台进行交流与分享,这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同时,培训教师点评学员的分享成果以及引领其他学员评价与交流,使每一位学员的分享都能产生聚能式的效果。学习共同体内部的共享不仅可以促进其他学员对知识的吸收和转化,也能完善分享学员自身的知识建构体系。通过不同学员的分享与交流,学习共同体成员不断反思与总结,产生群体效益。

在这一阶段,通过参训学员的返岗实践研修(内在化)和成果梳理分享(社会化),实现学员内部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并促使学员间隐性知识的共享,以进一步提升知识转化与生成的效果。

三、实践成效与研究展望

为了提升培训质量,检验培训模式的成效,在培训项目结束后,均对学员采取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95.8%的学员认为这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培训模式对他们有较大或非常大的帮助,88.5%的学员认为这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培训模式是适合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相较其他培训类型,这种培训模式的培训内容更丰富,更有助于建立学习共同体,实践性更强,也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在内容设置上,能够关注学员的问题和困惑,注重内容的递进性,联系理论和实践。从单次培训项目看,整体满意度基本达到95%以上,在访谈中,不少学员表示这种培训形式“更有针对性,对于他们的问题能够通过线上线下得到解决”“能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还有学员希望“能够多举办这种培训活动,让其他老师也参与”。可见,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模式符合学员的发展特点和培训需求,通过三阶段培训内容的设置能够较好地达成培训目标,实现参训学员知识转化与生成的目的。

在培训的实践过程中,所有的培训环节紧密围绕学员的实践困惑和问题,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和保持学员培训热情,也积极强调培训教师和培训组织者的管理与监督,但参训学员的参与程度与自身自觉性仍然关系较大。因此,在未来的实践研究中,完善该模式的监管机制,尤其是线上学习的监管是重点。此外,有学者提出,当前乡村教师的混合培训缺少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操作性强的评价工具检测其培训效果[5],因此,在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可视化背景下,还应进一步将参训学员的行为、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建构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模式是符合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在今后仍需不断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J].中国人口年鉴,2011(1):104—107.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01-31.

[3]金彦红,郭绍青.基于网络的分级分层混合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65—68.

[4]侯锦芳,姚海涛,储凌.混合式培训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8(2):25—27.

[5]孟梦,宋乃庆.乡村教师混合式培训效果研究:意义、内涵与表现形式[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5—80.

(责任编辑:朱 岚)

猜你喜欢
实践模式
新常态下创新家园共育工作实践初探
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基层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探讨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中学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实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