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专业对口升本人才培养探究

2019-10-25 02:01马翀刘凌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职

马翀 刘凌

【摘 要】本文分析广西中职对口升本的政策和生源情况,提出建立中本衔接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本科院校制定中职对口升本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建立就业与升学及终身学习的多元人才培养观等中职—本科有效衔接的建议,并以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介绍中职对口升本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中职升本 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 中职—本科衔接 对口升本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B-008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中职升本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贯通的一种有效尝试,它是面向中职毕业生开展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的组成部分。为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深化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3 年开始,广西在普通本科院校开展对口自主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

一、中职对口升本的政策分析

目前,中职升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中职学校和本科高校联合开展的“中专+本科”分阶段培养模式;二是中职对口升本模式,中职和本科分别实施人才培养。广西采用的是第二种模式。

最初,面向的是广西的 32 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立项建设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优秀毕业生,由中职学校校长推荐,高等学校采取自主招生办法择优录取。首批试点的高校有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梧州学院。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试点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考核的方式也更为规范。首先,招生的范围扩大了,考生面向全区中职学校,而不仅局限于原来的 32 所;其次,试点的高校增加了,2018 年共有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河池学院等 9 所高校参加了试点;最后,考核方式也有原来的自主招生改为在自治区教育厅的指导下,由招生院校联合组织的考核,考核形式更为规范。

二、中职对口升本的生源分析

对口升本的生源在中职毕业生中属于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学习刻苦努力,多数参加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并获奖或具有文体等方面的特长,专业操作能力较强,有强烈的继续升学和学习的意愿。然而,相对于普通高中而言,学生进入中职的起点普遍较低,中考成绩普遍在中等以下,文化课特别是英语、数学等基础较薄弱。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以操作能力为主、理论学习为辅,以专业学习为主、文化课程为辅,文化课和理论课程的教学不深入。学生文化课学习的难度要低于普通高中,理论学习的深度不够。

从在试点高校调研的情况来看,一方面,高校对中职升本学生的专业能力比较肯定,他们在动手操作方面能力较强,专业课的学习入门也比较快。由于经过顶岗实习的锻炼,学生学习的目标比较明确,团队合作、待人接物等综合素质比较强。另一方面,由于受文化基础的限制,理论课的学习比较吃力。特别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这类理工科的学生要学习高等数学,普遍反映难度较大。这也导致了专业的深度学习受到影响。

三、中职—本科有效衔接的建议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政府在中职对口升本中,给予的支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社会、中职学校和学生对中职升本的政策也非常欢迎。但本科院校在试点过程中,普遍反映中职试点班级存在如下问题:各中职学校课程开设情况不同导致学生基础不一;本科与部分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有重叠现象;中职升本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如何让中职—本科能够有效衔接,减少课程的重置现象,发挥中职对口升本的优势,并让中职学生更快适应本科段的学习,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建立中本衔接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从广西 2018 年本科对口中职自主招生联合考试职业技能测试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专业)来看,该测试以教育部发布的现行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中的核心技术技能为基本依据,参照初级工技术等级水平要求进行测试,分为专业综合知识测试和技能操作测试两部分,占比分别为 25% 和 75%。然而,考核的内容仅为专业教学标准核心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部分,相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较为简单。从占比较大的技能操作测试可以看到,考试模块分别为文件(网络)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相当于本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难以完全体现中职计算机专业学习的优势。

因此,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或由经教育主管部门认定的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建立中本衔接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中职和本科段各学段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内容和要求,提高本科对口中职招生的专业门槛,从而充分体现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优势,避免中职生与普高生同质的现象。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本科院校开设课程與中职重置的情况,减少教育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

(二)本科院校制定中职对口升本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对口升本对本科院校来说,是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也是新的挑战和机遇。长期以来,本科院校的生源基本上来源于普通高考,且大部分为普高毕业生。在普通高考这一指挥棒的牵引下,生源的素质和经历比较接近。

中职毕业生和普高毕业生在学习基础、学习经历、思维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针对中职对口升学的学生,本科院校不能照搬普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不能简单的独立分班。因此,在中职对口升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本科院校首先应明确培养目标,主要要考虑与普通本科生的差异性,其次还要考虑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和基础。对于中职对口升本这一新的招生形式,建议本科院校组建专门的专业建设团队,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学生的管理、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积极与中职进行衔接,开发独立的、有针对性的、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中职学校建立就业、升学、终身学习的多元人才培养观。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同时,受生源质量的影响,对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不够深入。然而,随着中职对口升本这一新形势的要求,中职学校应改变人才培养观念,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生对升学的要求。

建立就业、升学、终身学习的多元人才培养观,应在不减弱就业质量的前提下,加强中职学生学习短板的培养。显而易见,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中职学校可从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出发,建立就业、升学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课和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中职学校应主动对升学的毕业生进行追踪,掌握中职对口升本学生在高校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培养方案,积极做好中职—本科的有效衔接。

特别要指出的是,中职学校应避免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出现中职培养普高化现象。

四、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在中职对口升本人才培养中的探索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立项建设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是广西首批中职对口升本的学校之一。从 2013 年起,对升入本科的学生进行了持续的追踪,到本科院校调研,并与高校教师座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中职—本科的衔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主动到本科院校调研,制定中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升本学生比较集中的试点院校调研,了解中职本科衔接现状。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优势及心理状态。第二阶段,与本科院校进行集体调研,针对对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中职学校的见解,并修改中职的专业教学方案,设计相关的德育活动。根据调研的结果,制定计算机应用专业中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在该方案中,明确了中职本科一体化衔接的中职阶段的教学方案、课程标准、素质德育活动方案等。

(二)对有升本意向的新生独立编班,定向开展中本衔接的教育教学活动。开设对口升本班,招生阶段对有升本意向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引导报读该班。升本班有中职本科衔接的独立的实施性教学方案、课程标准。由于设置了入学门槛,且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较强,升本班在普通班的基础上,能够更深入地开展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同时,对于该班的德育工作,制定了中职本科衔接素质德育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高校学生管理的形式,从而帮助学生对口升本后能够尽快适应本科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三)充分利用 0.5 年专业限选课时段,强化中职升本文化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衔接。目前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乃至全区大多数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采用“2+1”的学制模式,即 2 年在校学习,1 年参加顶岗实习。在教育部发布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标准中,顶岗实习的时间要求为 0.5 年,另有 0.5 年可以由各地灵活安排顶岗实习或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升本班和普通班进度一样,完成 2 年的校内学习后,安排进入企业参加 0.5 年的顶岗实习。实习期满,由学生自主选择继续在企业顶岗实习,或回校参加对口升学考试考前的强化学习。考前强化主要针对当年公布的本科对口中职自主招生联合考试测试方案,结合学生在前 2 年校内学习的薄弱环节,强化文化课和专业理论基础课,从而帮助学生对口升本后能尽快适应本科院校对学生学习基础的要求。

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是我国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因此,对口的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应加强交流与合作,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甘金明.梧州學院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梧州学院学报,2013(3)

[2]杨玉强,韩丽艳,钟奇澎.中职本科生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广西中职— 本科教育有机衔接的实践与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2015A016)。

【作者简介】马 翀(1979— ),男,理学硕士,广西招生考试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刘 凌(1979— ),女,教育硕士,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教育。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职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