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技术在中职学生个案教育中的应用

2019-10-25 02:01王佩娟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职学生

【摘 要】本文论述倾听技术在中职学生个案教育中应用,认为有效的“听”、从“听”开始获取学生信任,是每位教师有效发挥倾听技术在个案教育中所要思考及关注的,并提出端正态度、呈现姿态、语言表达、情感互动四个方面的措施,以实现有效的听。

【关键词】倾听技术 中职学生 个案教育 情感互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B-0087-03

倾听技术是心理咨询中一个重要的技术。倾听,《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侧着头听;细听,认真地听。从字面上看,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姿势与态度。良好的“听”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在人际交往中,倾听能够释放友好信号,形成轻松和谐的沟通交流氛围,使倾诉者获得被尊重的信息,从而激起倾诉的愿望。在心理咨询的个案咨询里,有效运用倾听技术是建立和谐关系的第一步。同样,在中职德育工作中,教师常常要面向个别学生开展教育。如何使个案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取得教育效能?笔者在长期的德育工作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有效的个案教育需从“听”开始。

一、“听”的作用

通过“听”,教师可以营造有利于个案教育对象充分表达和尽情宣泄的氛围。一般接受个案教育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心中烦恼,情绪紧张、焦虑,若没有适当的人选和情境让其尽情地倾诉,日积月累将形成积郁压抑的心理。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应以一名认真的“听”者,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其尽情地倾诉、充分地宣泄。学生只有在感受到情感有出口,才会尽情地表达或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痛苦的经历,尽情地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从而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并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通过有效的“听”,教师才能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到个案教育对象详细的背景信息,才能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变化,并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认真“听”,教师才能充分恰当地体会学生的情感,体现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因此,有效的“听”是教师德育个案教育能够开展和成功的先决条件;会“听”是有效进行德育个案教育的关键;恰当使用倾听技术更是德育个案教育获取实效的重要保证。

二、为什么要“听”

中职学生正值青年初期,是身心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更是走向社会的准备期。他们期待成长,并开始尝试以成人的方式思考及解决问题。此阶段的中职学生,认知能力有显著发展,意志过程的理智性逐渐提高,个性倾向明显,对理解与尊重有强烈的渴望,但仍存在情感不够稳定、缺乏理性思维的局限。面对问题时,往往感性高于理性,有时甚至会感情用事,导致严重后果。而且现在“00 后”的中职学生,是被称为处于自媒体快速发展、网络化时代的新生代,他们的个性特征更明显、思想更活跃、自主性更强,更在意自己的权益或主张。因此,对于中职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教师还停留在“师道尊严”的层面,仅从主观出发,不注意方式、方法,时刻扮演主导、说教的角色,不仅难以取得教育效果,还容易让中职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还会错误地认为教师在说教,从而产生对立、对抗情绪,进而闭锁自己的心理,任由教师一厢情愿地开展教育。即使个别中职学生迫于教师权威,勉强应付,却达不到真心交流、真情相待,不利于对中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且可能造成师生间的情感隔阻,严重的还会产生敌对情绪。对此,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善于运用倾听技术,在“听”中叩开学生的心扉,在“听”中找到学生的症结,在“听”中找到适宜的教育方法,在“听”中对症下药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

笔者曾经历了以下两个实例。

实例一:

学生:对不起,老师,我迟到了。

老师:你就不能早点儿起来吗?都像你这样,还怎么上课?

学生:对不起,我……

老师:(不等学生说完就生气地说)再迟到就别来上学了。

学生沮丧地低着头,心里愤愤不平。

案例中的老师先入为主,不给学生说話乃至申诉的机会,没有倾听,显然不会有教育效果。

实例二:

学生:对不起,老师,我迟到了。

老师:赶快回到座位上去(同时目光示意)。

老师:(下课后)今天为什么迟到了(关切的)?

学生:对不起,路上塞车。

老师:你想想怎样才能避免因为这样的原因迟到呢?

学生:以后再早点儿出门(暗下决心明天早起)。

可见,倾听是了解的开始,当学生遭遇挫折、困顿、失败时,积极的倾听能够沉淀和过滤学生复杂的情绪,帮助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听”什么

教师在开展学生教育过程中,若不知道“听”什么,在倾听学生时分心,不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只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真实状况与内心想法。基于多年的教育实践,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听”学生的想法、思维,对待事件的观点、看法、态度以及评价,从“听”学生是怎样看待事件中了解并掌握学生的认知;“听”学生在表达事件时的情感,是失望、抱怨、生气、焦虑、愤怒、抑郁或是其他,“听”出情感的类别,从而确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或者怎样的方法进行沟通和处理;“听”学生非言语的行为部分,从学生在表述事件时的肢体动作,是拒绝的姿态或开放的姿态,是逃避或是接纳,是思考性沉默或是拒绝性沉默等,“听”出肢体行为透露出的言语外的其他信息,进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例如,笔者所带的班级有一个令人头疼的女生小丽,经常无故迟到旷课,每次找她谈话总能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开脱。一天她跑来跟我说:“老师,我下学期不读了。”笔者很诧异,并询问她发生什么事了。她说:“我们班班干太专制霸道,不讲道理,尤其是班长小梅。”一开始,笔者的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觉得她无理取闹,因为小梅是个很优秀的女生,笔者把班级很多事情都交给她管。尽管笔者有些许的不相信,但还是鼓励她说下去。待笔者听完了小丽的诉说,这才发现小梅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另一面。事后,笔者认真反思,意识到自己对班级的管理依然存在漏洞,于是结合班级实际,围绕着“你说,我听”的主题,通过写周记、开班会等一系列的措施,挽留住了小丽,也转变了班干部在同学心目中的不良形象。

四、如何“听”

如何有效的“听”,从“听”开始获取学生信任,是每一位教师有效发挥倾听技术在个案教育中所要思考及关注的。笔者认为,有效的“听”,要注意从端正态度、呈现姿态、语言表达、情感互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端正态度。在个案教育中,教师要克服主观判断、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作为教育者、引领者,要始终秉执“有教无类”的包容观点,以正确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接纳。曾经有一名学生在咨询中抱怨“我最烦我们老班,一开口就是说教,好像她真能把控一切,了解我们一样”。因此,面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或是行为上的偏差,持公正、客观态度的教师,无论问题多复杂、情况多严重,都能用同理心去思考及对待。并在了解情况时呈现积极、接纳的状态,既不受主观限制,也不盲目推断下结论;既不单看表象,也不偏听偏信。一名善听的教师,不仅会换位的从学生角度看问题、想问题,不盲目作道德或正确性判断,更善于把握好客观态度。通过恰当的行为举止、言语表达,由内向外传递一种真诚及善意。这正是有效倾听的基础,是决定个案教育是否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例如笔者在一次班级查看时,恰逢班中一名平时较散漫的男学生,站在被撕坏的班规旁,笔者心想:“这坏小子,这下让我逮个正着了吧。”于是黑着脸说:“你怎么尽干这种事?”当时,这名男生,涨红了脸,想说,结果什么都没说,扭头就回到了座位。事后,笔者才知道,其实当时他是想把撕坏的班规粘好。由于笔者不能端正态度,盲目、主观地看待此事,导致错失了一个交流的良机。

(二)呈现姿态。在“听”中,教师把握好自己的整体姿态,透过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我非常想听你说”的信号,是达到有效倾听的关键。教师在和学生保持合理沟通距离基础上,身体应微微向学生倾斜,头侧向学生,并在整个个案教育中做到目光始终柔和且带着期待眼神关注学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来自老师“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及发表观点的权利”的诚意。学生会在老师创设的良好氛围中,放松心情,吐露心声。例如笔者一次上完课,请了两名课堂上违纪的学生到办公室开展教育,一进办公室,笔者就问:“你们喝水吗?”学生怯生生地说:“不喝。”笔者接着说:“老师上了一个上午的课,我可渴坏了,那你们先坐。”学生显然已做好被批评的准备,站着不动。“怎么还不坐,”笔者边挪椅子边说,“我可不想仰视你们。”学生坐下后,笔者侧着身子,看着他们,轻声但又略带严厉地说:“今天课堂上的表现,给我一个理由。”学生一句“老师,我们错了”就说明对他们的教育已取得效果。

(三)语言表达。在“听”中,教师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心听,在“听”时适度参与,才能建起有效的沟通平台,为个案教育找到切入点。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语音、语调、语速的把控,又有音色的合理展现;既有开放性提问,又有封闭性提问;既有鼓励、肯定,又有严格要求、严厉批评;语言可以简单,也可强调重复。例如:

老师:听你刚说的,你好像对课代表很反感,是不是这样?

学生:不是这样,我对她印象还没那么坏。

老师:哦,对不起,可能我理解错了。你刚说,你刚开学那阵子和她相处得挺不错的。(重复)

学生:是的,我们经常一起看书、一起听音乐。

老师:哦,能谈谈那个时候和宿舍其他同学的关系吗?(开放式提问)

语言是把双刃剑,既可润物细无声,也可伤人伤心。老师在倾听中,做一名善于表达者,更有利于疏导学生。

(四)情感互动。一个有效的“听”,落脚点是能实现情感的交流互动。“听”时,教师不仅要听懂学生通过言語、表情、动作等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听出学生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甚至唤起学生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在“听”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询问过多、概述过多、不适当的情感反应。并做到不打断学生,不盲目下结论,不轻视学生问题,不干扰、转移学生话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释放出的“我乐意听”,以实现“听”中师生共情。在学生倾诉中,教师可以用简单的“哦”“ 啊”,甚至反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自然而然地搭起交流互动的通道,强化学生倾诉的愿望,进而全面掌握学生情况,从而开展有效的引导教育。即使教师在了解学生情况后,需对学生存在问题进行严厉批评,也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真的关心我、懂我、想帮我。那种只顾发表自己观点,缺乏情感交流互动、单方面说教的沟通,是无法取得教育效果的。

在长期的中职德育个案教育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倾听技术是我们每一名从教者最需要修炼的基本功。有效的倾听,蕴藏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名善教的教师,一定是一名优秀的倾听者,他们善于从“听”中找到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从“听”中获取治愈学生心灵的良方;从“听”中助推学生构筑憧憬未来的梦想;从“听”中提升中职个案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王秋芳.倾听技术在高职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8(26)

[2]高善秋,董 鑫.心理咨询“倾听”技术的研究与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

[3]涂俊礼.爱的智慧:班主任管理札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4]兰新萍,王丽娣.倾听技术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Z1)

【作者简介】王佩娟(1970— ),女,广东普宁人,柳州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德育管理、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江月阳)

猜你喜欢
中职学生
浅谈基于中职学生个性特征的体育教学
背心负重训练对中职学生100米、跳远、跨栏成绩影响的研究
中职学生学习比例调查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维权的意义探析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怎样预防学生违法犯罪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