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鸟意象看李清照思想情感的变化

2019-10-25 02:01黎珊珊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李清照

黎珊珊

【摘 要】本文分析李清照词作中常用的鸥鹭、鹏鸟、鸿雁等三种飞鸟意象,认为这些意象中鸥鹭喻自由、鹏鸟绘壮志、鸿雁载哀愁,表达了她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对丈夫的思念、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关键词】李清照 飞鸟意象 情感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B-0113-03

意象,是创作主体为情感表达的需要,将某些客观物象与主观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并逐渐形成一种或几种固定意义的艺术形象。“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象”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所以“意象”是融汇了作者情思的形象。在诗词中使用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来抒情言志的一种常用表达方式,即在客观物象中注入作者的主观情感,从而使艺术作品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因此,意象往往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的直观感受,更蕴含着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清照对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旷古奇绝的词坛才女。她出生在济南章丘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李格非是一名官员,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两人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李格非在当时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敢于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封建观念,选择了给予她最好的教育。李清照在浓厚的家学氛围的熏染下,又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她对文学创作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所写诗词受到人们的赞誉。

李清照在她那些文质兼美的词作中,以鲜明的艺术形象、灵活多变的创作手法、真挚细腻的情感流露、于个人情思之中融入国家兴亡之痛,形成了委婉含蓄而又不绮丽的词作风格。尤其是她在诗词创作中善于移情于物,选取了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典型意象,从而更好地抒发自己复杂的内在情感,达到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正因如此,中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多篇李清照的作品,如《如梦令》《渔家傲》《一剪梅》《声声慢》等。笔者再一次仔细研读这些词作,从鸥鹭、鹏鸟、鸿雁这三个飞鸟意象入手,深入探究李清照思想情感的变化,以更好地体会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及丰富的情感体验。

一、鸥鹭喻自由

鸥鹭,一种常见的水鸟,常常在湖边、江边、海边一带活动。它们大多有着洁白的羽毛,长而尖的嘴,细而长的双腿,脚趾间有蹼,擅长游泳。栖息时体态从容,飞翔时姿态优雅,因而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

早在《诗经》里,就已经有关于鸥鹭的记载。《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雍。”古人用极为简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白鹭齐飞图。在那长着茂盛水草的岸边,一群白鹭正在憩息。忽然,成群的白鹭张开翅膀向着蓝天飞去,场面甚是壮观。南朝时有一篇《白鹭赋》,“弗缁之素质,挺乐水之奇心”,将白鹭全身羽毛没有一点黑色,纯洁无瑕,喜欢逐水而居的自然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到了唐朝,诗人们继承了前人喜爱鸥鹭的传统,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了对鸥鹭的描写。杜甫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满腹才华的他,尽管多么想为国效力,但始终得不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贫困潦倒的他,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依靠友人的接济。长期漂泊在外的他,渴望安定,幻想着像“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那样其乐融融;渴望着像“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那样逍遥自在。拥有洁白羽毛和优雅体态的白鹭,已然成为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结合的完美化身,受到古人的喜爱与重视。

鸥鹭已由最初的水鸟,逐渐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们生活得无忧无虑,翩翩起舞,让被各种俗事缠身、身心疲惫的诗人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他们渴望如鸥鹭一样自由飞翔,不受牵绊,过上一种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在与鸥鹭亲密接触的过程中,鸥鹭那种淳朴自然、了无心机的个性,使诗人的心灵获得洗涤与安慰。

李清照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进士出身的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则是状元的孙女。李格非平日里喜爱读书、收藏,写得一手好文章。母亲也因受家庭关系,也读过不少书,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浓厚的家学氛围,以及父亲的精心教导,李清照从小便对诗词产生强烈的兴趣,阅读了大量的经典作品,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年时期的李清照,跟随父亲生活在繁华的汴京。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女子本应该养在深闺,学习女红,婚后相夫教子,这就是大多数女子的命运。在这样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李清照却与众不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的父母没有受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虽然是一个出生在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但在她身上并没有看到封建礼教、清规戒律的束缚,相反的,她活得快活、自由。她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女词人,与她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与那些养在深闺、恪守戒律的千金小姐不同,她热爱大自然的生活,喜欢户外活动,如划船、荡秋千。父母开明的教育观念、宽松的教育环境,也使她养成了健康活泼、坦率天真的性格。她的爱好十分广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一时期的她,较多是写关于郊游、嬉戏等活动,充满青春的气息,抒发了她对青春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幸福的向往。早期词作代表《如梦令》,她便选择了“鸥鹭”这一飞鸟来寄托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此词虽然只是描写了一次郊游的情景,却饶有趣味,真实再现了其作为少女所体现出来的兴奋、激动之情。在溪边的亭子,一个少女一边赏景,一边小酌,乐而忘返。不知不觉中,少女已有几分醉意。这时,一个有趣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原想“回舟”离开,孰料却“误入”了荷塘深处。一望无际的荷塘上,莲叶错落有致,一个贪玩的少女正兴致勃勃地划著小船,泛舟湖上。但眼看天色已晚,心急之下便往回走,不料却渐行渐远,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连用两个“争渡”,既形象地表现出少女急于从层层叠叠的莲叶中返回,慌不择路的那种焦急之态,也体现了少女特有的那种天真、可爱。也正由于“争渡”,把停在水边的一群鸥鹭惊扰了,拍翅起飞。作者从“溪亭”起,由“鸥鹭”结,虽未有对溪边美景的细致描绘,但从“鸥鹭”可见一斑。这种白色的水鸟其实与自然融为一体,少女荡舟荷塘之上,一群白鸥在水边栖息,人、鸟、景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美景图。此时的李清照还是一个多情的少女,天真无邪,而“鸥鹭”所象征的自由自在、闲适自得,恰好与之相契合。我们从“鸥鹭”中,看到了少女清照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影子,更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妙境界。

二、鹏鸟绘壮志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鹏的身型硕大无比,展翅能飞跃万里,通常是志向高远、充满希望与力量的象征。《说文解字》说“鹏”就是“凤”的古字。换言之,鹏鸟其实是古代的一种与凤凰相类似的神鸟。庄子《逍遥游》有关于其确切、形象的记载。庄子笔下的鹏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只大鸟由一条不知有多大、名叫鲲的鱼变成的,兼具鱼和鸟的特质,富有灵性。这只鹏鸟与一般的鸟儿不一样,它体型庞大,更有着飞上九万里高空,俯瞰世间万物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愿望,鹏鸟就必须借助旋风的力量,承受巨大的压力。庄子赋予了鹏鸟丰富的内涵: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且为实现目标、理想,付出数倍的努力。

鹏鸟最初只是传说中的一只神鸟,没有特别的含义,但经过庄子这一极富想象力的描述,赋予了它鲜明的形象感和特殊的文学意蕴。后人又在庄子的基础之上,继续加以阐述、延伸,以至于逐渐成为历代文人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一个重要意象。曹植在《玄畅赋》中说:“希鹏举以抟天,蹶青云而奋羽。”极言大鹏振翅奋羽,乘青云、借旋风,以一飞冲天的壮观景象。阮修撰写的《大鹏赞》,强烈讴歌了大鹏不惧其他鸟的嘲讽、讥笑,坚定理想信念,勇往直前的品质。并借此抒发自己具有鸿鹄之志,蔑视权贵、淡泊名利、坚守信念的高尚情操。“诗仙”李白也写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这样的句子。李白受到权贵的排挤,遭遇到政治上的失意,但丝毫不见悲观失意,仍借大鹏展翅高飞,顽强拼搏,勇往直前来激励自己。杜甫有诗云:“鹏图仍矫翼,熊轼且移轮。”(《赠肖二十》),借大鹏展翅比喻自己施展抱负,终得鹏程万里。

由此看来,鹏鸟已由神鸟,延伸为志向高远的象征。鹏鸟虽是生物,但有着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同时,它也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北冥到南冥,路途遥远,除了有坚定的信念,更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大鹏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人更是如此,有时仅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

不只男性文人钟爱鹏鸟这一意象,李清照作为女性词人也对其情有独钟。李清照不仅是一个天真烂漫、多愁善感的女子,也是一个胸怀大志、心系天下的爱国词人。她所写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就是一篇难得的、颇具豪放风格的佳作。词作采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引经据典,把现实生活融入梦境,用梦境的美好反衬现实的动乱,达到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词人才华横溢,但苦于未找到实现理想的出路。她也饱受国破家亡的离乱之苦,亲人离去的悲痛,满腹愁情,无处诉说。唯有借助幻想与天帝对话的方式,暂时获得灵魂的解脱。残酷的现实,命运的不公,压得柔弱的词人喘不过气。但她并未因此退缩,反而希望像鹏鸟一样,绝云气,上青天,离开这个带给她无尽伤痛的世界。在大鹏举翅高飞时,词人突然大喊一句:“风休住!”大风万不可停止,因为她还要借助风之力到那没有烦恼、伤痛的仙境中去。这一声呼喊,足见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气势豪迈,响彻行云。此词一改过去婉约之风,豪迈壮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 拥有远大理想、雄心壮志,渴望现实理想、抱负。

李清照虽然表面看来只是一个柔弱女子,但实则外柔内刚,有着如男子汉般的铮铮铁骨。她有着像“鹏鸟”一样追求自由幸福生活、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心系苍生百姓的崇高志向,有着奋勇拼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坚强性格。南渡之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千金小姐、豪门贵妇,到国破家亡、至亲离去的孤独妇人。但她并没有被命运打倒,依然顽强地活下去,并努力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写进一首首词作中去。“鹏鸟”的性格和志向,使李清照在创作上达到一个更开阔的境界。在抒写个人缠绵情思之余,也融入了对国家、民族的炽热之爱。靖康二年,汴京沦陷。她逃亡路过乌江时,她站在西楚霸王当年自刎的地方,面对滚滚流逝的大江,深感国家的软弱与自己的无奈,写下了一首爱国诗——《夏日绝句》。她在诗中吟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颇慷慨激昂、正气凛然、具英雄豪情的佳句,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这些作品语言铿锵有力,饱含着李清照对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不思抵抗的失望,以及炽热的爱国深情。她用简单的词句,把个人的离愁别绪、命运的坎坷多舛、国家的风雨飘摇,表现得如此坚定,是一个女子对那个时代发出的悲壮呼喊。

三、鸿雁载哀愁

鸿雁,一种大型候鸟,每年秋冬季节迁徙到我国长江流域一带过冬,等到来年春天,它们又返回北方觅食。俗话说,“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鸿雁,有时也称孤鸿、飞鸿、惊鸿。因为其具有每年定期往返于南北方的特点,所以当人们看到它时,自然地与时间联系在一起。慢慢地,人们便把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孤身在外的凄苦、思乡念亲等丰富情感,倾注到鸿雁身上,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意蕴的意象。

鸿雁虽每年秋季南迁,离家万里,但来年尚且能返回,那漂泊在外的游子呢?人尚不如雁,这就不能不让滞留外乡的人感慨万分了。离家在外的人,每当看到雁飞,便不由得勾起自己的羁旅情思。鸿雁也是一种群居动物,常常结伴而行。偶有不幸掉队的大雁,会悲鸣不止,召唤同伴。孤身在外的征人、游子,见此情形,难免会联想到自身的凄凉处境,生发出思乡怀亲、羁旅漂泊之感。所以,在古代诗词中,人们多以“鸿雁”来比喻漂泊无依、有家难归。这样的诗句在古诗词中最为常见。如曹丕《杂诗》:“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飞。”荒草丛生,小虫悲鸣,一派萧索凄凉。看到孤飞的大雁,想到自己凄凉的处境,生发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通信落后的古代,传递书信是鸿雁的另一个特殊功能。《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通过鸿雁传递字条而获救。所以,后来人们把书信、音讯、消息称为“雁足”“雁书”。“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鸿雁为远方的人儿带来家书,带来家中亲人的问候,表达对远行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喜结连理。赵明诚出身名门,是当时朝廷重臣赵挺之的儿子。两人的结合,可谓佳偶天成。从家世背景看,一个是礼部员外郎之女,一个宰相之子。从兴趣爱好看,赵明诚酷爱金石书画,李清照也痴迷于珍宝玉器,两人志同道合,常常在一起品茶论诗。幸福、甜蜜的婚姻生活,也促成了李清照在艺术创作上的进一步发展。她這一时期的创作范围大大拓宽,已由少女时期对爱情、自由的向往,转为对自身遭遇、国家命运的关注。婚后不久,丈夫外出做官,两人分处两地。作为一个多情的女子,李清照思夫情切,写了许多诗词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如《一剪梅》就是词人写于与丈夫的分别之后。这首词的字里行间反映出了一个沉溺于甜蜜之中的初婚少妇,与丈夫分离后思念不已的浓浓爱意。一个“思”字,一个“盼”字,便将其因思之深、爱之切而产生强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丈夫的离开,本已让她愁结难抒;想借出游来派遣满腹愁绪,可怎想一行大雁掠过眼前,反勾起刚强压住的思念之情。“云中谁寄锦书来?”她幻想丈夫是不是该寄来书信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飞来了,丈夫的信也该到了。见字如面,她多么希望大雁能把丈夫的消息捎来,以一结内心的愁苦。那时的西楼,将会是一片洒满月光的美丽景象。

婚后的李清照,因丈夫常年在外,心中万般不舍,于是将这种离别相思之情写入了诗词中。纵然两人分别,但只要活着,两人便有见面的那一天。可惜,造化弄人,命运和她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崇宁元年(1102年),受朝廷党羽纷争的影响,父亲李格非被革职流放。接着,赵明诚也被罢官免职。靖康元年(1126年),汴京被金兵攻陷,国家岌岌可危。随后,夫妻俩被迫离开京城,一路南下,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李清照夫妇花了半生心血收集的书画、玉石、书籍等,被一场大火毁于一旦。不久,赵明诚病故。接连受到来自国破家亡、至亲离去、藏品丢失所带来的打击,让一个柔弱的女子何以承担?曾经作为夫妻互通消息的大雁,再也不会捎来远方的信了。一首《声声慢》道尽了她的愁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漂泊在外的词人,举目望见那熟悉的大雁。如今雁还在,可那个曾经相亲相爱的人呢?雁从北来,她所思念的不只丈夫,还有自己的国家。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对丈夫无限思念的个人悲痛,更有对故国的无比眷恋。

鸿雁,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常见的文学意象,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蕴。李清照笔下的鸿雁,曾经是夫妻两人甜蜜生活的见证,可如今却不堪回首。鸿雁承载了她多少欢乐,多少相思,多少失望,多少无奈。它们既是李清照传递信件的使者,也见证了她的漂泊无依与辛酸无奈,早已化为词人寄托情感的一个重要意象。

李清照作词,善于借物抒情,把人生的各种情感都融进这些意象里。意象的使用,使词人的情感更加突出,抒发也更加强而有力。在这些飞鸟意象中,我们看到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是如此委婉細腻、丰富深邃。她在抒情中融入了客观物象,借物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她选用了这些飞鸟意象,既是寄情于景的表达需要,体现了情感和物象的和谐统一,更蕴蓄着她对爱情、民族、生命的深刻思考。

这些意象的转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生活环境和时代的不同,词人的生活经历与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飞鸟意象的转换,记载着李清照扬顿挫、起伏跌宕的一生。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赋予诗词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她的词能穿越千年时空,打破思想界限,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共鸣。

“一切景语皆情语。”李清照通过这些飞鸟意象,向我们诉说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缠绵的情思。正由于这样,我们才能深入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品味她传奇的一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

【参考文献】

[1]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靳极苍.李煜、李清照词详解[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3]舒 静.李清照婉约人生[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4]褚斌杰,孙崇恩,荣宪宾.李清照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2003

[5]康 震.康震评说李清照[M].北京:中华书局,2007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李清照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当衣买书
李清照
点绛唇
如梦令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趣味生活秀
性格刚烈
李清照当衣买书
李清照检举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