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

2019-10-25 02:01陈小英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堂导入高中历史策略

陈小英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意义和教学现状,论述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问题导入、角色导入等课堂导入策略,旨在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课堂导入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B-0118-02

出色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打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合理地进行课堂导入,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意义及教学现状

(一)课堂导入的意义。一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科学灵活地进行课堂导入,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就会进行自主思考,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投入到学习中去。二是通过有效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联系新旧知识,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三是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明确导入的方式和内容,在一节课四十五分钟里合理地控制好导入的时间,组织好导入的内容,生动有趣、顺其自然地联系教学知识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历史教学现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高考的压力,许多历史教师忽视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为了节约课堂时间,一些教师直接开门见山地上课,省略了导入这一步骤,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影响了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高中历史合理开展课堂导入的策略

(一)故事导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不同的历史环境下都有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包括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故事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比史料更受人欢迎。虽然一些传说和故事带有虚幻的性质,但是在某些层面上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背景。高中生十分喜欢这些奇闻逸事,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合理地用故事进行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个关于孙中山的故事:“孙中山有一个十分聪明能干的姐姐,从小他就十分喜欢这个姐姐,看不得姐姐受一点儿委屈。但是有一天,出门玩耍回来的孙中山,看见自己的母亲正在为姐姐缠足,姐姐疼得眼泪直掉,孙中山看着心痛不已,质问母亲为何要这么做。他的母亲无奈地说,这是老祖先传下来的规矩。姐姐的痛苦刺痛了孙中山的心,从此以后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废除缠足这个陋习。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本人是十分痛恨缠足这个陋习的,之后,他亲自领导了辛亥革命,担任临时大总统,首先就将这一陋习给废除了。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三民主义,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也就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师在讲授孙中山这个故事的时候,学生立体地了解到孙中山这个人物的光辉形象,知道孙中山废除陋习是从辛亥革命之后开始的,从而加深辛亥革命和孙中山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标志、发展经过、内容以及重要意义等。通过故事导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投入历史学习中。

(二)问题导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设置悬念、提出疑问,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好奇心,提高课堂活跃度,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新课改提出高中生要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能力。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利用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问题导入,设置问题,留下悬念,能够让高中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本的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在设置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知识展开,不要设置和课本内容无关的问题,以免浪费教学时间,降低学生的探究兴趣。

比如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大家知道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发生在英国吗?”这个问题直接给学生留下了悬念,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去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为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由于圈地运动,导致很多农民没有了收入,產生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而工厂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也为机器的创造和发明提供了条件。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尤其是当时牛顿提出的数学和力学,为英国的机器产生奠定了强有力的科学理论基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起源于英国,工业革命不仅对当时英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意义,也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重点就是要掌握工业革命的发展背景,了解当时英国的主要情况,明确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发生在英国。教师通过在课堂上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在学生的心中埋下悬念,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当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逐渐知道了答案之后,就会恍然大悟。之后,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去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了解其发生的经过、意义等。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发散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历史的学习中,进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挖掘学习潜能,培养历史素养。

(三)多媒体导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包括电脑、投影仪等,方便了教师的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历史事件编辑成图片、视频等,且具备随时静止、重放、快进的播放功能,给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性和趣味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丰富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灵活化、简单化和具体化,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接受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我国古代先进的手工业发展史,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在制瓷业、冶金术、丝织业、冶炼铁等手工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用蚕茧来抽丝织布,到了汉代,我国的丝织业已经发展成熟,并被称为当时的世界“ 丝绸之国”;新石器时代,我国出现了制陶技术,商朝出现了最早的瓷器,宋代的瓷器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到了唐朝,我国的瓷器开始向外销售,而当时欧洲还没有这一技术;同样享誉中外的,还有我国的冶金业,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到了商朝已经达到巅峰,拥有闻名世界的司母戊大方鼎.....通过给学生播放这些手工业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先人们的智慧结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印象,从而掌握课程的知识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我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手工业的发展地。比如说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了元朝已经变成了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是全国的瓷都,一直到二十一世纪,景德镇都因为瓷业而闻名世界;还有明清时期的苏州和杭州,是当时著名的丝织业中心,到了今天也依旧被人们熟知。

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导入,能够有效完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更容易地接收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要把握分寸,不能够一堂课四十五分钟都用来播放视频和图片,让学生缺乏思考和学习的时间,这样不仅无法提高课堂效率,还会让学生降低学习积极性,一味地沉浸在多媒体所带来的愉悦之中,无法进行自主学习。

(四)角色导入,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模拟课本中的角色,直接导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一国两制”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一国两制的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分别扮演英国代表团和中国代表团的角色,模拟一场谈判活动。学生在收集资料和谈判的过程中,切身了解到当时我国谈判的不易,从而感受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谈判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一股对当时国家领导人的钦佩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这种导入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紧密地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发生,从而更加热爱历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因为缺乏对角色的了解,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教师要做好监管工作,在旁边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营造气氛,让学生更加自然地感受歷史,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了解历史的进程,爱上历史这一门学科。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课堂导入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问题导入、角色导入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带着思考积极地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宏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

[2]陆红珍.关于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展开生动的教学活动[J].考试周刊,2018(27)

[3]曾 艳.导入在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J].名师在线,2018(20)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课堂导入高中历史策略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