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写作的策略

2019-10-25 02:01李慧珍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

李慧珍

【摘 要】本文论述在阅读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写作的策略,认为要充分有效利用课本资源为写作做积淀,在文本细读中赏析好字好词好句,做好积累,全面提升语感;同时关注写作的细节,在细节品味中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注意阅读品析各类散文名篇、文摘名著,以综合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B-0129-0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可见,立足课堂教学、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已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一种必然。也就是说,当今语文学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与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如果说,阅读教学让我们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提升内涵;那么,写作就是在这基础上的创作,它需要累积一定的知识,拥有一定生活、情感体验,是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体现。可见,阅读教学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为此,阅读教学如何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写作呢?

一、立足课堂,牢记至理名言: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首先,端正思想,认清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随着各校升学压力逐年攀升,当前不少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以下误区:(1)赶教学进度,缩减教学篇目,错失不少文体特征突出、文学气息深厚的经典好文。(2)文本解读粗糙,学生囫囵吞枣。教师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意识弱,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效果,其结果往往是淡化了文体,甚至连文本的结构脉络都未理清。(3)注重专题训练,争分夺秒狂刷题。教师从各处查找资料或自行整合、重复整合给学生加强训练,不是让学生在吃透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去识记和积累知识,学会阅读方法。

其次,要充分有效利用课本资源,为写作做积淀。

1.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依文体进行教学是最能准确品读出作者写作思路、写作意图的方法,在倡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的今天,教师自身要有强烈的文体意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寓言等各文体构成要素不同、特点不同,写作内容各有所侧重,写法不同。在实际教学中,首先从文体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对这一文体有初步的感知,再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此后对同一文体的教学注重规律和方法的引导,以期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解读同类文体的作品。三年三个阶段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给学生打好基础。如果这样不断地强化文体意识,文章的框架结构,那么学生又怎会写出文体不明“四不像”的文章来呢?

2.利用典型课文,做好写作的引领。课本有不少文体特征鲜明的典范课文,给写作实践操练提供具体的实例。

初中阶段着重要求学生能写出一篇文质兼美的记叙文,给学生训练最多的也是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记事的文章一般是写一事多人。要学生学会记事,写作要条理清晰。可见內容的先后,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详略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典范课文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等。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此文的中心是通过“我”小时候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冷静分析,将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到底,最终会化解大困难。写作思路:遇险—— 脱险—— 得出感悟。方法归纳: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明确本文中心。

在教学中,明确地指导学生记住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的六要素,析文时让学生圈点勾画好事件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最后一段的议论抒情是为了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一篇又一篇课文的学习理解下,学生得以强化记忆记叙文的六要素及常规行文结构安排,其后布置作文写作,如《那一天让我铭记》《难忘的一件事》等。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构成及结构层次安排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上交的就不再是一篇杂乱无章,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随意拼凑够字数应付作业的作文了。

写人的文章要通过多件事着重刻画一个人物形象,突出该人物的精神品质,使人物个性鲜明。典范课文有《我的母亲》(胡适)《叶圣陶二三事》《阿长与〈山海经〉》。如《我的母亲》(胡适),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是慈母兼严父,而母亲“对我做人的训练”是课文的主体。课文从三个方面写母亲,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母亲当家之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写了五件事,①学习上的督促,每天叫“我”早起,催“我”上学;②教我做人,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③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大哥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④如何与“我”两个嫂子相处;⑤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从“言教”到“身教”来教育影响“我”,事例紧扣中心选取,详略得当。

学生明晓文章选取的事例要有针对性、典型性,此后在行文写作时自然会仔细筛选。教师也可拓展文本,让学生谈谈自己母亲或其他亲人的性格特征,说说他们对自己的关爱具体是在哪些事情、哪些细节中体现出来的。点拨引导学生做出筛选,课后进行写作。这就将读与写巧妙融合,让学生缩短自己日常生活跟作文之间的距离。

二、功夫在课内,也在课外:在文本细读中捕捉闪亮的星光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对文本意义精确、透辟地解读。”

(一)在文本细读中学会赏析好字好词好句,并做好积累,全面提升语感。如《散步》一文,“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里的“熬”字学生在读文段时已关注到,一问哪些字词值得好好品味,学生可以马上指出,并能感受到“熬”字写出了痛苦、煎熬之感。老师引导学生结合前文理解,知道是因为母亲的现状是“老了”“身体不好”。“熬”有“忍耐压力、折磨,艰苦支持”的意思,用上这个字,表现出母亲从寒冷的冬天挺过来,是很不容易的。进而启发学生思考换成“渡”字的表达效果,使学生明白应考虑该人物年龄、身份、职业、状况等方面来判断用字准确与否,写作时也应字斟句酌,力求表意准确到位。

(二)细读文本要关注写作的细节,在细节品味中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细微之处显真情。什么是细节?文章中描写的人物、景物、事件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中”。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对母亲的描写:“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悄悄地”写出母亲不忍心和无能为力,同时也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痛苦,尽快回复平静理智。“偷偷地”一词写出母亲终归还是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无奈、宽容、担心和细心。这样的细读,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和体验的过程。有了阅读教学课堂上对文本的深入细致剖析,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回想自己遇到不幸的事、受伤或是考试成绩差时,父母的反应(对父母的神态、外貌、动作的观察),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神态、动作背后父母亲细腻的情感及神态上的变化。课上说一说,也为此类文章的写作做好累积。

(三)各类散文名篇,文摘名著的阅读品析,是综合能力的运用提升。每周安排学生阅读摘抄,并依据课内赏析词句的方式方法,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抒情方式等方面加以赏析。如學生摘抄老舍《骆驼祥子》文段:“他的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步步都有些伸缩,车把不动,使座儿觉得安全,舒服。说站住,不论在跑得多么快的时候,大脚在地上轻蹭两下,就站住了。赏析:这是祥子拉车的动作描写,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祥子这个人十分努力、用心钻研、细心,为实现自己的梦想特别地有干劲。”

这样的练习能让学生多阅读,细心品味,感受细节与细腻的情感,最后爱上阅读。再定期挑选优秀的摘抄作业在教室张贴展示,让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赏。这样又会有来自本班同学的羡慕,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收获了满满的自信。其后,在大量的阅读摘抄中,学生会不断地积累、赏析,提升语感,使思维也获得大量的训练。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在课内文本的引领下,以读促写,兼之日常的阅读积累,可使学生随着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自然而然地提高写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黎启阳.教材1+1语文七年级上[M].乌鲁木齐:新疆少年出版社,2013

[2]郑世迎.顶尖教案语文八年级上[M].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教育出版社,2009

[3]黄洪亮.“四法”成就细节描写[J].语数外学习,2012(2)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