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制造的物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019-10-25 01:29黄达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创新创业教育

黄达

【摘 要】本文分析物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学认知存在误区、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不专业、考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构建“高校—政府—银行—企业”教育生态网新模式,论述高校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路径:明确基于智能制造的物联网“双创”教育定位、培养基于智能制造的物联网“双创”教育意识、构建基于智能制造的物联网“双创”课程体系、打造基于智能制造的物联网“双创”教师团队、完善基于智能制造的物联网“双创”考评机制。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物联网  智能制造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C-0182-03

目前,物聯网专业尚处于充满机遇的初创阶段,应注入创新创业元素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主要探索基于信息系统、模式识别及智能传感等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自分析、自规划的智能化生产过程,其对物联网专业人才培育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阶段,高校物联网专业主流的教育模式是依托校企共建模式下的应用型人才培育,这种主打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与智能制造战略接轨,因而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一、物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虽然我国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新创业呈正增长态势,但有数据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5%,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的平均水平。调查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存活率低的三大原因是资金运转障碍、管理能力不足、社会资源缺乏,究其根本,是学生在校期间未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素质和平台支持所致。物联网作为一门新兴专业,更需要创新创业双引擎助推行业发展,然而一些问题的存在使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深入展开,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制造物联网教学认知存在误区。高校关于智能制造物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理解存在误区,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双引擎对物联网专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未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视作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一种方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是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变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一是可以加快工业技术进步,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二是可以培育出具有开拓精神的战略型人才。其二,简单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群体仅面向于在校学生,未将学校教师囊括其中,忽略了对教师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二)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多数高校物联网专业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必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形式主要以通识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形式为主。通识选修课、专题讲座等都存在时间少、讲授内容零散的问题,而创新创业教育涵盖市场、人事管理、财务、设计等诸多内容,需要设置系统的教学课程作为理论支撑。此外,现阶段,学生主要以听课等被动方式参与,缺乏主动参与环节,学生参与感不强,不利于兴趣养成,影响后续深入学习。

(三)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强的现象是制约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因素。当前,基于智能制造的物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一般包含两大块,一块是以就业指导、经济类、管理类为主的通识教育;另一块是以软件设计、传感器技术为主的专业教育。然而,在校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且没有实际的创业经验,对创业过程的注意事项把握不到位,讲授过程中易桎梏于理论层面,不能很好地与市场需求接轨,在培养学生创业兴趣方面收效不大。为弥补上述不足,部分高校会邀请企业高管、优秀校友到校,以讲座、沙龙等形式为在校师生讲授创业知识。但受邀嘉宾受制于自身工作方面等原因,无法长期到校讲授,从而未能形成系统、有周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明显。

(四)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考评机制不完善。考评机制是考察教育的关键环节,物联网专业考评机制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和学校校对于教师的考评是以科研为主导的,有关创新创业的占分比重不大,未制定独立的创新创业考评办法,致使在校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热情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重科研课题、轻创新创业”的现象;二是对于学生的实践方式主要局限于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评估标准停留在获奖名次或是否成功创办企业等单一形式上。

二、构建“高校—政府—银行—企业”教育生态网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途径,企业拥有市场上前沿的技术,为高校的教学提供方向;而高校培育高素质人才,推动企业良好发展。但目前高校与企业的互动并不深入,多数校企合作仅停留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阶段。高校物联网创新创业成果多停留在理论、仿真层面,未能实现转换,而企业专注当前市场需求,中远期的科研投入不多,创新力不足,长期发展乏力。由上可见,高校亟须整合校内外资源,摸索一套与外界接轨、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深入的校企合作,不能仅停留在学校与企业的两点合作,还需要政府、银行等多方参与。本文基于文献中提出的“高校—政府—企业”教育模式,结合物联网专业特点,提出一种改进的教育生态网模式,其具体做法是,在生态网模式中引入银行一环,构建“高校—政府—企业—银行”的模式,模式中各方互助互利,共同维护生态网的稳定,培育高素质智能制造物联网专业人才,推动制造业平稳向好发展。

(一)以高校为核心的人才培育。高校是生态网模式中的核心环节,其在模式中主要任务是人才培育和纵向科研成果产出。人才培育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为简单地促成短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倍增,而是不间断地培育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以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可通过制定与创业相关的规章制度、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奠定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的同时,提高学校教师的综合能力。纵向科研成果产出方面,高校教师大多数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高素质人才的聚集有助于物联网的理论创新,以期探寻物联网行业的长远方向。

(二)以政府为指导的平台建设。政府方面,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其战略导向将直接引导高校育人和企业发展的方向。政府能为生态网模式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如建设高新创业园孵化基地、税费减免、行政人事等优惠政策,推动创新创业浪潮。同时,政府还可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强本土高校、企业与其他地域的交流合作。

(三)以银行为基础的风险管理。银行在市场中的定位是金融中介,有别于生产制造企业,其本质是对资本的经营和管控风险。引入银行环节有诸多益处:一是增强模式的抗风险能力,银行有严格的风险划分标准,其对风险的识别和管控能力有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二是拓宽创新创业融资渠道,2018年以来,各家商业銀行相继推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让更多企业有机会参与到生态网模式中,为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提供了条件,助力创新创业成果增速增效转换。三是有益于银行自身发展,201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执行了4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下调,总计下调2.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各商业银行的授信额度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创新创业为银行提供了更广阔的投资方向,在银行为创新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其自身也寻求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形成资本的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可持续地向好向快发展。

(四)以企业为应用的技术支撑。本文模式中的企业特指物联网相关的科技企业。科技企业作为高新市场的参与者,具有较强的市场敏锐性,能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帮助与思考。企业是生态网模式中的专业技术支撑,一是企业具备场地和设备,可以加速学校科研成果转换;二是企业的技术主要面向市场应用,其技术具备实用性,能为高校物联网教育提供指导,让专业教育与市场接轨,增强物联网的实用性。

三、高校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路径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支撑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物联网专业是一个新兴学科,学科内容涵盖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多领域,将创新创业元素注入物联网专业教育,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面对当下高校物联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高校—政府—银行—企业”的生态网模式,提出几点的改进方案,加强“政、校、银、企”多方合作,使物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接地气、有朝气”。

(一)明确基于智能制造的物联网“双创”教育定位。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输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明确的专业定位是高校教育的基础。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导方向,旨在物理信息结合系统中,通过传感、网络等技术手段,使设备具备一定自我规划、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智能制造的物联网专业定位,高校应兼顾培育学生的实用电子信息技术与专业创新能力,因此,对物联网人才的专业培养应包含以下几块内容:一是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为代表的电路知识;二是对传感器等硬件设备的编程技术;三是对采集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的算法设计。

(二)培养基于智能制造的物联网“双创”教育意识。物联网技术现处在起步阶段,通信协议、技术参数、商运模式等仍未形成一个成熟的范式,是领域创新创业的最佳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首要任务就是普及创新创业的科学内涵。创新创业的本质是开放思想,鼓励大众发挥聪明才智、勇于创造,将我国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1.巩固高校教师“双创”意识。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将直接影响于学生。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要从教师作为切入点,一方面,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培训,解读相关政策,让在校教师知晓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加入创新创业热潮;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创新创业领域的关注,定期组织科技企业进行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并邀请高校教师参观,让其深刻领会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

2.“双创”意识注入日常教学。学生培养方面,教师要通过案例展示、经验分享等方式将创新创业元素注入课堂,开展创新创业意识教育;此外,学校还应在校园内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大赛,邀请银行、企业等进场赞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交流氛围。

(三)构建基于智能制造的物联网“双创”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人才培育的基础,课程体系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能接受的知识领域。应依托生态网模式,进行现有课程体系的改进,融入更多创新创业元素。

1.拓展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目前,学校通识教育主要从学生基本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入手,开设大学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在此基础上,还强调了受教育者应具备市场运作、人力管理等方面的素质。

为让学生具备更全面的创新创业素质,应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必修课程,开设2~3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内容涵盖市场营销、资本运作、风险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使学生具备市场敏锐度、抗风险能力、基本创新创业素质。

具体授课方面,采取跨学科共同授课的方式,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中互相交流,丰富自身知识体系。与此同时,邀请银行、企业等专业人士到校举办专题沙龙讲座,让社会经验与学校教学接轨,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实用。

2.“双创”实践融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其根本是一种实用性教育,而物联网专业作为实用为主导的新兴应用型专业,更应该关注技术的实际应用。应依托生态网模式,加强学校与科技企业的交流合作,建设“双学堂”教学模式。

学校是专业教育的“第一学堂”,在校期间,学生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模拟等方式夯实专业基础,系统地学习专业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实习、工作做好准备。

科技企业拥有市场前沿的技术和生产线等配套设施,可以作为专业教育中开展实践教学的“第二学堂”。实践教学是将学科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重要方式,通过到企业的实践,学生直接接触专业的应用层面,一是可以加深对自身专业的认知和理解,二是可将所学知识用到实处,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四)打造基于智能制造的物联网“双创”教师团队。物联网技术是一门新专业,而现今物联网专业的专任教师大多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出身,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物联网专业的教育,在实际的科研和教学中,容易陷入自身所学学科的体系中,偏离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方向。

应依托生态网模型,搭建高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助力校企深度合作。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其技术是以市场需要為导向的中短期实用技术。为加强教师对物联网行业的认知,可安排教师到企业技术团队中进行跟班学习,了解行业发展动向,此举既有利于教师重构自身专业知识体系,又有利于日后在校的专业教学。

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建科研合作组,其好处在于:一是教师通过到企业学习,获得更多思考,明确自身的科研方向,并致力于物联网专业的长期技术研究,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二是缩减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时间,提升教师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五)完善基于智能制造的物联网“双创”考评机制。考评机制是推动事业进展的制度保障。应在现有考评机制基础上进行改良,明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线,形成有效激励,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速。

1.“课题研究、创新创业”双轨同行。政府、学校应针对创新创业的出台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实行“课题研究、创新创业”双轨考核机制。制定待遇相近、机会均等的创新创业考评办法,打造创新创业型教师序列,鼓励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与物联网企业合作,组建创新团队,在夯实专业技术的同时,敢于创新,勇于创业,探索能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物联网发展之路。

2.“过程导向、结果考评”双向并重。目前,政府、高校对于物联网创新创业考核方式还停留在企业是否盈利、研发成果多少的结果导向机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的过程。创新创业本身就是一个探索过程,因此,物联网创新创业考评机制应在考核专著、论文、专利等成果之外,引入过程导向的思想。教师方面的过程考察可通过以下几点考察:一是实际教学中是否融入创新创业元素;二是有没有积极组织、参与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三是是否与物联网企业共建技术团队。学生方面可采取课程论文、实际操作、演讲展示等形式,考核其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在开发能力、发散思维、市场营销水平、风险意识等方面是否有提高。

物联网作为一门尚未成熟的高新应用型技术,其发展仍存在巨大潜力,“中国制造2025”强调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更是为物联网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思考。我国紧跟时代步伐,各大高校相继设立物联网专业,希望培育出契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多数高校的物联网专业教育着重于满足当前市面需求的相关专业技术,不重视甚至忽略创新创业教育,未能意识到创新创业双引擎对物联网行业的强大助推力,存在内涵认知、课程设置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高校—政府—银行—企业”的教育生态网模式,以期通过模式内增强各方交流,共建互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平台,推动基于智能制造的物联网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

[2]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韩秀荣,李建春,沈巧云.基于“智能制造”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新区,2018(5)

[4]李水明,陈鑫洋.物联网系统组建课程中实训项目设计探讨[J].广西教育,2016(43)

[5]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