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贫困地区,聚焦扶贫产业为山区贫困农户建设绿色“致富银行”

2019-10-28 09:32
科学种养 2019年11期
关键词:竹山县高山中药材

熊 飞

秦巴山区是国家划定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湖北省竹山县位于鄂西北山区、秦巴山腹地,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重点县。受环境条件限制,秦巴山区扶贫攻坚重点在产业、难点在产业、出路也在产业。竹山县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水土涵养地,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绝大部分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基础薄弱的高山、二高山地区,要使其在2020年以前实现早脱贫、真脱贫、不反弹,必须树立大局意识,牢记环保职责,在发展绿色产业、坚持绿色发展上动脑筋、想办法、做文章。

近年来,竹山县农业局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坚持以高山、二高山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结合秦巴山区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中药材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绿色农业产业。经不懈努力,目前已基本实现每个贫困户人均拥有1亩高效经济园目标,在实现山区绿化、环境美化的同时,为广大贫困农户建起了能够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为秦巴山区扶贫攻坚、环境保护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坚持因地制宜,为贫困山区量身定制主导产业

竹山县海拔高低悬殊,最高处达2740.7米,最低处仅有220米,相对高差达2520米,不同海拔和不同区域间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差异很大,适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差异也很大。尤其是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高山、二高山地区,由于山高坡陡、山大人稀、降雨量大、云雾较多、夏凉冬寒、年积温低,种植喜温、喜光的大宗粮油作物缺乏优势,但发展喜冷凉、湿润气候,偏酸性土壤的茶叶、中药材却优势突出。多年来,高山茶叶、高山中药材,一直是广受大众欢迎、畅销不衰的农特产品。

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比较评估基础上,竹山县农业局决定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茶叶、中药材作为高山、二高山地区的农业主导产业,并且将产业发展的重点向深度贫困区布局、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力争通过三年建设,使高山、二高山每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人均拥有每亩年收入稳定在4000元以上的高效经济园,三年后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此举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将茶叶、中药材列为全县三大农业扶贫产业之一,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扶贫产业的指导意见》,整合扶贫资金,组织各方力量,予以全力推进。

坚持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产业基地

过去,竹山县也建设了不少茶叶、中药材种植基地,但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很多基地立地条件差、建园标准低、产量效益不高。随着山区农业、农村形势的变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改变,如果单纯依靠原有基地,产业难有大的发展,在管护好原有基地的同时,还必须与时俱进,新建一批高标准产业基地。

为确保新一轮茶叶、中药材基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竹山县农业局组织技术专班,在对全县已建茶叶、中药材基地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的原则,重点对计划新建的茶叶基地进行了实地踏勘认定,同时运用GPS定位技术、GRS遥感技术、GIS电脑处理技术(简称“3S”技术),对基地现场绘图,确保每一块基地定位准确、面积精确。经过全面调查、深入研究,结合当前农业农村实际和精准扶贫工作,编制了《竹山县茶叶扶贫产业规划》和《竹山县中药材扶贫产业规划》。

新一轮扶贫产业基地建设,既注重了建设的规模与进度,又注重了建设的标准与质量。尤其是茶叶基地建设,一改过去简单、粗放式建园做法,舍得拿出当家田地,严格按照茶叶建设技术标准,采取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工程式建园办法,对茶园实施抽槽换土、回填起垄、播种移栽。在建园过程中增派技术力量,分兵对口,抓好技术指导与监督管理;建园后抽调验收专班,认真搞好检查验收工作,根据验收结果兑付建设资金,确保了新建茶园高标准、高质量。2018年,全县共计新建茶叶基地7.04万亩,其中高标准无性系茶叶基地2500亩,新建以山银花为主的中药材基地10800亩,基地建设的规模与质量大大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年,基本上实现了深度贫困地区茶叶、中药材产业全覆盖。

坚持建管并重,确保新建基地管护到位

建是基础、管是关键,但重建轻管、甚至只建不管,又是各地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通病”,也是一些基地建设多年后仍然不能产生效益,甚至出现荒芜、重建,被基层干部群众“诟病”的主要原因。

为防止出现“前建后荒”,确保新建基地管护到位,将来能成园、早见收、高效益,竹山县农业局制定了详细的管护方案,争取县政府出台政策,对多年才能见收的新建茶园,前三年每亩给予500元的管护费用,同时对种植大户、贫困户新发展的中药材,凡是管护到位、验收合格的每亩给予500元补贴。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农户的管护积极性,全县新建茶叶、中药材基地全部管护到位,管护质量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

茶叶由于新建面积较大,成为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为把大面积新建茶园管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竹山县农业局抽调专业人员组成技术专班,一方面做好行间套作、中耕除草、病虫防治、定型修剪等关键技术的巡回指导与督办检查;一方面按照农事季节,分3次深入各乡镇对茶园各阶段管护情况进行抽查验收,根据管护面积与成效兑现管护奖补资金,倒逼各乡镇想方设法,组织经营主体抓好基地管护。一些乡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农户自管、邻里代管、主体托管,以及“村社合一”合作社兜底管理等灵活管用的方式,确保每一块新建茶园都有人管护,同时采取督办与奖惩结合的办法,保证茶园管护的进度与质量。2018年全县累计兑现新建茶园管护奖扶资金2251万元,中药材种植管护奖补资金540万元,在确保将新建基地管护措施落到实处的同时,也增加了参与产业建设贫困户的当年收入。

坚持系统谋划,为贫困农户建设“绿色银行”

下一步,竹山县农业局将采取系统化思维、全产业链推进方式,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促进以茶叶、中药材为主的扶贫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突出重点产业。将茶叶明确为全县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精准扶贫的首选产业,放在重点、突出位置。在优先发展茶叶产业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的原则,积极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等其他农业扶贫产业。争取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把其他产业做精做特,努力形成思路清晰、布局合理,有主有次、主次分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抓好薄弱环节。针对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短板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抓好补“短板”、破“瓶颈”工作。茶叶产业重点抓好加工能力的提升,同时对老旧车间实行改造升级,解决加工能力不足、水平低下的问题;中药材产业着重抓好道地药材高标准基地建设,选择优势品种,坚持长短结合,科学合理搭配,提高产量效益,解决市场波动大、种植风险高等问题。与此同时,要抓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多季节、多层次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等方式,普及产业知识,壮大技术队伍,解决技术人才匮乏、农民素质偏低等问题。

全产业链推进。首先要打破上下游产业独立运作、孤立发展的现状,打通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联系,建立以市场和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发展体系;其次要将各扶贫产业的产、加、销统筹考虑,既重视前期的基地规划与建设,又重视后期的标准化生产管理、系列化产品加工,以及品牌打造、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等,从而使产业实现整体谋划、环环相扣,有序推进、协调发展。

绿色高质量发展。将产业发展与保护同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与中国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重点推广“茶叶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着力建设“百公里高山有机茶产业带”,继续完善“茶叶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提升竹山县茶叶质量;结合荒山绿化与环境美化,大力发展桫椤、连翘、金银花等多年生木本、藤本中药材,示范推广对环境保护有利的林药套作、林下种植,稳步发展兼有观赏价值的中药材;积极探索茶旅融合、药旅融合,打通茶叶、中药材等不同扶贫产业之间的联系,使各产业间实现互惠互利、相互支撑、循环利用、协同发展,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要通过发展扶贫产业保护好“绿水青山”,同时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成为山区贫困农户的“绿色致富银行”。

猜你喜欢
竹山县高山中药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高山从何而来?
深入推进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探析
——以A市C县八个村庄为例
包泽祥 藏石欣赏
张金保 藏石欣赏
宋令伟 藏石欣赏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
高山台防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