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译理论视角下的《孝经》翻译研究

2019-10-28 03:23廖窈窕胡蝶杨婕李江春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孝经现代汉语宾语

廖窈窕 胡蝶 杨婕 李江春

【基金项目】2019年度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变译理论的<孝经>翻译研究》(序号93)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0-01

引言

《孝经》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代表之一,全文共18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向人们阐述了不同情况下的孝义。它的思想观念对当时的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对国家治理、社会安定、家庭管理还是对个人修养方面,《孝经》对其都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宁博,2017)。它是我们中国孝文化的主要来源,对传播孝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和对比,国内外众多研究学者对《孝经》的研究范围一直停滞在成书、版本、思想等方面(肖永明,罗山,2009),近些年来,研究方向逐渐转向了“孝”的含义、中国文化、翻译理论与策略等等。目前,还极少有学者将《孝经》与变译理论结合探索。

一、变译理论

长久以来,翻译界一直盛行以遵循原文为主,不论是在内容上、语序上还是结构上都要复刻的“全译”理论。这个理论在当时也得到了广大译者的推崇。但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大量中国经典文化译本开始“出口”,这时仍旧秉承着全译理论的翻译家们却遇到了“困境”。全译在翻译内容上紧跟原作思想,难免会忽视了目的语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因而在进行带有浓烈中华色彩的长篇名著翻译时便给读者们增添了困扰,这大大降低了文化传播的效度。在这种背景之下一些具有开拓精神的翻译研究者们就提出了变译这一创新型理论。

二、变译理论实例分析

本文试图把变译理论与《孝经》具体实例相结合,着重从增译、减译、并译三个变译方向进行分析。

1.增译

由于中英语言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在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上有所差异,英文译文经常需要对中文原文进行增译以方便译文读者理解。《孝经》中的增译法以在词汇方面的考虑为多。

从词汇上考虑的增词,如:

例1“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孝经·诸侯章第三》)

现代汉语意思大致为: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译者将“满而不溢”译为“By such moderation his cup of wealth is full without wasteful overflow.”译文中将非物质的不可数名词“wealth”通过增加了量词“cup”来表述个体概念,类似的英文习惯表达还有“a fit of passion”等。适当的增译一方面保证了译文忠于原文,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服务于译文受众。

增译法除了可以增译量词,还有增译宾语。

例2“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孝经·圣治章第九》)

现代汉语大意为:不由行善,而由凶德所得到的崇高地位,君子并不重视。译者将“虽得之”译为了“Although such a person may gain position”,原文动词“得”之后并未加宾语名词,但在译文中如若按照原文直接翻译则会造成语言逻辑不通,读者无法理解。中文中有些动词虽然后面并没带宾语,但宾语的意思是隐含在动词后面的,如中文表达“大赚一笔”,后面没有直接接宾语名词,但隐含的意思就是“大赚了一笔钱”。同理,译者在翻译这句话时结合原文在动词“gain”之后增添了“position”一词保障了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使行文更为流畅。

2.减译

“减译”这种翻译方法是在原作品的基础上,站在读者阅读的角度上将重要的信息保留下来,而一些容易给读者阅读造成歧義,或是与重要信息不相关的一些内容删减掉,从而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有效地抓住文章的主要思想。下面本文将选两例进行具体分析:

例3“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庶人章第六》)

其现代汉语意思为: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在Mary版本中将其译成“restricting ones personal desires and enjoyment in order to support ones parents”。谨身节用原为两层意思 :行为谨慎以及节省俭约,本从物质上以及行为上加以限制,但在译文中却只凸显出限制个人欲望方面。如果是按照原文进行逐一对照翻译势必会给译文读者造成累赘之感,恐有画蛇添足之嫌,因而在此对其进行减译改造。

在另外章节中减译也有明显的体现。

例4“以顺则逆,民无则焉。”(《孝经·圣治章第九》)

其现代汉语意思为: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敬爱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译文中译者将其译为“If we model right upon such perversity,the people have no true norm to follow.”顺与逆的关系在译文中并无明显体现,译者所展现的只有在消极条件下(perversity)所造成的结果(the people have no true norm to follow),并未体现出原文中“不顺应人心天理地敬爱父母”的这层关系。译文最终展现的是译者根据自身理解,理顺原文逻辑关系,从而对其改造加工,剥离了原文中译文读者难以理解的复杂顺承关系,以肯定语义反映否定语义,让读者能更加直观性的从译文中快速获取到原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化解了两种不同语言间存在的矛盾之处。

3.并译

在中国的古代汉语中,尽管有许多词与现代汉语看似一样,但其实有一些词是不同于现代用语的。古代汉语用词许多是一字一义,而现代用语就存在很多的复合词语。比如说“妻子”,在古代汉语中代表妻与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简化了的现代汉语中妻子就只表示妻,而子的含义则不包含在这个词之内。在翻译此类词语时,翻译家们往往会使用并译的翻译手法来保证译文的流畅与自然。《孝经》中也有使用到这样类似的词语。如:

例5“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这个例子的现代汉语意思是:我们的身体,无论是我们的发丝还是皮肤都是父母赐予我们的。我们应当体谅父母对我们的爱惜之心,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不敢有一点点的毁伤。这才是遵从孝道的开始。“身体”在古汉语词典中分开解释,“身”表人或动物的躯干,“体”表人的肢体,也就是四肢。现代汉语中身体为一个词,不分开使用。Mary将此译为“Seeing that our body,with hair and skin”,翻译中就使用到了并译,这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因素,在西方人的说法中,身体是一体的,并不会分开来说,如果译者分开来译,在西方眼中就显得奇怪不已。再看一例。

例6“君子之教以孝也,非至家而日见之也。”(《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

这一句的意思是:君子教导人们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Mary将这一句译为“A gentleman in teaching the duties of filiality does not have to go daily to visit the families.”从译文中看,“家至”和“日见”都在“go daily to visit the families”上体现。每天上门拜访也就是意味着能每天见面。译者考虑到了译语读者的阅读感受,将两者并译在一起,使译文变得更加简洁明了,不会出现重复与逻辑问题。

三、结论

本文以黄忠廉教授提出的变译理论作为理论支撑,重点研究了现代版《孝经》中的增译、减译和并译手法,思考了这几点变译理论对文化典籍翻译的作用效果,进一步了解了如何将变译理论与具体的文本相结合,以提高译本质量。但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选取了三种变译手法,各重点分析了几处例子,对《孝经》中的变译理论整体观的理解还有待加深。在翻译此类文本时,译者不仅要深谙各种理论手法,而且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造诣,最重要的是能以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进行思考和探究。笔者希望本文能激发更多学者关注变译理论与其他典籍的结合,发表精到的见解,使中华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鲜的活力。

參考文献

[1]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黄忠廉.文化输出需大力提倡“变译”[N].光明日报,2010(01).

[3]宁博.裨治文对《孝经》的译介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4):192-194.

[4]肖永明,罗山.近年来《孝经》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2009,30(03):24-28.

猜你喜欢
孝经现代汉语宾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宾语从句及练习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蒙古文《孝经》及其词语释义研究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