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军团流行“发带风”

2019-10-28 02:12朱笛
中国收藏 2019年9期
关键词:发际结项

朱笛

《诗经·小雅·頍弁》曰:“有颊者弁,实维伊何。”历代学者都曾对“颊”(kui)进行过考证和研究,然本自文献,尤其是《仪礼·士冠礼》郑玄之注、贾公彦之疏,结论却莫衷一是。所幸,借助考古资料,对照历史文献,今人对頍的认识终于豁然开朗。

《仪礼·士冠礼》“缁布冠”条日:“缁布冠,缺项,青组缨,属于缺。”郑玄注日:“缺,读如‘有頍者弁之颊。缁布冠无笄者,著頍围发际,结项中,隅为四缀,以固冠也。今未冠笄者著冠卷,颊象之所生也。”贾公彦疏日:“頍项者,谓于頍两头结有(纟屈),别以绳穿于(纟屈)中,于项上结之,因名颊项。既结頍于项,则頍上曰缀,当首之四隅以四缀,上属于冠武,然后得冠頍之安稳,谓别以绳穿项中之(纟屈)结之,因得頍之牢固,故云亦由固頍为之。”通过文字描述可知,颊是先秦时代使用的发带,通过盘结围绕发际,上连于冠,下系于颈,主要为固冠之用。宋人聂崇义撰《三礼图集注》卷三于“頍项”条处附頍之复原图像(图1)。然而考虑到颊乃是先秦发饰,殆至唐宋,其状貌早已不可辨识,因此聂氏复原頍之形制,完全本自郑注、贾疏,是否合情合理,仍需考古资料加以证实。

1964年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一件战国晚期铜人俑,为探究頍之形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人俑发顶戴巾,前窄后宽垂于脑后,自头顶以带压住系于颌下,并有“八”字形带结(图2)。对照《仪礼·士冠礼》相关描述,这条缠绕呈环状的发带,具备“围发际”“结项中”“固冠(巾)”等与頍相类的特征,因此推测其很可能即《诗经·小雅》所谓“有颊者弁”之頍,图2中红色标示部分即其大致轮廓。

类似的发带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上更加清晰可辨,头戴各式发冠的军士俑,发冠之上附着的冠带经专家考证即頍。兵马俑一号坑鶡冠军士俑(图3)、长冠军士(图4)以及长冠扁髻军士俑(图5)均戴颊(即图3至图5中红色标示部分),其写实的塑造手法和细节描绘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頍的具体形制和使用方法。通过观察可知,頍乃是一条盘结成环状的发带,前端压于冠首,后端攀附脑后,左右两侧各系一条长带,顺双颊而下系结于颌,带尾垂于胸前。颊是先秦时代重要的固冠发饰之一,秦人仍因袭之,既是对传统冠饰的继承,同时兼顾实用目的,因为相比之贯笄固冠,颊将发冠牢牢固定于头顶,而无须再辅以它物,这显然更加牢固且轻便,这种便利尤其适用于讲求高效率的行军作战,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数量庞大的秦朝军团皆无一例外地以颊固冠。

秦汉之际,男子首服发生了重大变革,巾帻经改良后逐渐通行。《续汉书·舆服志》载:“古者有冠无帻,其戴也,加首有頍,所以安物。故诗曰:有頍者弁,此之谓也……秦雄诸侯,乃加武将首饰为绛柏,以表贵贱,其后稍稍作颜题。汉兴,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名之曰幘……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此既言明頍为先秦时期固冠发饰,又略叙述秦汉之际巾帻演变的过程。帻本为庶人裹发用头巾,蔡邕《独断》曰:“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然而时至汉代,贵族阶层亦开始戴帻,且冠、帻并用。至此以后,帻逐渐取代了颊的功能,成为固冠和承冠的基座,导致頍逐渐趋于摈弃。

尽管如此,西汉仍延续着以頍固冠的传统,洛阳西汉空心砖画墓出土的画像空心砖上刻画的人物以及满城汉墓出土的玉人均表现出以颊固冠的形态,这至少可以说明頍作为固冠发饰在此时并未完全绝迹。然而,冠帻并用已呈大势所趋,时值东汉,已经罕见颊的踪迹了。

猜你喜欢
发际结项
构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做”模式的探讨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教学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
拨响体验之弦
2020年5—10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结项鉴定优秀、良好名单
和中学时光一起逝去的,是发际线
如何防止发际线后移
要年轻,不要发际线后移
【花样盛年·减龄】要年轻,不要发际线后移
我发现了发际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