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数学思维理解经济生活问题

2019-10-28 03:23李慧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

李慧

【摘 要】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存在着一些计算题,学生对此感受颇深,经常质疑这是政治课还是数学课,在思想上首先就被吓着了,认为自己肯定不会。本文从数学角度入手转换思维,降低难度,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政治课中的数学题。

【关键词】经济思维;数学思维;题目转换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2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学习中存在一些数学问题,例如价值量、物价上涨率、纸币贬值率等计算问题、图形图像分析问题,在政治课堂中涉及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普遍感觉非常抽象,无所适从,错误率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问题不在于经济学知识难学难懂,主要在于学生认为经济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一定会难,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先打上不会做的标签,就真的不能静心思考,结果丢分。

一、关于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的计算问题

2018年某商品价值量为12元,2019年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求2019年该商品的价值量。

【数学思维】方法一:其他条件不变,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属于反比例函数,即y=k/x(设y为商品价值量,x为社会劳动生产率),

2018年为     y1=k/x1       k=x1y1

2019年為     y2=k/x2       x2= x1(1+20%)

y2=k/ x1(1+20%)= x1y1/ x1(1+20%)= y1/ (1+20%)

=12/ (1+20%)=10元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经济生活学生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方法二: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则xy= k,设2019年该商品的价值量为x,12*1=x*(1+20%),x=10元

【经济思维】

知识储备: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注意区分三组概念:

1.价值量:单位价值量和价值总量

2.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

3.劳动时间:社会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

解题规律:正比用乘法,反比用除法,提高用加法,降低用减法。

计算过程:12/(1+20%)=10

【题目转换1】2018年某商品价值量为12元,2019年该商品的价值量为10元,求2019年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12/(1+x%)=10              X=20

2019年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

或按数学思维可得 12*1=10*(1+x%),X=20

【题目转换2】2018年某商品价值量为12元,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0小时,2019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8小时,求2019年该商品的价值量。

设2019年该商品的价值量为x,则

12:10=x:8

X=9.6

二、商品价格变化和币值变化问题

假定某国流通中需要货币量1000亿元,在生活中实际发行了1250亿元纸币,从而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纸币贬值,求价格上涨幅度和纸币贬值率。

【数学思维】这是数学中的百分率问题,价格上涨是在1000亿元基础上多发行纸币造成的,先计算多发行的纸币量为1250-1000=250亿,价格上涨幅度=(250/1000) ×100%=25%

纸币贬值是由多发行纸币导致的,实际上1250亿元当做1000亿元去使用,所以纸币贬值率=(250/1250)×100%=20%

需注意的是与哪个量比较,也就是确定参考量,那么分母就是该量.例如1某种商品原来的价格是10元,现在是12元,那么价格上涨幅度是多少?(12-10)/10*100%=20%

例如2某种商品现在的价格是10元, 原来的是12元,那么价格下降幅度是多少?(12-10) /12*100%=16.7%

【经济思维】

知识储备: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解题规律:

通货膨胀率又叫物价上涨率,用公式表示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通货膨胀率={(本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100%

方法二:通货膨胀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100%   =(纸币超发部分÷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100%。

纸币贬值率的计算公式为:

方法一:纸币贬值率=(纸币超发部分÷实际发行的纸币量)×100%。

方法二:纸币贬值率={(现期物价水平—上期物价水平)÷现期物价水平}×100%

【题型转换】假定某国待售商品2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价格为150元,若当年该国多发行了250亿元纸币,导致商品价格上涨25%,求当年该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和每1元货币平均流通次数。

解析: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1元纸币的购买力=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发行量

设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G,250/G=25%,计算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G=1000亿元

货币流通次数= (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20*150)/ 1000=3次

三、消费储蓄等图像分析问题

下图商品甲、乙是两种互不关联的商品。当两商品的价格P均从P1同幅下降到P2时,对于需求量Q的变化,如下判断正确的是 (     )

①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动

②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

③两商品相比,商品甲是高档耐用品

④两商品相比,商品甲是生活必需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经济思维】

通过分析本题两幅图可以看出,当两商品的价格P均从P1同幅下降到P2时,两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由此可知,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据此可以排除①项,选出②项;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据此可以选出④项,排除③项。因此,答案是D项。

政治学科渗透着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必须巧借知识,化难为简,充分利用学科之间知识的横向联系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导航。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
浅探“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有序思考地引导”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