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思想下初中数学自主课堂模式的新探索

2019-10-28 03:23徐凯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化简检测课堂

徐凯

【摘 要】传统的生本教育思想完全以是否开展自主预习与小组合作为指标,新一轮探索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自主作为实现学生发展的途径与桥梁。本文以学生的发展为指要,探索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模式,以观察法观摩反思其他教师的自主课堂,以开展教育实验为手段探索自主课堂。发现自主课堂的运用需要教师的指导为主线,以简化式的记分制为保障,学生在教师预设的主线引领中谋求创新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1

一、问题提出

(一)生本教育的意义

课程的安排和教学的调整的落脚点是人的培养与塑造,即有效的学,即采用适宜的课程安排与有效教学给受教者以最大的教育启示。“裸分”一词,最早源于爱因斯坦“当一个人把所学的东西全部忘记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它指一门课程在规定的课时内学完之后,不进行复习,也允许进行补习,学生不再接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再对这门学科进行考核,此时,仍保留在学生头脑中的才是这门学科的学习中真正获得的知识,他取得的分数便是“裸分”[1]。教育实质是探索一种方式,最大程度接近“裸分”,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二)生本教育的误用

生本教育在实现学生有效学习中发挥着作用。但在理解生本教育时出现了以下误区:

误用一:将生本理解为课堂形式。生本思想是把学生的学作为有效学习的支撑。这一点延伸到教学产生了自主课堂。部分教师将自主课堂中的生本理解自主学习+基础检测+小结。在这一模式中,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和提示,但课堂实施中发现很多学生利用该时间从事无关活动(即教师巡回指导接近本组时认真投入自主学习,远离本组时从事无关活动);学生预习能力之间的差异造成完成预习内容的学生无延伸内容可供探讨,预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未能在规定时间完成预习,预习效果不尽人意。

误用二:生本=教师引领下的学习+学生自主检测

部分教师意识到生本必须配合教师有效的教,即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把控与主导。课堂分为教师导入+自主学习+体系梳理+基础检测四个板块。教师结合教材与现实生活给学生知识导入和目标指引,之后自主预习明确自主学习内容(包括预习什么和与以前的什么知识相关)。学生预习了解知识内容后利用提示语让学生对比导入知识与自学内容,完成知识梳理,再进入基础检测。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基于生本思想,探索有效性自主性课堂模式,使自主课堂的学习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桥梁,学生在明确的方向下自主探索。本次研究中采用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课堂导入:本次研究给予学生一定的方向与指导,在教师的某种意识干预下提供学生课堂中自主学习的机会;当堂检测:基础检测中将时间留给学生,并提供多样化的方式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本研究选择“认识二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验课程,研究中教师先对比引导学生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元一次方程寻找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共性和差异;课堂小结:反映的是学生动态生成课标相关性易错点和重难点。本次研究将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基础检测中出现的问题以问题条的形式反映在投影仪上,根据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分类予以归纳,并让学生记录学习笔记。

三、生本视域下自主课堂模式的新探索

(一)具体问题

第一,生本教育模式中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自主学的行为的多少;第二,利用生本思想指导的自主学习课堂采用何种方式能最大程度在课标的框架下引导学生。

(二)探索出的新路径

1.自主预习:课堂导入部分采用复习导入法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一次方程及解的概念,并将学生的回忆进行整理,在黑板上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知识框图。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后要求学生仿照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框图梳理二元一次方程。自主学习中教师明确时间(10分钟),利用该时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作巡回指导并收集学生的梳理。本次巡回中发现学生将二元一次方程“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为1”理解为“未知数的次数为1”。故利用投影仪展示错误梳理,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最后将正确板书列在一元一次方程旁(二元一次方程的要素:两个未知数;含未知数项的次数为1;整式)。(第10-15分钟)。

2.自主检测: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的基础检测,巡回对学生的疑难部分作指导,同时培养临时小组长,以临时小组长指导和判出小组其他成员的导学案,笔者利用该时间收集问题(对二元一次方程项的次数为1与未知数次数为1理解仍然产生混淆;移项后只含一个未知数但学生根据未化简的结果盲目判断成二元一次方程)(课堂15-25分)。笔者利用投影仪展示问题卷,指导学生对比板书发现问题卷的错误(第25-30分)。

3.自主讨论:抛出探索问题:(a-1)x丨a丨-1+y=x是二元一次方程时a满足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后开展讨论。然后呈现呈现小组的作答:学生A:;学生B:0;学生C:化简得(a-2)x丨a丨-1+y=00。对比讨论学生A、B作答错误,错因分别为“未考虑两个未知数的条件”和“未能先移项化简”。

4.自主小结:小组代表阐述本节课作答错误的地方,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动态生成的易错点:第一:移项化简后的二元一次方程必须包含两个未知数;第二:未知数的项的次数为1;第三,答案是多种情况时需要验证。(课堂42-45分钟)

(三)探索结论

1.自主学习是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生成的。这种有意识包含对课堂每一步时间上的把控和环节衔接部分。

2.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反复让学生感受习题中的知识点,避免出现学生在自主学习新内容时往往只懂其表却不深入。

3.衔接环节用投影儀展示会让生本和时间的矛盾得到缓解,避免学生板书耗时过长。

四、建议与展望

(一)自学指导语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刚开始适应自主学习需要有方向的指引,针对课型探究指导语的使用值得思考。

(二)评价激励机制的得当运用。自主学习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机制在自主课堂中的运用最多属小组积分制。记分具有的双面性(过细则影响课堂效率,过粗则缺乏操作性),制定简单可操作的量化小组课堂加分规则需要思量。诸如:加分由老师提问特定学生回答正确+1,并且当堂课结束后累计分数小组前三分别+3,+2,+1。而其他较为模糊的判定细则(诸如小组合作中组员的如何参与小组讨论)不记入评价细则。

参考文献

[1]万玮.教师的五重境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

猜你喜欢
化简检测课堂
灵活区分 正确化简
甜蜜的烘焙课堂
“不等式”检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检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检测题
美在课堂花开
的化简及其变式
判断分式,且慢化简
“一分为二”巧化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