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合唱作品中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力及风格变迁

2019-10-28 03:23邱静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钢琴伴奏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合唱作品中钢琴伴奏的作用,其后阐述了合唱作品中钢琴伴奏的风格变迁,希望以此实现合唱作品与钢琴伴奏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中国合唱作品;钢琴伴奏;艺术表象;风格变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1

一、中国合唱作品中钢琴伴奏的作用

1.节奏速度的引领作用

随着我国合唱音乐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社会中涌现出了大批通俗的合唱作品,金巍先生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在合唱中,对于一些较为活泼的作品节奏应当适当加快,而抒情悲伤的作品则应当放缓速度。例如,《思念》这一歌曲就是改编而成的,给人一种诙谐轻松的感觉。在进行钢琴弹奏的过程中,前奏共有12个小节,前八个小节采用的是复调织体式,声部较为轻柔,速度较慢,钢琴触键较深较缓,给人一种回首往事之感;后四个小节则具有一定的节奏,由附点四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构成,这部分能够为合唱的节奏和速度进行有效的提示,确保附点节奏的准确性,同时右手和弦要注重音准及按键力度,左手八度音与右手进行有效地配合。

2.音准及音色的提示作用

(1)多声部音准的提示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大多数合唱表演均是通过四声部混声合唱的方式进行,声部之间由和声织体进行连接,同时将旋律和伴奏进行交替。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音准培训,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钢琴伴奏能够对整个合唱表演起到提示作用。具体而言,钢琴左手弹奏的低音可以是低声部的高音提示。例如,《青春舞曲》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有四个声部同时进行演唱,其中,男低音和女中音为主旋律,其余则体现为伴唱。

(2)引子、主题、尾声各衔接部分音准的提示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大多數合唱作品都是由引子、主题、尾声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密切相关,要实现无缝衔接,不仅仅要注重音乐情感和形象的创设联系,还应当对音准进行精准把握。例如,对于《香格里拉》这一曲目而言,在引子部分之后应当明确主题,通过钢琴伴奏对四小节的间奏部分进行弹奏,将音乐中的情绪情感进行引导,逐渐看到现实的美好。在这个过程中,钢琴伴奏应当注重衔接,右手弹奏要轻快连续,如同高山流水,使得声音更为柔和。

3.音乐情感的烘托作用

合唱表演离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钢琴伴奏与合唱音乐之间不管是统一还是反差都能够体现出一定的音乐艺术风格,创造出一定的音乐效果。不同的音乐风格在情感的协调处理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对于《青春舞曲》而言,其本身是王洛宾在维吾尔族商贩传唱曲调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舞曲,最初在新疆天山南北传唱,后流传至全国。要进行这一曲目的合唱,应当从间奏部分充分体现出热情的情感,在速度和力度上表达出一定的饱满感和流畅性,注重间奏的训练,实现良好衔接。

二、中国合唱作品中钢琴伴奏的风格变迁

1.抗日战争时期,钢琴伴奏群众化

1930-1940年间,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成立,这是我国首个音乐专业院校,在此基础上,吴伯安、马思聪等等优秀的作曲者随之涌现,其自成一派,发表了一大批合唱声乐套曲。例如,黄自的《长恨歌》作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合唱声乐作品,在我国合唱文化发展中起着标杆作用,再例如,江定仙的女生三部合唱《春晓》、贺绿汀《垦春泥》等。随着抗日战争的到来,以冼星海为代表的抗日题材音乐作品随之产生,例如《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等,将合唱音乐作品快速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进行了融合。后期,随着人们热情的高涨,在进行合唱作品的创作时,整体风格逐渐趋于平民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合唱钢琴伴奏,旋律及和声的整体风格日益凸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钢琴伴奏不再最求艺术美感,而是充分表达出人们的爱国情操和抗日精神。

2.新中国成立时期,钢琴伴奏交响化

在1950-1960年期间,抗日战争基本结束,此时的音乐钢琴伴奏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歌唱祖国发展上,例如,乔羽词、刘炽曲的《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王莘的《歌唱祖国》等。这种现状一直维持到文化革命前期,合唱伴奏迎来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主要代表作有朱践耳交响乐合唱《英雄的诗篇》,李劫夫《我们走在大路上》,生茂、唐轲、晨耕、遇秋《长征组歌》等等。但当文革时期到来之后,我国的音乐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甚至在教育方面面临着迫害,合唱艺术和钢琴伴奏成为一种工具,以语录和样板作为主题,创作出《智取威虎山》等音乐作品。

同时,钢琴伴奏交响化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个指导高度,对伴奏者的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具体而言,新中国成立期间,在进行音乐艺术表达时,可以在作品中有针对性地融入我国的民族器乐;在创作时也可以加入我国的戏剧文化;在内容上则可以根据革命文化使得整体情感更为丰满,增加艺术表现力。新中国成立时期,合唱钢琴演奏交响化发展是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转折点,人们的演奏审美发生了变化,追求作品的优雅性,注重节奏的把握和弹性变化,开始模仿民间音乐戏曲作品中夸张的表现手法。

3.改革开放时期,钢琴伴奏艺术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杨鸿年为代表的合唱艺术家与时俱进,积极建立起合唱教学机制,结合当时音乐艺术的发展情况,培养专业优秀人才。一方面,其对当时社会中的合唱钢琴伴奏曲目进行了有效的收集整理,向大众普及了相关的知识技能,切实提高了合唱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合唱审美的变化,单乐章合唱作品随之产生,例如瞿希贤《飞来的花瓣》,陆在易《雨后彩虹》、《满江红》,尚德义《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等等。人们对于钢琴伴奏的认知逐渐趋于正确化、有效化,音乐艺术也日益注重钢琴伴奏演奏技巧的提高发展,不仅仅要求演奏者具备有利的手指,更要对合唱作品中音色、乐感进行深入理解。

参考文献

[1]郭洁.中国合唱作品中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力及风格变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

[2]徐玲.浅析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和实践技巧[J].黄河之声,2018,No.508(07):44-45.

作者简介:邱静,汉族,1984年,广东省韶关市,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学士,研究方向:钢琴,合唱指挥。

猜你喜欢
钢琴伴奏
合作与和谐——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融合分析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钢琴伴奏及其艺术修养浅议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论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情感互动要点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
合格钢琴伴奏者基本素养的养成与提升
论声乐钢琴伴奏的特点
论声乐钢琴伴奏音乐本体与声乐演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