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历史发展中的真实情感

2019-10-28 03:23江霄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记录情感发展

江霄

【摘 要】为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新影集团联合摄制的五集电视文献纪录片《胡耀邦》,2015年11月20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胡耀邦》分为五集,分别为第一集:《从“红小鬼”走来》,第二集:《锐意求真》,第三集:《春风化雨》,第四集:《公仆情怀》,第五集:《大地之子》。该片以“编年体”的形式纪录了胡耀邦光辉的一声,历史逻辑清晰、史料素材丰富、影像资料全面,展现了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丰功伟绩。本片从前期策划、组稿到后期制作完成历时4个月,通过对胡耀邦一生命运的展示从而对整个中国革命、改革、建设进行全景式关注,本片充分发挥了文献纪录片历史性、权威性的特点,将宏大的叙事与日常情感叙事结合起来,将开放性、多样性的权威引导方式与个体的体验、平民式的表达方式相结合,这样不仅拉近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同时在描绘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描绘出一个可歌可泣、受人尊敬的人物形象。本片具有浓郁的纪实风格,同时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体现了纪录片中的情感因素。

【关键词】记录;发展;情感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石油大学新媒体与民族影视文化研究中心(校社项目229)、西南石油大学人文社科“川内彝族地区民族影视文化艺术传播及族群认同研究”(校社专项1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K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2

一、节制的“情景再现”的情感传达

文献纪录片中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和搜集是关键,但是在以前影像稀缺,很难有足够完整的影像画面来完成整个历史的纪录,“情景再现”手法应运而生,“情景再现”是介乎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一种表现手法。周兵曾经说过:“情景再现也叫场景重现,是创作者通过扮演的方式,将客观事件已经发生的、可能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人物的内心世界用活动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是补充虚实、烘托情景、叙述事件的一种影视手段。”从“情景再现”的定义来看,情景再现的主要是“景”还是“情”,从目前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是无法否认的是,“情景再现”既可以通过“景”来传递“情”,也可以在表现“情”的同时表现真实的“景”,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真实对文献纪录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文献纪录片只有保持真实性的特点才能得到观众的信任和认同,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决定接受行为的实现与以何种方式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效果如何,其关键因素是观众的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就是观看一部片子时观众的阅读和观看经验构成的思维积淀。” 也就是说只有符合观众的审美,得到观众的认同才有可能吸引观众。“情景再现”作为一种信息传达的手段,最大的要求就是传达的信息是真实的。

在《胡耀邦》中“情景再现”的手法是克制的,主要是在虚化的气氛中营造情緒。编导在“情景再现”的处理过程中尽量不出现具体的人物,一般会以虚化、特写等方式呈现。在使用道具则按照真实性的要求尽量找到当初的老物件放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拍摄,在第一集《从“红小鬼”走来》中,胡耀邦小时候非常调皮,他和几个大孩子趁人不备偷了一壶酒躲起来喝,结果醉倒在天井里。在这段故事的处理中,导演跟随湖南胡耀邦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来到当地胡氏族人的家中找到了一个老式酒罐以突出真实性。但是在剧情处理过程中,导演采取了虚化的手法,观众看到的几个男孩子在一起玩的虚化的背影,同时表现了他们在玩耍时腿部、胳膊和酒罐的特写。虽然没有直观表现当时的场景,但是本片还是将胡耀邦小时候可爱、活泼、顽皮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第二集《锐意进取》中胡耀邦在党的九大前夕给毛泽东写信。在这段“情景再现”的处理中,导演采用的是缓慢的移动镜头中虚化的手部特写在写信的场景,台灯、笔筒、日历等道具采取特写处理,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并在缓慢移动的镜头下制造出了一个情感认同和历史记忆的氛围和情绪。

“情景再现”作为传达历史信息、表现人物情感的手段,可以通过画面将历史和人物变成可知、可感、具象的,真实也就变得更加充满鲜活感,“情景再现”是基于真实基础上对历史中的人和物进行的二次创造,并不断传达真实的情感。

二、空镜头中的情感

在文献纪录片《胡耀邦》中有大量的空镜头,空镜头拍摄的质量影响了文献纪录片的可看性,所谓“空镜头”是指没有人的画面,画面展示是的和当事人相关的道具和地方,或者能够给人带来诗意想象的画面。空镜头不空,空镜头可以叙事、表现人物、升华情感。《胡耀邦》中的空镜头就是由旧址、道具、意向镜头构成,出了能够表现历史发展的真实性之外,更多的是可以表达画外的情感。

《胡耀邦》在每集开头都是空镜头开场,第一集《从“红小鬼”走来》中在交代胡耀邦身世时便是湘赣地区和江西地区美丽山水的空镜头,之后便是胡家的院落旧址,开场便让观众感受到了胡耀邦人杰地灵的家乡对他一生的影响。胡耀邦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本来只是文字记载,导演在讲述故事时就是采用了空镜头来表现了当时的情景。这段的解说词是这样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大革命的风暴已席卷湘赣大地,当时正在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读书的胡耀邦开始接触新思想,渐渐懂得了革命道理,也正是在这所学校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在这段叙述中以景说事来表现当时的情景,画面先是一个固定镜头,在蓝天的映衬下红色的党旗挥舞着进入画面,红色和蓝色的对比显示出了那个磅礴的年代,之后镜头慢慢推向有里仁学校标识的空镜头,镜头慢慢移动看到了里仁学校的墙面上写着的“建立工农政权”的标语,简单的画面语言就将当时胡耀邦的生活环境和战争背景交代出来。

文献纪录片中空镜头的使用除了可以表现真实的时空和发生过的事件外,空镜头的使用往往注重升华象征,注重意境的营造,“从艺术审美欣赏的角度看,意境生成是由审美的创作者和欣赏着来共同完成的。影视作品的意境,往往是具有鲜明特征的视听艺术形象和深邃思想情感的密切结合,通过联想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胡耀邦》中胡耀邦和战友长征过草地、过雪山时,胡耀邦亲眼看到许多战友牺牲在身边,此时画面是逆光拍摄夕阳西下,狗尾巴草作为前景映衬着柔弱的日光给人一种荒凉、悲伤的感觉,体现了胡耀邦对战友的思念之情。

三、细节中的情感

细节在纪录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纪录片中的影像部分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并且更加具有画面感染力。所谓小细节,大情感,真实、生动的细节能够赋予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对增强纪录片的表现力、丰富人物形象意义非凡。同时细节在内容层面可以推动情节、积累情感,在思想层面可以传达观念。在《胡耀邦》中导演对细节的表现非常注重,使得本片在宏观叙事的同时通过小细节传达情感来感动、鼓舞着人们。

在片中,对于表现胡耀邦情感和性格的细节很多。胡耀邦在长征过雪山、过草地时身体生病,等他走到陕西时身高不到一米六的他体重不到70斤,红军长征体现了胡耀邦惊人的毅力。胡耀邦的讲话总是充满激情,他在中國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关于《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讲话时激情澎湃,全文三万两千余字的报告他一直以高亢、激昂的声调一口气读下来,这体现了胡耀邦的真性情,也代表了党中央的信心、熟思和憧憬。他在任总书记期间几户从来没有休息过,其中有一个小细节非常感人,作为国家领导人他从来没有过过生日,没有吃过生日蛋糕,这是很难想象的。他在影像中经常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开怀大笑。在中国科学院上班期间他平视只吃一个冷馒头,中午喝点水,休息一下马上就开始工作,有胃病旧疾的胡耀邦胃病犯了,但他仍然坚持工作。胡耀邦曾经在英国期间坐在草地上和女中学们坐在一起交谈,胡耀邦曾经在雅砻江二滩水电站留下一张照片,照片中他把裤脚挽到膝盖,地图放在脚前,几户席地而坐,与当地的同志们讨论水电站的施工、建设和发电、拦洪及经济效益的前景,他在了解湖北恩施水资源情况时甚至趴在地图上。

四、结语

在文献纪录片中情感的表现主要通过深入挖掘情感内容,从历史文献中在坚持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最有利于动人的“人”和“事”。在文献纪录片中还可以通过吸引人的情节来引起观众的注意力,引发观众共鸣。如何挖掘文献纪录片中的情感要素,应该站在现代精神的角度,从平民化的视角出发,利用声音、细节、情景再现、空镜头等手法从文献资料中找到观众的兴趣点,使文献纪录片达到情感和真实的双重结合和统一。

参考文献

[1]张智华:《影视文化传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352页.

[2]郭彦:文献纪录片《习仲勋》的纪实风格》,《当代电视》,2013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记录情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情感移植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