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

2019-10-28 03:23吴洁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摘 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采用测试问卷的形式,对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基础整体比较薄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有待深入,对主要说英语国家文化的掌握情况不够全面。因此,文章试图从社会、高校、师生不同层面提出具体的策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基金项目】课题基金: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以南昌工学院为例”(编号18YB294)。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世界正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出于加强合作、谋求发展的目的,國家领导人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旨在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深化国家间的交流,共同提升彼此实力。在“一带一路”这一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语言,是国家间沟通顺利进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对于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准能力的人才培养,关键之一在于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王守仁(2016)指出,语言的文化属性决定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不能只注重工具性,还需兼顾人文性,“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自Hymes(1972)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陆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展开研究,其中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与构成,如Byram (1997)、文秋芳(1999),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位(胡文仲,2013)等。总体来看,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大多关注外语专业大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如杨盈、庄恩平(2007)、顾晓乐(2017)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特色的国家,但目前深入探究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甚少。因此,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本研究试图探究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思路。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根据钟华等(2013)细化方式,本研究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划分为两个部分,即跨文化能力与交际能力。其中,跨文化能力包括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如了解本国与对方国家在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经济等方面的异同,对本国与对方国家风俗习惯、生活上的衣食住行等内容有清晰认识,能辨别本国与对方国家道德伦理、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交际实践能力是指在交流过程中,准确恰当地使用英语,借助表情、手势等非语言手段以及释义等交际策略。本研究以两个班的在赣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完成测试问卷的情况进行分析,试图探究在赣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一) 研究对象

这两个班级的学生年龄均为19到22岁,个别24岁。在大学入学前大都有6年的中学英语学习经历,个别从小学开始接触英语课程的学习。根据大学英语课程培养方案,毕业前需要完成4个学期的学习,而本研究开始于学生刚结束第2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历时近1年。

(二) 研究工具

测试问卷在第2学期大学课堂教学内容基础上自行编制而成,其难度适合参与该研究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份测试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民族、年龄等;第二部分是围绕“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主题,研究对象需要完成的题目。习题统一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共31个小题。

(三) 施测过程

参加测试前,研究对象被告知测试成绩只用与研究,与学习成绩无关。随堂完成回收后由本研究团队成员共同批阅,计算每份问卷的得分。得出分数后用SPSS19.0软件录入数据,为保证数据的信度,研究小组对数据进行了核对。最后用该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分析

本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8份,其中81份可用于统计,不能用于统计的7份问卷的完成者为汉族大学生。两个班的学生分别设为1组和2组。

问卷中关于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题目,共31小题,结果统计如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1组略高于2组,但研究对象平均正确率不足60%,整体掌握情况并不理想。表2显示,独立样本检验数据P值>0.05,分别为0.631与0.636,说明两个组别跨文化交际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确实比较薄弱。

具体来看,问卷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如表3所示,研究对象的正确率偏低。除了关于篮球明星的第15小题正确率较高,分别为85.71%和89.13%,其它小题得分率均较低,个别低至19.57%,说明在赣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还有待深化。

另一方面,根据表4的数据,研究对象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尽管正确率高低有所不同,但均未达到60%,其英语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夯实。

至于对说英语国家文化的掌握情况,表5中可以看出,有的问题整体得分较多,如第30小题正确率分别是71.43%与84.78%;而有的问题失分情况仍较明显,如第28小题正确率较低,分别为40%和41.30%,说明学生对主要说英语国家文化的掌握情况不够全面。

三、培养策略

基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文章试图从社会与学校、英语教师与学生这两个层面提出了以下具体的策略,以期达到改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首先,思想上重视。不论是社会,还是高校与师生,都应在认识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重视的程度。社会应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给予充分肯定,即在选用人才时,不仅仅考察应聘者的英语成绩,还应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备。与此同时,高校还应继续完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相关政策,支持与鼓励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题的教学探索与科学研究。

此外,英语教师应从输入与输出角度出发,把握自身的提升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积极研读跨文化交际的相关文献,如说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知识,著名的文学大家与代表作品,当地人们的主要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内容,迅速扩大自身的英语文化知识量。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明确认识。另一方面,把握校内与校外培训、讲座等宝贵的交流与学习机会,主动向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教师同事请教跨文化的实践经验,使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高效提升。在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形势认识基础上,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夯实英语基础的同时,利用多媒体、语音教室等现代教学设备把跨文化交际知识与大学英语课堂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学生自身应清晰认识到,掌握英语词汇与语法知识、完成各种英语考试只是顺利使用英语的前提,并不是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我们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能力的人才。因此,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西方文化,使用英语与他人进行真正的交流。同时,学生应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全面地学习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形成用英语来思考的习惯,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Multilingual Matters, Clevedon, UK, 1997.

[2]Hymes, 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In J.Pride, & J.Holmes (Eds.), 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72.

[3]顧晓乐.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理论和实践模型[J].外语界,2017(1).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 (6).

[5]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 2016 (3).

[6]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钟华,白谦慧,樊葳葳.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构建的先导研究[J].外语界,2013(3).

[8]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17 (4).

作者简介:吴洁,女,1988年12月,江西南昌,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南昌工学院,330108。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