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纪实(五)北被国内涨火两重天

2019-10-29 11:11路涛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科学考察考察队北极圈

路涛

2018年7月底,一則北极圈局部地区遭遇罕见高温的消息上了全球热搜。消息称,瑞典北部极圈出现罕见的30摄氏度高温,而西伯利亚北部地区,气温也一度达到32摄氏度。往年同期,这一地区的平均温度只有10摄氏度。这种极端高温天气正说明,北极气候变化呈现更加复杂的趋势。

虽然远离祖国,但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还是从国内媒体上得知了这一消息。与北极圈局部地区的火热不同,正行进在北冰洋上的考察队,感受到的依然是切肤的寒冷。异常的气候,令队员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北极科学考察的必要性。

8月1日凌晨4时,楚科奇海气温跌破零摄氏度,正在“雪龙”船后甲板上作业的科考队员甚至被冻出了鼻涕。即使是偶尔到甲板上走走,队员们也是全副武装。北冰洋的风吹过,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裹紧身上的棉衣。自从进入了冰区,“雪龙”船时不时就会发出“哐哐”几声闷响,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剧烈的颠簸,然后继续破冰前行。

进入浮冰区以来的这些天,气温维持在零下4摄氏度至0摄氏度之间。从气温和冰情来看,北冰洋考察区域和往年一样,没有明显的异常现象。可见北极圈内的极端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北欧地区,并没有对科考队所在的西北冰洋海区带来直接影响。

北极是我国冷空气的重要来源地,北极海冰的形成过程调控着东亚冬季风的强弱,是影响我国气候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北极气候变化不仅是全世界科学家的重要课题,也对预测我国的气候变化、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有重要指导意义。

北极气候的快速变化是人类共同面对并关注的环境和气候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便开始探索北极,已先后开展了9次北极考察,为研究大气、海冰和海洋的变化提供了数据基础。

自2017年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起,我国首次开始业务化观测的试点工作。 “八北”时布放了两套锚碇潜标,获取了长达一年的海洋环境观测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我国对北极地区气候和环境快速变化的研究。但是,观测和调查基础仍然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北极气候系统复杂多变,仅靠一年时间对一个海区、一两个站点的观测调查还是不够的,也很难达到科研目的。所以,在北极地区开展海洋和气候观测,尤其是进行长时间常态化的调查,既是基础性的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进一步拓展了业务化观/监测工作的范畴,首次将业务化观/监测工作与科研项目结合了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北极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研究。

想更好地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加强国际合作是必须的。此次,考察队便配合莫塞克国际漂流冰站计划做前期准备工作,提供有价值的观测资料,做出我国在这一计划中应有的贡献。

对于北极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我国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只能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展望未来,若能在北极地区建立起一个优化且完善的长期连续观/监测网,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为该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把脉问诊,为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高水平的科学支撑。

猜你喜欢
科学考察考察队北极圈
神秘的冰封之湾
火星考察队
唯美极光
考察队遭抢记
北极圈的影子
井冈山市大鲵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及其驯养保护工作探讨
5便士度假屋
广开渠道,加强科学课的实践活动
动物爱耍伪装术
关于徐霞客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学考察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