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职业体能为目标的轨道交通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研究

2019-10-30 04:35毛燕平李萍陶荣兵邱婷婷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轨道交通高职院校

毛燕平 李萍 陶荣兵 邱婷婷

摘  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不仅要通过体育课程来达到促进学生健康的目的,还需要加强学生的职业体能,以便匹配未来职业的需求。轨道交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要以发展职业体能为目标来构建,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专业特点和未来的职业需求,积极开展体育教育改革创新,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练”,还要让学生掌握“怎么练”,在授课内容方面,可以选择形式多样的球类对抗项目和身体功能性平衡项目,在授课模式方面,可以借鉴“概念性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相结合的理念和模式。

关键词:职业体能  轨道交通  高职院校  体育教育  改革  概念性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9-0039-02

1   引言

高职院校的定位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1],不同的专业方向具有明显的职业差别,而不同的职业对劳动技能的要求有天壤之别,因此,对职业技能的需求也具有明显的差异。高职院校不同专业方向的职业从身体姿态要求上可以大致分为四类:坐姿类、站姿类、变姿类、工厂操作姿类。不同身体姿态的职业会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会导致不同的职业病,例如,坐姿类会导致腰背颈椎等疾病,站姿类会导致静脉曲张脚痛等疾病,变姿类会导致腰膝关节拉伤等疾病,工厂操作姿类则会诱发特定关节肌肉的劳损等疾病。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负责组织开展学生的课堂体育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体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养成科学规律运动的习惯,为就业和工作打好身体的基础。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往往沿用以奥运运动项目为主体内容的、以三基为基本要求的传统授课模式,这种授课模式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和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的提高,缺乏对高职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照,而且开展的内容和考核的方法与学生在先前学校系统中接受的体育教育基本雷同,很难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参与高职体育课程的目的性不明确,因而实施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进行改革,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围绕职业体能来重新构建高职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和考核方法。

2   职业体能的内涵要素分析

体能也称体适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以及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2]。体能根据用途可以分为三大类:基础体能(与健康有关的体能,主要保障人的基本生存能力);职业体能(与职业劳动技能有关的体能,主要保障人的劳动能力);竞技体能(与竞争性运动有关的体能,主要保障人的运动能力)。职业体能是指保障人在不同劳动环境下有效实施劳动技能的体能,不同职业的劳动环境不同,所需实施的劳动技能也有巨大差异,因此对职业体能需求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

职业体能是指保障人在不同劳动环境下有效实施劳动技能的体能,与一般意义上的体能类似,职业体能也必须包括形态、机能和素质三个方面,形态是质构性基础,机能是内源性动力,素质是外在性表现。通常而言,职业体能需要良好的身体形态,例如保持理想的体重,身体没有明显的功能缺陷,需要较好的机能,例如较好的心肺功能,有较好的对环境的耐受力和适应力,需要较好的素质,例如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和灵敏性等[3]。

3   职业体能对未来职业的重要性分析

职业体能不仅关乎工作者的健康,还关乎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实践证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职业体能状况好的工作者,更容易获得职业岗位的聘用,在工作中患职业病的概率小、缺勤率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低,更容易提升工作效率。职业体能状况好的工作者,其心理健康程度也高,通常表现为生活态度积极、工作激情高涨、性格外向活泼、人际关系良好,较好的心理健康程度,对于降低职业倦怠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也对工作者的在岗进修、工作表现以及工匠精神有极大的帮助,从而促进工作者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拓展职业晋升的渠道、提升职业的认同感,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发展的契合。

4   以发展职业体能为目标的轨道交通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首先要考虑实用性,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的职业需求,构建具有职业体能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以运动项目技能为导向的基础体育模式,而是要根据未来职业的需求,构建具有模块化特征的新型体育教育模式。在目标设置上,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为什么练”,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练”,因为了解“为什么练”是促进学生在进入职业工作领域后能否继续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而学会“如何练”是保障学生在进入职业工作领域后能否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应积极借鉴“概念性体育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即重視健康、体能知识和方法的教授,重视学生自己制定健身计划的能力,重视学生自己评估自身健康和体能水平、自己评估健身效果的能力。概念性体育课程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健康体适能知识讲座(课堂理论教学)和体育活动课程(实操课程)。课堂理论教学方面,主要传授有关健康和体适能的知识;实操课程方面,主要是进行体适能计划制定、体适能训练和体适能评估,授课教师在实操课程中会指导学生制定适合学生自身的体适能训练计划,并提供监测工具和方法来协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让学生理解体适能训练的原理。

对于轨道交通高职院校而言,首先要厘清其专业特点和未来的职业需求,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掌握各类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人才,涉及轨道交通客运的组织、调度指挥、票务管理、安检和乘务等,涉及轨道交通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故障处理等,涉及轨道交通信号设备的维护、设计、分析判断、检修和故障处理、管理和安装等,涉及轨道交通工具的驾驶、养护、检修和管理等。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培养方向都具有典型的定向培养特点,职业的针对性强,工种的指向性明确,对职业体能的需求较为集中,可以用坐姿类、站姿类和变姿类来进行分类,这为轨道交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便利。轨道交通高职院校的职业体能需求包括:良好的视力水平、目测判断力、注意力转换能力、运动知觉和反应灵敏性。基于轨道交通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在选择体育教育内容体系方面,应主要选择可以提升观察、判断、决策和反应灵敏的运动项目,此类项目的选择余地很大,各类隔网对抗性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等,以及各类同场对抗性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都可以考虑,此类项目不仅对人体的锻炼比较全面,而且项目的娱乐性强,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轨道交通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需求的另一个方面是,其职业需求工作者会主要采取坐姿类、站姿类和变姿类的体态,这类体态的工作往往会导致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下肢静脉曲张、便秘和肥胖等身体问题[4]。因此,轨道交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还必须融合一些身体功能性训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保持某种姿态或改变某种姿态的能力,这主要涉及一些蹲、坐、站、行走等动作体系,在身体功能性方面则涉及到平衡性、稳定性、动力性等问题。因此在轨道交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中,纳入功能性平衡能力测试和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不管选择哪种功能性平衡测试和训练,都必须强调保持身体中轴的稳定、避免弓腰塌背、保持脚部、面部的稳定、进行充分的热身、做动作时减少补偿性动作以及增强核心力量的训练等。身体功能性训练项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能训练方式,通过改善身体姿态和功能来预防可能发生的职业病,以便能够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5   结语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不仅要通过体育课程来达到促进学生健康的目的,还需要加强学生的职业体能,以便匹配未来职业的需求。轨道交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要以发展职业体能为目标来构建,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专业特点和未来的职业需求,积极开展体育教育改革创新,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练”,还要让学生掌握“怎么练”,在授课内容方面,可以选择形式多样的球类对抗项目和身体功能性平衡项目,在授课模式方面,可以借鉴“概念性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相结合的理念和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建松,陈正江.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4):98-102+108.

[2] 王婉纯.发展高校学生体能素质的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2018,39(06):5-6.

[3] 成钧.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02):106-107.

[4] 谢微,席艳辉.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模式构建探究[J].职教论坛,2016(32):60-64.

作者简介:毛燕平(1977-),女,汉族,江苏丹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轨道交通高职院校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联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