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心”“五条途径”推进校园慈善文化建设

2019-10-30 08:14王前进
慈善 2019年4期
关键词:善学善心

王前进

为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校园中弘扬中华慈善文化,传承慈善爱心,构建社会和谐。从2015年4月开始,黄岩区慈善总会联合区教育局,在浙江台州黄岩区王林小学举行“慈善文化进校园”推进活动。在活动仪式上,区慈善总会为学生捐赠《慈善读本》700余册,全体学生朗诵诗歌《爱心满人间》、大合唱《爱的奉献》和手语表演《感恩的心》,慈善文化在校园里奏响了美丽的音符。

在“慈善文化进校园”推进活动的影响下,王林小学深入开展慈善文化建设研究,以《城郊小学善育研究》为基点,围绕一个中心、通过五条途径整体推进慈善文化建设。

一、挖掘善育内容

(一)办学理念引领

学校融合慈善文化内涵提出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办学理念,同时提炼出几个核心关键词:善心、善行、善学、善美。

(二)“慈善文化”思维碰撞

师生对慈善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推进慈善文化宣传贯彻的基础,为此学校成立善育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确立学校以“善”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二、打造善育环境

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在尚善楼、善学楼两幢楼东侧墙上设计“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办学理念,“厚德尚善,润泽人生”校训,“行善如水,善满校园”校风,“严谨谦和,博学善教”教风,“励志笃学,乐学善思”学风。

尚善楼一层大厅设计为:“厚德尚善 润泽人生”与“王林小学logo”为主题的背景墙,体现学子们善美人生;尚善楼二层以慈善为主题的文化长廊,体现“慈善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尚善楼三层以“环保”为主题的作品宣传;尚善楼四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在善学楼1—4层每层楼梯口分别命名为“知善”“行善”“乐善”“至善”。在学校的善学楼悬挂“以善育人,打造宜学校园”的办学目标;让师生一进校门就能感受到“善文化”的芬芳扑面而来。让充满生机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善”文化的浓厚氛围,使校园真正变成了师生学习文化、养成道德、提升思想的“善园”。

三、塑造向善师资

学校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从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到教师的行为文化的塑造,围绕“善文化”内涵,塑造善美教师形象,提升教师的责任感、专业成就感。

(一)注重教师师德修养提升

做好每件小事,关爱每个学生,呵护学生的成长,是教师责任意识的体现,积小善成大爱。学校围绕“善文化”建设,开展榜样鼓舞人、经验引导人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二)关注教师业务能力发展

只有教师“善教”,学生才会“善学”。教师通过制定“个人成长规划”、学校实行“请进来、走出去”、充分发挥名师支教职能等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使我们老师能够静下心来学习,潜下心来工作,不断地超越自己。让每位教师具备较高教学水平也是一种“善”。

四、开展为善活动

为了深入传播慈善文化,传承慈善爱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主要围绕“善文化体验知行合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善育载体”等方面整体推进。激发学生学习“善文化”的兴趣,是实现传统“善文化教育”与德行教育整合的有效手段,实现实践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逐步形成以“为善”为主体的德育特色。

(一)“慈善文化体验知行合一”

1.开展“六个一”的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形成一种习惯,在生活中去做善事。我们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出一期板报,献一份爱心,做一次义工,召开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写一篇读后感这“六个一”的活动。除此,我们还开展了一次演讲、一次讲故事、一幅绘画、一篇征文、一张手抄报等活动。

2.传统节日善活动

“善文化”教育旨在教育我们的学生继承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教育他们从善如流。我们利用我国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为我们提供了教育学生从善的最佳时机,从而理解体会善的要义。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善育网络—— “慈善义工”服务

教育是一个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组成的系统工程。三者是一个整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在对学生进行善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的合作,构建“三位一体”的善育网络,促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实现学生主体道德成长。

1.由大队部组织发起,学校成立了“善义工”联盟,发挥自身的特长和熱情,服务学生、学校和社区,广泛开展志愿者爱心行动。礼仪、环保、助人、敬老爱幼、弘善等7个“善义工”小分队活跃在校园内外。早晨的礼仪小义工们在校门口迎接老师、同学们的到来;中午课间的环保小义工们忙碌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引导少先队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假日,弘善小义工们把“善”传播到社区进行义务演出、义务劳动,深入敬老院开展关爱活动等等。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为宗旨的“小义工”联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公益心和责任感。

2.倡导“日行一善”活动

“日行一善”以“善心、善言、善行”为活动内容,以小学生“善在校园、善在家庭、善在社会”为活动范围。通过积极引导、营造氛围等活动形式,内化学生的道德品质,鼓励每位学生每天做一件好事,并填写“善行卡”。学校还推出了《尚善成长银行》手册,此项活动始终坚持家校结合,注重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它要求学生每天一小行、每周一特色,以各种方式向生育和培养自己的长辈等表达善意;要求家长每天一监督、每周一总评,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真正落实“善行”活动。学校班级每周通过学生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星级评比,并以此作为学校评定“尚善少年”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构建崇善课堂

(一)寓“善”于“教”

创新善文化校本课程学习模式。我们编写《善本》善文化校本教材,推行知识学习与体验参与有机渗透的学习模式。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注重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善”的渗透。教材有机融合了“礼”“勤”“孝”“谦”“和”“思”这六个“善文化”的关键词。让学生从知善到行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善知识学习与体验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善”。

(二)寓“善”于“行”

在校内外,我们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善”,用自己的视角去挖掘“善”,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善”。通过让学生走出去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善文化”渗透到各个角落。

1.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收集资料,挖掘整理从古到今“善”的元素,乃至身边善的故事等,自己亲自编写善文化读本——《育善集》。通过《育善集》的制作可以看出孩子们在寻善、思善、画善的实践过程中理解善、积淀善,这种体验胜于讲解。

2.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创立了各具特色的“悟善社团”。有“悟善剧团”“善心讲师团”“画善协会”等。以社团成员为核心,开展各种“善育”特色活动,让更多孩子知善。

通过知行合一的善文化体验,让学生在行善中知善,在知善后传善,有效地促进学生善文化实践的效果,使善在生活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活动,学校探索出了一条“善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通过知善、行善、扬善,使孩子们领悟到了“善”的意义,强化了孩子们“善”的行为,塑造了一支向善师资团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通过开展善的教育,我校六(1)班张理祺同学荣获“最美浙江人·身边的美德少年”、十多篇征文在台州市慈善总会的主题征文比赛中荣获“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成果获一、二、三等奖,充满善心的经典诵读比赛在支教李丽老师的带领下连续两年荣获黄岩区一等奖。

王林小学“慈善文化”建设获得全社会的关注,《人民网报》《浙江教育在线》《台州晚报》、黄岩区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各级慈善组织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工作开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与前瞻性指导。为继续深入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奏出悦耳的篇章。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慈善总会

猜你喜欢
善学善心
闫春平:在信息技术课中践行教学生“乐学善学”
名家谈教育
名家谈教育
善心汇黑心会
阅读教学的金钥匙
小学高段年级有效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学的策略研究
善心
太极拳之“善学”
A Good Heart to Lean on善心可依
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