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相对贫困传统解决路径探究

2019-10-30 08:08皮创创
大经贸 2019年8期

【摘 要】 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结合贫困缺口、基尼系数、相对贫困率和等指标,模拟分析了中国城市相对贫困传统解决路径探究方法,从结果来看,提高贫困人口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改善政府救助效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的城市相对贫困。

【关键词】 城市相对贫困 非盈利组织 救助效率

一、引言

近些年,随着农村绝对贫困问题的逐渐解决,城市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相对农村人口仍在持续增加,2017年,城镇人口已占到全国总人口的58.52%,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仍处于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转移的过程中,城市居民分层日趋明显,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差异不断加大,城市中低收入群体数量不断增多,城市相对贫困问题日益突出[1]。

二、解决城市相对贫困的传统路径及改进措施

1.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

所谓人力资本,从生产的角度可理解为一种嵌入劳动者体内并能提高其生产率的无形资源(Goldin,2016);从人力资本构成角度则可理解为凝聚在劳动者身上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素质,它是劳动者质量的反映(杨建芳等,2006)。schultz(1961)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将人力资本积累或投资分为身体健康支出、在职培训、正规学历教育、成人继续教育、为了工作机会的个人或家庭的迁徙等五大类。

我们取受教育程度和加入医疗保险的情况来衡量个人的人力资本情况。根据2015年的chns提供的数据样本,如表1所示,2015年中国城市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41年,平均每月缴纳的医疗保险金为92.78元。按照国际惯例,我们取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收入的50%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对贫困线。按照样本数据,个人平均年收入为45253.71元,则相对贫困线为年收入22626.86元。根据表2和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相对贫困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71年,远远低于非相对贫困人口的12.24年。相对贫困人口每月缴纳的医疗保险金为56.41元/月,几乎只有非贫困人口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和医疗保险对提高跟人力资本,进而改善相对贫困非常重要的作用。

2.提高城市相对贫困人口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 社会资本即社会网络、组织及信任[24], 是个体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Lin, 2001) ,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个体或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形式。

本文取礼品收入的情况来衡量家庭的社会资本。根据2015年chns提供给的数据,从表1可以看出2015年家庭平均年收入为85195.82元,其中礼金收入平均为1161.5元。

从相对贫困家庭和非相对贫困家庭的对比来看,相对贫困家庭每年的礼金收入仅仅为944.48元,相应的,非贫困家庭每年的礼金收入为1533.86元,远远高于相对贫困家庭。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的社会资本也会严重影响一个家庭的贫困程度。

3.改善政府的救助方式和效率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自從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保障贫困群体基本生存、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 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建时,政府财政投入的资金以十亿元计,此后逐步增长到以百亿元计和千亿元计。我国的城市低保人数在2009年达到顶峰,这一年全国共有2345.6万城市低保对象。截至2017年底,减少到1261.0万人,7年间减少了46.24%,与此相对,2009年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482.1亿元,2017年的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为640.5亿元,7年间增加了32.86%。

可以看出,我国享受城市最低保障的人数从2009年开始下降,而且非常迅速,而于此相对的由国家提供的城市低保资金从2013年开始,才开始有所下降,而且下降趋势远不如城市低保人数明显。

(2)就业、再就业和失业保险制度。

城市就业方式以雇佣劳动为主,城市工人一旦失业,就很可能陷入贫困境地。因此,提高城市相对贫困人口的抗风险能力,使其彻底摆脱贫困的根本办法是增加其就业机会,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扶持。2012年,国务院批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7部门制定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到2017年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并明确提出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

4.提高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非营利组织在反贫困中的角色主要有两个,一是执行政府部门的服务,政府部门负责提供财政上支出,非营利组织在拿到政府资金后负责实现服务,同时政府部门负责监督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服务质量和资金的流向。二是募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独立开展反贫困项目,这些反贫困项目是对政府部门城市反贫困的有力补充,也使得城市反贫困变得更加灵活。非营利组织在城市反贫困领域中主要起到三个功能。第一,补充贫困资金;第二,防止出现二次贫困;第三,预防新兴贫困。

【参考文献】

[1] 朱晓,段成荣.“生存-发展-风险”视角下离土又离乡农民工贫困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16,40(03):30-44.

[2] 赵伦.相对贫困从个体归因到社会剥夺[J].商业经济研究, 2014(18):36-37.

[3] 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商务印书馆, 2001:19.

[4] 王小林,张德亮.中国城市相对贫困分析(1989-2009)[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02):76-81.

作者简介:皮创创(1995-),男,河南周口人,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收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