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下产业空间规划思路转型研究

2019-10-30 08:08赵琨于连莉周琳
大经贸 2019年8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新经济时代

赵琨 于连莉 周琳

【摘 要】 以工业4.0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已然到来,其引发的城市经济系统性变革,直接导致产业对空间诉求的变化。原先自上而下指令式的产业空间规划和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要求,产业发展与经济空间供给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本文以新经济时代制造业空间诉求的转变为切入,探讨传统产业空间规划在新经济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和不适应性,进而提出产业空间规划思路转型的六大方向。

【关键词】 新经济时代 产业空间规划 空间诉求 产城融合

一、引言

经济深度变革背景下,产业发展所依存的空间载体必将随之快速重构,从而提高经济空间供给效率,更好契合新经济体系对空间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重前轻后”“重计划、轻市场”“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的传统产业空间规划和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本文试图判断经济变革所引起的空间诉求变化,提出新经济时代下,产业空间规划应该如何顺时、应景、因势地做出思路上的变革。

二、新经济时代产业空间诉求的转变

工业4.0的关键词是“智能化”,因此,以工业4.0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主要表现出生产流程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物流智能化、制造業服务化、创新创业浪潮、跨界竞争常态化等特征。产业发展自身的变化,必然带来产业空间诉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空间规模诉求改变

传统制造业对于空间规模的诉求是“大”,导致产业不断追求外延扩张。新经济时代,企业更专注于创新,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的生产方式普及,产业对于空间规模的需求将不再一味求大。同时,很多生产流程可以实现纵向组织,信息通畅也让产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组织协作,而在创新创业浪潮中诞生的小微企业,倾向于在市中心以规模不大但相对低成本的空间承载其创业需求,这些转变都为空间规模诉求的转变提供了可能。当然,并非所有产业都对空间规模的敏感度降低,汽车、空客飞机制造等大型标准化产品的生产,仍倾向于扩张空间以聚集必要的生产环节。

2、 空间区位诉求的改变

产业聚集于某个特定空间区域,根本目的在于享有这一区域资源带来的红利。不同产业依赖的主导要素不同,这为产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差异性奠定了基础。新经济时代,由于制造业依赖要素的变化和城市空间新的分异特征,其对空间区位的诉求,从向外围迁移寻找低成本空间、沿交通线路分布降低运输成本、空间聚集实现规模效应,转向分异和更为灵活的空间选择,大致规律是去劳动化的常规性生产环节集聚于城市外围以享受低空间成本和规模经济,而大量技术型生产环节和研发工作则有相对灵活和多元的区位喜好。这一转变可能逆转长期以来产业向外扩散的趋势,引导城市向“再工业化”发展。

3、空间供给模式诉求的改变

追溯一个城市产业空间演变的历史,不难发现,对于“综合成本最低化”的追求最终决定了一个企业或一类产业的空间位置及迁徙路径。新经济时代,制造业逐渐将重心转向服务领域,这使得工业企业倾向于转移到更靠近消费市场和信息源头的城市中心。由于城市中心的地租较高,对于需要落户在城市中心的企业来说,土地成本就成为“综合成本”的重要构成。因此,城市尤其是中心区不再适合继续以传统工业用地类型、开发强度标准、土地价格来供给土地,否则将会导致城市产业空心化、用地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可见,城市更新过程中采取何种方式保留并更高效利用工业空间,是产业空间规划过程中需要研究的关键点。

4、空间组织模式诉求的改变

传统产业空间组织模式培育了城市多中心结构和发展廊道。进入新经济时代,由于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以及创新创业和跨界融合的需要,产业空间组织模式从产业链环节的纵向聚合,转变为不同产业的同类环节或是服务对象相似机构的聚合。产业空间组织形态转向形式分散,但内在联系更为紧密和广泛的网络化分工协作体系。新经济时代,对于吸引产业来说,空间之上所附加的服务供给能力远胜于空间自身的供给水平。

三、产业空间规划思路的转型

传统城市规划采取对物质空间强干预的方式,在这一规划逻辑下,传统产业空间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对工业用地按照干扰、污染、安全隐患的分级进行空间布局,并在规模上进行框定。同时,传统规划更多关注规范的符合性、理论的合理性,极少思考规划方案对后续产业引入的应用弹性与适应性。当我们用一个自上而下带有计划色彩的规划成果,去管控由市场决定的产业选址行为时,所有的问题和矛盾便根源于此。

因此,应充分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考虑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产业空间指向的多样化,从产业需求侧与空间供给侧两个角度出发,基于产业空间诉求的规律分析与合理产业布局的推导研究,为产业的空间落位提供选择依据和多种选择可能。本文认为,产业空间规划的思路和路径必须从六个方面做出根本性转变:

1、立足角度转变:从单一的空间视角转向产业与空间互动的双重视角

传统产业空间规划只关注空间本身,忽视其所承载的产业主体,必然导致产业区域的定位模糊、空间发展路径不清晰、产业类型雷同、土地效益低下、空间布局无序等问题。新经济时代下,产业空间规划必须统筹考虑产业发展、空间资源最优利用、空间价值最大化等多要素、多情景目标,以了解产业发展规律、特征、路径、空间需求为出发点,将产业发展的各种诉求在空间上予以落实,侧重研究如何通过布局安排和空间供给,满足产业自我更新迭代需要。

2、关注重点转变:从空间安排转向政策设计

传统产业空间规划的核心在于物质空间的功能布局、开发强度,甚至是建筑形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增量扩张阶段城市面貌的统一。随着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更新为主,空间安排可以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小,产业空间规划应该转向以刚性政策保障弹性空间安排的有效落实。其核心是在底线约束之上,以控制线方式框定产业用地规模、区位,以通则形式做好用地比例和产业类型的分类管控,在宏观层次上统筹把握产业落位及与其他功能的协同。同时,为了避免放得太宽,必须设计产业准入和退出机制、产业土地整备、产业用地出让、产业用地复合兼容等一系列保障和规范规划落实的政策。

3、规划方法转变:从主观安排转向评估基础上的理性判断

传统产业空间规划通常针对现状产业布局,基于一定的工业用地选址原则,以主观定性方式对产业布局做出判断,这无形中将产业和空间分割开来。新经济时代,产业空间规划前有必要进行基础性的认知和评估。首先,土地空间的基础特征仍然是前期研究的重点,这是因地制宜的基础。其次,产业空间需求特征是评估的关键。不同类型产业对于空间的需求不同,通常基于产业形态、产品形式、运输方式、人力需求、成本敏感性、研发环境需要、产业链空间相关性等存在一定规律可寻。此外,产业具有极强的可变性和复杂性,还需对其发展趋势与路径做出判断,为后续空间预留、土地整备提供依据。

4、产城关系转变:从割裂转向融合

早期产业空间规划,尤其是产业新城规划,产和城是分开考虑的,这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快速发展时期,或许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随着产业研发环节重要性的提升,人机结合的柔性化生产线普遍运用,人在产业活动中的作用更为突出。体现到空间上,应该缩短人与生产、研发环节的距离,强化人生活的城与产之间的有机融合。因此,如何有效实现产城融合,仍是产业空间规划过程中需要系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可见,新经济时代,产业空间规划更应根据与人口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关系作出动态调整。

5、空间利用方式转变:从单一功能转向混合利用

新经济时代,产业边界变得相对模糊,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新产业门类或环节,从一般性生产功能中分离出来,使产业在用地需求上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混合性,对于用地成本降低的要求也更为突出。在这一背景下,糅合城市功能和产业的中间载体——新型产业用地(M0)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体现产业用地政策的转型,反映出产业空间利用方式的转变。虽然各个城市对于M0用地上产业之外的配套功能要求不同,但“混搭”利用方式已然成为趋势。这种集成化的空间利用方式,顺应了人们对工作和生活之间合理距离的预期,同时也以更严格的准入和监管,保障工业用地的高效利用与精细化管理。

6、空间开发模式转变:从低效增量扩张转向高效存量更新

传统工业空间开发采用的是低密度、低强度、粗放扩张的模式,这种扩张方式,使工业空间以惊人的速度蔓延,而相关配套并未及时跟上,进而引发一系列城市结构问題。新经济时代的诸多变革可以有效支持工业空间转向集约高效、存量更新的模式。对于产业空间,特别是新型产业空间的规划控制及政策研究,应转向城市中心区域的存量用地更新,具体应关注四个方面:一是存量空间重构过程中的土地整备;二是为集约利用产业空间的容积率下限的研究;三是满足产业多元需求的空间分割利用方式研究;四是以创新交流为核心的产业空间内部尺度的把控。

四、结语

新经济时代下,原先动辄以20-50年为周期的空间规划难以预测和满足5-10年为迭代周期的产业发展需求,传统规划给出的封闭式“标准答案”更是无法符合市场配置产业资源的经济规律。本文力求跳出多年延续下来的产业空间规划思维定式,从产业需求侧与空间供给侧双向角度出发,就规划立足角度、关注重点、规划方法、产城关系、空间利用方式和开发模式六个方面探索产业空间规划思路的转变方向,以期为解决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土地空间瓶颈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 马奔,李竹颖.工业4.0时代产业园区发展和规划路径初探——兼谈对成都的启示[J].城乡规划,2017(5):24-30.

[2] 姜秋全,刘昆轶,陈浩.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与实践——以株洲产业新城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7(7):211-215.

[3] 张绘璇,刘青,李贵才.“刚性·弹性·韧性”——深圳市创新型产业的空间规划演进与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 2017,32(3):130-136.

[4] 贺传皎,王旭,邹兵.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12(5):30-36.

作者简介:赵琨(1979- ),女,山东青岛,博士,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产业规划、国土空间规划。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新经济时代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怎么样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