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陶刻“圣灵之尊”的创作感想

2019-10-30 06:56万志群
江苏陶瓷 2019年4期

万志群

摘  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紫砂陶刻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形成獨一无二的装饰风格,与中华文化相辅相成。本文以紫砂陶刻作品“圣灵之尊”为例,浅谈陶刻的艺术魅力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  紫砂陶刻;圣灵之尊;虎文化

“人间珍宝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素来有“陶的古都”之美称,各种陶艺形式精彩纷呈,深受世人喜爱。自中国陶瓷问世以来,在人们的智慧和匠心下,各种造型装饰形式层出不穷,其中陶刻因融合文学、书法、绘画和金石等多种艺术形式而为人熟知,成为紫砂装饰中最为常见的技法,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手段和风格。

紫砂陶刻历史悠久,《阳羡茗壶系》记载:“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请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由此可见,明代自时大彬起,就有以竹刀刻款的形式;至清代,陈鸣远在其所制“南瓜壶”上刻“仿得东陵士,盛来雪乳香”一诗,紫砂壶刻绘出现文人思想萌芽,并迅速发展;随后,陈曼生的出现更是改变了陶刻的格局,他与阳羡艺人杨彭年合作,设计了“曼声十八式”,并在壶身上刻绘了诸多经典文字,让紫砂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壶随字贵,字随壶传。自此,陶刻工艺不断发展,成为一门与紫砂壶造型相辅相成的艺术。陶刻艺术将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众多的文化形式与紫砂器完美地结合一起,为紫砂器皿锦上添花,提升了其文化意蕴,给人极大的审美享受和精神享受。

陶刻作品“圣灵之尊”(见图1)以老虎为陶刻题材,制壶艺人在紫砂材质上以刀代笔进行作画,表现出高超的书画技法,以及深厚的陶刻功底。紫砂陶刻的艺术形式和题材十分广泛,山水、花鸟、人物、博古等均可作为绘画题材,写意、工笔,可放可收。陶刻难于书画,书画以纸为载体,陶刻以坚硬的紫砂坯为载体,陶刻以深厚的刀法为基础,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训练,运刀准确、自然,轻重、快慢、粗细皆需把握得当,线条一气呵成、流畅利落、气韵生动,顺刀、逆刀根据情况交替使用,运行自如,丰富地表现出书画的意蕴。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制作者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及艺术修养,腹有诗书,方能下笔有神。

欣赏陶刻作品“圣灵之尊”,整幅画面主次分明、重点清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呈现出生动的艺术境界。寂静的深夜,一轮圆月高高挂在天空,与人间辉映。眼前,密林丛生、危峰林立、怪石嶙峋,在朦胧的月色下流露出一股神圣庄严之意,这时一只威猛的老虎昂首阔步走来,浑身黑黄相间的花纹,额前有着“王”字形斑纹,其四肢粗壮,尾巴粗长,如同一把钢鞭弯曲摇摆,它停在溪流边饮水,张开大口,对周围随时保持警惕,有着不怒而威之气势。此幅陶刻作品将老虎的神情、体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健壮的身体、锋利的爪牙、敏捷的身躯,英俊威武,不愧为百兽之王。周边静谧森严的环境也衬托出老虎的神圣,艺术表现力极佳。整体刻绘用刀流畅、刀痕明显、锋芒毕露、气势磅礴,犹如书法中的狂草,画中之写意刚劲挺秀、回味无穷,深厚娴熟的刀法为此幅作品增色良多。此外,作品在色泽的运用上也是浓淡相宜、变化得当,渲染得恰到好处,对于夜色采用深浅不一的墨色渲染,对于老虎,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颜色,染色精细、明确,上色精准,契合老虎的形态特征,彰显了老虎的精力与活力。

中国虎文化渊远流长,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虎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为人们所敬畏。虎的形象威风凛凛,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在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生肖中虎排位第三,普遍被认为是世上所有兽类的统治者,出生于虎年的人被认为是英勇的、乐观的,也是宽容的、慷慨的,他们能够长寿而且善于领导而非服从。在中国的传说中,人们相信虎是极其有力的动物,它们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而不敢进入。

紫砂陶刻作品“圣灵之尊”以老虎为创作题材,生动逼真地还原了老虎身为“百兽之王”的威仪和雄姿,让现代人感受到源远流长的虎文化和传统民风民俗,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同时,又蕴含了人们追求勇敢坚强的精神力量,以及追求权力和力量的心愿,极具现代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柯俊芬.鸳鸯戏水,福运常在——概述“福运壶”的文化艺术特征[J].江苏陶瓷,2015(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