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

2019-10-30 04:07丁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9期
关键词: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丁华

【摘要】畲族是源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民族,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创造和形成了极为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传统,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和文化保护价值。因此,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将针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以及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一、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被各团体、群体或者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技能、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或者有关工具、工艺、实物和活动场所等。畲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畲族民族语言畲语,也被称作哈话,属汉藏语系;畲族的宗教信仰,包括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畲族巫师、巫术活动、祭祀仪式等;畲族的风俗习惯主要包括民族饮食、民族服饰、起居习惯、生产劳作以及婚娶、生育、丧葬和节日习俗等;畲族文学艺术主要涉及民间音乐、舞蹈和文学等。

二、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研究

(一)畲族民间文学

畲族没有文字,畲语是全国通用的民族语言。畲族文学艺术质朴率真,丰富多彩,包括山歌、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儿歌等。畲族民间故事与谚语充满机智幽默,富有哲理性,字里行间洋溢着风趣、热情和达观,因此,极具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

(二)畲族民间音乐

畲族人民喜爱唱歌,内容丰富多彩 ,题材广泛,最为普遍传唱的是长篇叙事《高皇歌》。畲族民歌的唱腔、曲调均受各自居住地区汉族方言的影响,日渐地域化。闽东歌言按畲族的自然习惯和曲调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福安和蕉城调、罗源和连江调、福鼎调、霞浦调和古田调。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独特的”双条落”二声部盘唱形式。演唱方法有假声、真声和真假声结合三种。但在歌曲的传承过程中很多歌曲濒临消亡,并且出现有歌无声的现象。所以,如何全面地传承畲族民间歌曲成为当前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畲族传统舞蹈

闽东畲族巫舞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奶娘催罡巫舞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全舞始终围绕塑造奶娘陈靖姑的形象而展开,体现了畲族原生态的舞蹈形态和音乐风格。闽东畲族传统舞蹈还包括《龙头舞》《日月舞》《祈福舞》《龙伞舞》《迎祖舞》《铃刀舞》《猎步舞》《造水洗坛》《造井》等,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已经失传,亟待抢救。

(四)畲族传统服饰

畲族传统服装用苎布缝制。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被称为”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

(五)畲族武术

畲族武术重在强身健体,防身护身,分畲族拳术和棍术,以福安金斗洋、霞浦四斗和福鼎双华为代表,古田梅坪、蕉城后山、金涵下申厝等为代表,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汇而成,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攻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的特点。

(六)畲族传统美术

主要表现在刺绣、织花带、竹编上。畲族女性衣裳、蚊帐眉、被单、肚兜、鞋面、烟袋等通常有绣花的传统习惯。畲族花带是用各种颜色的丝线手工编织而成,最有特色的是竹编斗笠,尤以霞浦崇儒上水编织的花斗笠著名。木雕祖牌、窗棂等,石雕祠宇宫庙吉祥物、神龛佛座等,均做工精细,刀法娴熟。

(七)畲族传统医药

闽东畲族医药学有特殊传艺方式,独特的疾病观、疾病命名、疾病分类、治疗方法,专科性强,富有民族特色。擅长用“捏”“抓”“挑”“刮”和针刺疗法治痧症,用草药秘方治不孕症、正骨疗伤和盛行食物疗法。历史上使用畲药308种,主要的77种,常用药30多种,经整理筛选的畲族单验方300 多则。1987年调查时还有畲医100多人,现在健在的不到三分之一。现在畲药种类没有及时发掘,大多失传或即将失传。

三、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进行分析

(一)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抢救先行,保护为主的基本原则

我国文物法中有明确规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应遵循这项原则,也就是保护为主、抢救先行的基本原则。当前,我国畲族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都面临着失去传承的风险,所以,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尤为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与时间赛跑,将那些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消失的边缘抢救回来,更好地完成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任务。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紧密相连,做到两项工作完美结合,才能在成功抢救之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且传承下去,为振兴我国民族文化发挥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產保护基本法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效果不佳的主要问题就是由于没有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法,以及没能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用的立法较为零散,而知识产权法也无法有效地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因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不具有原创性和识别性,与发明、公司标识存在很大区别,所以,必须建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应该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法,作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法律法规,领导和指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司法以及执法工作。另外,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应该和我国当前现有的法律体系进行紧密结合,例如,针对人权的保护、文物保护、传统美术工艺保护、自然文化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以及风景名胜保护区等,使立法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网络,更加全面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三)利用产业化方式建立产业链

由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只见投入不见产出,因此,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当中缺少长效机制,同时也不能激励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利用产业化方式建立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链,能够在保护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使畲族当地人民都能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高当地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产业链的建立可以将畲族旅游村寨为例,并且进行多项产业的连接与延伸。可以在畲族风景旅游产业中结合民族特色工艺品、食品、风俗文化娱乐活动、特色工艺品制作展示等,相关民族特色產品都可以作为商品进行售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将畲族旅游产业当中融合摄影产业,由于畲族地处区域风景秀美,尤其是茶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为更好地促进当地摄影产业发展,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寻求婚纱摄影机构,让更多的人们到来,穿上畲族传统服饰,体验畲族特色婚庆活动,使特色村寨可以兼具旅游基地和婚纱摄影基地功能。

(四)融合科技,建立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由于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所以,针对一些濒危的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使用数字化手段进行记录,最大限度地保护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通过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技术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复原等。例如,使用录音、录像、照相等方式进行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语言、歌曲、舞蹈方面的采集和记录,实现长久保存,以便相关学者进行后期研究,或者用于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宣传等,或者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对重要的遗产进行重点保护。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功能向人们宣传和推广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人们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主要有,政府通过资金投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或者收藏到相关博物馆中进行展览,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见资金不断投入,却不见资金回笼的情况,而且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过于传统和僵化,缺少生命力,无法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除了需要延续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熟的保护方式以外,还应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保护政策,实行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等多种方式,使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良好保护的同时,激发该地区人民不断对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实现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雷宝燕,石晓岚.福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10:67-70.

[2]洪伟.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考察对象[J].浙江社会科学,2009(11):108-113,129.

[3]汤原力.闽东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现存困境与突破思路[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30-32.

[4]刘冬.福建省畲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报告[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4.

猜你喜欢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畲族颂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