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台塬区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探讨

2019-11-01 02:28邱宇洁
农业与技术 2019年17期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型

邱宇洁

摘 要:以陕西省渭北地区为研究区域,结合该区域地形地貌、水资源特征、地质结构、生物分布等因素,分析和展望该区域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经验和改进办法,以期为生态型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该区域开展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必须要以综合整治为原则,以区域整体生态效益为目标,结合该地区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的实际情况,通过优化项目设计理念、转变土地整治模式、认清项目实施特点等方式,以期对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的建设起指导作用。

关键词:渭北台塬;生态型;土地整治

引言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相应的城市化建设也逐渐加快,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耕地被大量占用,这造成了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耕地减少、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土地整治起着重要作用[1]。因此,不仅要限制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对耕地的保护,更要大力发展土地开发整理,将那些宜耕的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发,确保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2]。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土地整治,为保证我国耕地数量和粮食安全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中国的土地整治总体上还处于转型发展阶段,一些不当的土地整治措施对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均产生了一定损坏[3]。

对于推动土地整治持续健康发展,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大势所趋。中央十七大報告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发展的首要位置[4],要求进一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等理念,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5]。生态已越来越为国家发展所重视[6]。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陕西省渭北台塬区地形地貌、水文资源、地质结构等自然因素,提出建设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的若干建议和想法,为以后开展土地整治项目提供借鉴,为陕西省合理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和保持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项目区概况

陕西省渭北地区主要是指渭南市、咸阳市以及宝鸡市在内的大部分区域,区域内主要地形地貌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包括渭河以北、渭北低山及两侧的黄土高原和台塬[7],如图1所示。本研究主要以渭北地区渭南市部分台塬地貌行政县为例进行讨论说明,例如澄城县、白水县、蒲城县等地。

2 土地整治项目概念和内涵

2.1 项目概念

2018年5月1日起实施的《土地整治术语》TD/T 1054-2018规定,土地整治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及利用程度而进行改造的行为,土地整治的重点在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修复的统称。土地修复是对受污染土地、退化土地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改变土地不良性状、恢复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活动。

2.2 项目内涵

生态文明是土地整治的终极目标[8],虽然学术界对含有生态内涵的土地整治理解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理念均在于将绿色生态思想贯穿于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始终,将提高耕地质量、数量以及生态协调发展,达到人地关系和谐。

3 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开展建议

3.1 优化项目设计理念

渭北台塬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需要在项目前期开展踏勘、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工作,全面考虑项目区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水文、道路、植被状况等因素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2000年,严金明[9]结合国内外土地整理研究成果,对我国景观生态保护型土地整理设计模式提出构想,通过田间路土石化、渠道生态化等设计来实现土地生态系统的内外部和谐关系,从而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2014年,李红等[10]将新型的生态型土地整治与传统土地整理进行对比,通过在特定区域内纳入新的景观元素来对土地整治工程进行生态设计,从而实现景观生态整治。2016年,郧文聚[11]提出了生态型土地整治,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将“绿色化”融入土地整治当中,重点加强生态修复,从而提升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功能,实现土地生态功能与涵养的提升。

土地整治过程中将工程措施和生物手段相结合,促进项目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类型发生改变,这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进行再组织、再调整和再优化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对生态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或可行性验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会引起诸多不利影响。因此,要将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树立现代生态文明观念。

渭北台塬区主要地貌以山地与丘陵为主,区域地表特征主要表现为地势起伏不平,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复杂,沟壑切割较深,地形轮廓明显[12],且交通不便,而这种地形地貌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制约了土地整治所需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因此,开展渭北地区土地整治项目要兼顾山区特有的生态脆弱性与环境敏感性特征,充分考虑坡度、水文、地质、植被等因素,项目实施模式主要以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为主。

3.2 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

传统型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时,只是简单地考虑增加耕地数量和面积,而没有充分考虑项目实施中土地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的改变对整个系统产生的综合影响,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导致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变得单一和脆弱,从而影响系统中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生态的稳定和平衡,使得土地生态系统功能发生变化。新型的生态型规划,将景观生态学理论、系统理论和可持续理论做为指导,引入了新的景观元素,针对不同区域特定的问题,在具体的工程上进行生态设计,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斑块、廊道的高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使经济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相适应,降低人类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区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2.1 现状分析

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现状分析,除了对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常规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城乡规划分析外,还需要对景观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除了项目区的地貌遗产、乡土植被群落、稀缺物种栖息地和独特水文关系等自然特征这些重点要素外,也要考虑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风水林、自然村落布局等景观要素,同时对乡村空间景观具有主导作用的特殊场所予以关注和考虑,比如独特的建筑物、别致的农田地块结构、孤植的老树等,以此来指导项目规划布局和工程设计。

猜你喜欢
土地整治生态型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新形势下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城市河道岸坡的生态型修复研究
高磷对矿山生态型水蓼磷富集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