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发展路径探析

2019-11-01 02:01郑金辉李露
现代管理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案例分析浙江省

郑金辉 李露

摘要:针对目前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我国先后实行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城乡协调和乡村可持续发展,也是破解“三农”困境,加快乡村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生活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探讨乡村振兴的内涵,以浙江省典型地区的乡村建设模式为例,总结提炼了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结果发现,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时应立足实际,根据各区域的特有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各乡村地区特色,逐步形成乡村地区特色品牌产业链,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案例分析;浙江省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较快,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8年的59.6%,不但带来了城乡差距拉大和日益严重的“城市病”,而且导致了乡村发展滞后和日益迫切需要解决的“乡村病”,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而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又是主要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首次明确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申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民生社会的发展,在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必须继续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不动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以提高乡村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浙江省作为沿海发达地区较早地认识到了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为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做了大量的努力,同时浙江省依据区域资源和优势,培育并发展了大量区域特色产业和优质企业,以产业为带动力、企业为支撑点,全面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成效显著。从国外来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均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基本实现后,出现了城镇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挤等“城市病”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实施了乡村建设,这些国家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立保障体制制度,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为此,在学习国外城乡发展成功道路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各地区乡村发展的现状,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发展的目标要求、新时代特点的城乡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之路。

二、 乡村振兴的内涵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体现在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社会各方面,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建设系统中的具体实施。具体而言,经济上,以“产业兴旺”为动力;生态上,以“生态宜居”为基础;文化上,以“乡风文明”为灵魂;政治上,以“治理有效”为保障;社会上,以“生活富裕”为目标;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乡村振兴战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比,乡村建设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目标更加具体明确。战略从内部涵义到外部目标实现了整体层次的提升: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更加关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二三產业融合;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外在村容整洁到内在生态修复,更加注重乡村生态人居环境的构建;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主体不同,从管理者到人民群众,主体多元。从单纯关注村容村貌到“物”“人”兼修,强调治理政策和机制的改革与完善,更加侧重乡村治理效率的提升和基层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更加侧重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在以往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 浙江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分析

1. 鲁家村“三方合作”发展模式。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在美丽乡村规划中提出了基于“村+公司+家庭农场”的三方共建乡村发展模式,从空间优化、产业升级、监管运营三方面入手,创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鲁家村乡村振兴路径。鲁家村的“三方合作”乡村发展模式,与之前的政府单方面单主体主导、村民在其中仅仅是被动接受者而实施的发展模式有所不同,更强调村民、公司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到乡村发展和各方利益的相互制约均衡。鲁家村在家庭农场的建设过程中,运营与监管工作交由公司统一实施,从村庄空间结构优化、乡土产业升级、运营监管策略构建等方面入手,一方面有效提高了鲁家村的生态建设和和人居环境水平,另一方面又发展了乡村旅游和特色民宿等产业,实现了三方合作的协调、共建与共赢发展,突破了以往传动的农业初级生产发展,同时发展了农村地区的一二三产业,使三产有机结合。

在“三方合作”发展模式中,三方主导群体主体合理分工。具体而言,“村”是指鲁家村的村集体,在鲁家村乡村建设过程中,上级政府的乡村治理目标和乡村建设思路主要通过村集体传达到基层村民,同时及时反馈村民的意见给上级政府,承担着提高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力度和热情,快速有效的反馈基层村民意见的重任,是上级政府与基层村民、家庭农场、公司这三方面进行协调沟通、合作共建的重要桥梁。“公司”是指安吉县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由村集体和公司共同持股共建构成,主要负责对鲁家村的家庭农场进行改善提高和运营管理,以及对其进行品牌包装和营销宣传工作,把鲁家村乡村旅游的特色做大做强。此外,公司还对村民进行专业培训,使村民具备一定的旅游知识技能,是村级城乡要素和资本有机结合、充分流动的重要平台。“家庭农场”是指通过对原有的传统农场进行改建升级后建设的家庭农场,主要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并传承和发展了特色乡土田园文化,外来有课也因此而吸引增多,在实现增收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当地居民,激发了鲁家村内生活力。

2. 刘家塘村“林下经济”。刘家塘村是安吉县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坚持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工业特色村,并形成以工业经济为支柱产业、农林业为基础产业、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体系,在乡村振兴的路径上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建设道路,极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刘家塘村创新发展思路,将原来单纯的竹材经营转变为竹笋、林下套种杨桐、竹筒酒、竹林鸡等竹林复合经营,同时组织开展相关竹林林下休闲娱乐活动,将林业与农业、牧业、旅游业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林笋—林林—林禽—林酒—竹林休闲”五位一体的“林下经济”模式。

(1)林笋模式主要以竹林的种植为主,通过对春笋、鞭笋、冬笋进行丰产复合种植技术,推广“一竹三笋”模式,有效提高了产量,推动了当地林笋产业化、品牌化经营发展,通过竹和笋的复合收益方式,提高了竹笋的产量,能够大幅增加竹林经济效益;(2)林林模式是在竹林下进行种植杨桐、茶叶、药材、花卉、油茶、蔬果等适宜林下种植的农作物进行林林间协作,充分利用了土地和林下空间,形成了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种植方式,同时通过林下作物的种植,也改善了土壤结构,使竹林与作物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实现了有效的經济种植,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最大化利用,同时丰富了农林产品品种,使刘家塘村的品牌特征更加独特明显;(3)林禽模式是指在竹林下养殖鸡、鸭、鹅等禽类,是一种提高资源利用率、低碳循环的经济生产方式。通过推广林禽模式,传统的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互补发展,林下资源能够作为林下禽类的食物,禽类的粪便又能够作为有机肥料来反哺竹林生长,有效减少了化肥、复合肥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空间利用率。通过强化生态环境循环经济,采用绿色的生产方式增加了竹林产量、家禽增重,实现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4)林酒模式是指将优质糯米原浆酒注入优质成竹竹腔,通过在竹中孕酒,以竹饲酒,酿成的酒更加天然并且附带竹身营养成分,酿成味道独特的竹林鲜酒,更是一大特色;(5)竹林休闲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竹林空间、发挥林区空气清新的绿色生态优势,吸引游客开展林下休闲娱乐的生态活动,并与林下的相关产业和当地特色产品相结合,通过品牌的宣传和打造,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林下休闲旅游的旅游精品区。

3. 漓渚镇村级有效治理。绍兴市漓渚镇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探索了独特的乡村治理道路。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根本要求是村民自治,村民是积极参与到民主管理中,其除了直接实施投票权和监督权外,更重要的是为公共事务发展和村级有效治理献计献策的权利,从而有效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服务,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绍兴市在村民自治方面开展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多年探索,创新性地建设了“八郑规程”“夏履程序”和“乡村典章”等新型乡村治理模式(表1),这些典型的乡村真理案例,能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治理发展提供可资借鉴之处。

4. 枫桥镇“枫桥经验”彰显协同治理。绍兴市枫桥镇是全国学习“枫桥经验”的发源地,首先,将构建国家级村治示范村、打造省级特色小镇的目标为指导,加强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协作的乡村治理理念,创新地拓宽村民民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和途径,切实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加强了党组织与基层群众的交流机会,使广大民众参与到乡村真理的系统过程中,与政府组织一同治理乡村和建设乡村。

其次,坚持实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三治”策略。乡村治理要以治为主,重点是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枫桥镇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效结合、互促发展,有效规范了乡村社会秩序,化解了基层民众间的矛盾问题,从而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此外,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的相互融合,开创了基层善治的道路,实现了乡村和美、社会和谐的目标。具体而言,一是以自治激发基层群众的创造活力。村委决策过程中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是决策机制民主透明化,从而有效减少了不公平和矛盾纠纷的出现。二是以法治合理规范群己界限。通过引领村民采用法律方式,培训村民形成法治思维进行解决问题,从思想上进行乡村治理,使治理工作步入法治轨道。三是以德治激励强化对共同体的责任。充分发挥乡贤的带动作用,通过激发村民关爱他人、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以道德规范社会治理。

四、 结论与启示

在乡村发展建设过程中,应与当地村情相结合,借鉴相关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等角度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1. 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产业振兴。努力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制定三年发展规划针对现代农业园区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发展,实施发展品质农业项目。深刻认识到“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级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保障型蔬菜基地及改造提升生猪养殖场标准化的重要性。建立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四化”融合发展机制,着重农村“三养”(养老、养生、养病)、文化创意和村级农副产品一体化电商销售平台等新型业态发展。切实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推进农村淘宝等电子商务进村工程,因村制宜打造精品型、旗舰型、特色型“农产品基地+电商平台”。积极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培育独具风格的小镇等农业类特色小镇,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文旅游线路产品。

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人才振兴。首先,通过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做好“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人才培养”三方面的工作。其次,做好“四个中心”建设工作,即乡村振兴研究与传播中心、三农人才培养中心、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与研究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并积极组建专家学者团队,构造一个全区域、多层次、够精准的乡村振兴教育平台,为本地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最后,加强新农人培育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乡村,培育新农人与农创客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实施相关福利政策,减少青年农民创业的成本和负担。

3.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动文化振兴。首先,以历史文化村落为重点,出台相关的村落保护利用政策,做好农村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留住乡愁记忆,留住乡村振兴的灵魂。其次,在做好硬件设施的同时,要注重培训形成各乡村自身的特色文化软实力,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最后,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等平台,积极构建文化阵地,相关文化部门单位要做好特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切实可行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定期开展体现乡风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使村民牢记乡村特色文化和乡村记忆。

4.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振兴。首先,从源头综合治理乡村环境,按照“环境优美、生产先进、绿色循环、功能多样”的创建要求和建设标准进行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其次,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因村制宜,着力做好一个乡村整体规划,按照不同情况、不同基础、不同实际进行实地调查而精准策划、科学规划。依托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一批文化小镇、文明小镇、旅游小镇,加快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最后,依托当地的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完善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围绕构建“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的格局,结合乡风乡貌,重塑乡村景观带,努力创建美丽的乡村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生态宜居建设。

5.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推动组织振兴。首先,积极探索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体系,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推动乡村善治之路。其次,以绍兴市棠棣村乡村治理经验为依据,发挥好村民自治作用、法治保障作用、德治引领作用,推动多元化组织创新,夯实乡村治理的组织支撑,强调多种组织主体参与到决定农村的各类公共事务工作中。最后,推动多组织、多方面的参与治理,形成多元化的层次治理格局,积极发挥乡贤的带动作用,引导村民广泛参加到乡村治理的系统中,广泛开展民主协商,建立经常化、多层次、多元化的乡村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J].地理研究,2019,28(3):461-466.

[2] 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4):637-650.

[3] 刘彦随,严镔,王艳飞.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J].经济地理,2016,36(7):1-8.

[4] 李玉恒,阎佳玉,宋传垚.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典型案例剖析及其启示[J].地理研究,2019,38(3):595-604.

[5] 张英男,龙花楼,马历等.城乡关系研究进展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J].地理研究,2019,38(3):578-594.

[6] 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10):1837-1849.

[7] 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4):2-12.

[8] 孫路,田立斌,唐辉.安吉县竹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安吉县上墅乡刘家塘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8,(18):92-94.

[9] 魏后凯.当前“三农”研究的十大前沿课题[J].中国农村经济,2019,(4):2-6.

作者简介:郑金辉(1995-),男,汉族,河南省周口市人,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城乡发展;李露(1993-),女,汉族,江苏省扬州市人,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乡村振兴。

收稿日期:2019-06-21。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案例分析浙江省
欢天喜地过大年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浙江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