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创业过程模型研究

2019-11-01 02:01杜宏巍许正中
现代管理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扎根理论

杜宏巍 许正中

摘要:文章对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进行访谈,搜集整理了160万字材料,采用扎根理论进行分析,并构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过程模型。通过模型建构展示了企业成长、资源配置、制度保障的三个视角,进一步将这三个视角进行融合分析,在探索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创业的内生动力基础上,挖掘出能够确保创业顺利进行的三大外在保障:知识产权、金融股权和税收制度。

关键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扎根理论;创新创业过程模型

一、 研究缘起

目前,国际社会处于政治和经济非稳定阶段,政治冲突加剧,经济发展整体下滑。中国社会也正处于GDP增长率降速阶段,如何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当下的重要议题。历史变革中,中国依靠生产要素效率提升、投资效率提升,取得了经济的巨大发展。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的核心驱动力将转变为创新驱动,以创新推动社会整体高质量发展。

国与国之间关于某一领域的重大创新竞争,不是比拼的普通人才数量,而是比拼的领军人才数量和质量。科技领军人才具备丰富的创新潜默知识和能力,是国家创新驱动的中坚力量。同时,众多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创新驱动阶段,创业经济将成为社会转型的重要支撑。基于此,本文以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的创业模型,剖析影响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二、 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概念界定及数据采集

1. 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概念界定。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的概念并不常见,也出现较晚,这与历史发展进程和国家宏观背景有关。根据人才内在特性,理论界主要从两个维度对领军人才进行概念界定: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客体方式”,强调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型企业管理等领域中具备某种特征的人才(张永莲,2006)。第二种方式是通过“主体方式”,强调这些人才是某一类群体,这类群体通常是本领域内权威学者或管理者(李铭俊,2006;刘少雪,2009)。

同时,结合我国万人计划中“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的遴选标准,笔者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这一定义,认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包含两类人才:第一类是致力于进行关键问题的科学研发,研发成果解决了技术重大难题,为技术创新和产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可能,并身体力行将成果应用于生产进行创业的人才;第二类是具备敏锐洞察力,能够发现能够重大变革甚至颠覆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其与拥有这项技术的科技创新人才合作,调动自身可以整合的各类资源生产并应用这项技术,带领产业发展趋势的卓越管理者。

2. 数据采集方法。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笔者拜访了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部级领军人才里的科技创业人才58人,他们分别属于3D打印、信息技术、医药、智慧医疗、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等二十余个细分领域,遍布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二十余个城市,访谈目的是了解科技创业人才创新的内生和外生动力及保障,访谈时长总计112小时。此外,获得相关文献、文件、博文、个人日志、媒体访谈等资料近百万字。

本部分研究基于初期整理的160万字材料进行数据处理,初期组建了解人才学理论和扎根理论的三名研究人员进行分析(包括笔者本人),对材料编码进行了一致性检验,一致率达到86%后,采用扎根理论经典模型进行分析。

三、 扎根理论编码

1. 开放性编码。对采集整理的资料进行编码,获得自由节点2 218个,经过裂解、概念化为86个概念(E1~E86),最终抽取36个范畴(E1~E36)。36个范畴分别是:创造与把握机会(E1)、自我控制力(E2)、决断力(E3)、领导力(E4)、勤奋(E5)、意志力(E6)、喜欢挑战和冒险(E7)、独立自主(E8)、高成就动机与实现价值(E9)、创新思维(E10)、快速感知与反应(E11)、合作意识(E12)、询问与思考(E13)、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想境界升华(E14)、专业素养(E15)、跨专业素养(E16)、持续学习(E17)、综合素养(E18)、人才与产业政策(E19)、金融制度(E20)、税务制度(E21)、知识产权(E22)、国籍、户口、档案(E23)、行政制度等(E24)、文化传统(E25)、道德伦理(E26)、社会资本(E27)、空气环境(E28)、水環境(E29)、土壤环境等(E30)、基础设施(E31)、人力资源(E32)、知识流(E33)、数据流(E34)、信息流(E35)、产业化(E36)。

2. 主轴编码。将36个范畴进行继续归类、逻辑连接后得到一条证据链。因果条件包括:喜欢挑战和冒险(E7)、高成就动机与实现价值(E9)、快速感知与反应(E11);现象包括:创造与把握机会(E1);脉络:独立自主(E8)、专业素养(E15)、跨专业素养(E16)、综合素养应(E11)、询问与思考(E13);结果:产业创新发展(E36);行动/互动策略包括:自我控制力(E2)、决断力(E3)、领导力(E4)、勤奋(E5)、意志力(E6)、创新思维(E10)、合作意识(E12)、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想境界升华(E14)、持续学习(E17);中介条件包括:人才与产业政策(E19)、金融制度(E20)、税务制度(E21)、知识产权(E22)、国籍、户口、档案(E23)、行政制度等(E24)、文化传统(E25)、道德伦理(E26)、社会资本(E27)、空气环境(E28)、水环境(E29)、土壤环境等(E30)、基础设施(E31)、人力资源(E32)、知识流(E33)、数据流(E34)、信息流(E35)。

3. 核心编码。核心编码中,将36个范畴进行了再抽象归类,形成了如下核心范畴:创业动因、能力特质、学识底蕴、识别\创造机会、创办\经营企业、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环境、推动中国产业发展。

(1)创业动因。布罗克豪斯(Brockhaus,1980)、博兰(Borland,1975)、 麦克莱兰(Mc Clelland,1969),等试图从个体特征上入手区分创业者与其他人的区别。布森尼茨、韦斯特、谢波德(Busenitz,West & Shepherd,2003)提出了创业者认知过程和行动机理。总结国内外文献,可以得到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创业动因归类,包括:快速感知与反应(Mcgrath & MacMillan,1992);喜欢挑战和冒险(Jenkins & Johnson,1997;Gatewood,1995;McClelland,1969);高成就动机与实现价值(Brockhaus,1980;Borland,1975)。基于此,本文将访谈的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并进行归类,将创业动因归为:喜欢挑战和冒险(E7)、高成就动机与实现价值(E9)、快速感知与反应(E11)。

(2)正式制度。制度经济学派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正式的、由成文的相关规定构成的规范体系,它们在组织和社会活动中具有明确的合法性,并靠组织的正式结构来实施。根据访谈资料,可以看出领军人才们对很多正式制度存在困惑,这些制度也或支持或制约了他们的发展。经过资料整理,可以看出最受关注的几项正式制度包括:人才与产业政策(E19)、金融制度(E20)、税务制度(E21)、知识产权(E22)、国籍、户口、档案(E23)、行政制度等(E24)。

(3)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不成文的、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最关心的非正式制度包括:文化传统(E25)、道德伦理(E26)、社会资本(E27)。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72)把资本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也恰与本文的访谈结果相一致。欧美国家学者指出社会资本从某种视角下暴露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并提出通过优化社会资本推动政治经济发展的改革方案,由此诞生了著名的“第三条道路”理论。

(4)能力特征。能力特征包括:独立自主(E8)、询问与思考(E13)、自我控制力(E2)、决断力(E3)、领导力(E4)、勤奋(E5)、意志力(E6)、创新思维(E10)、合作意识(E12)、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想境界升华(E14)、持续学习(E17)。在这些异质性特征中,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与一般的创业人才相比,在创新思维、持续学习方面更加具备突出优势。

(5)學识底蕴。学识底蕴包括:专业素养(E15)、跨专业素养(E16)、综合素养(E11)。三类素养分别代表了人才不同领域的素养,体现了人才的综合素质。科技领军人才在三个领域的素养具备明显优势,同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尤其注重培养自身的跨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

(6)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包括:空气环境(E28)、水环境(E29)、土壤环境等(E30)。雾霾、水质、土壤、食品,这些问题都成了当下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新一代高知识社会阶层的收入稳步上升,网络发达带来的信息快速交换,交通便利带来的工作圈扩大,从国内迁徙到国际移民,人才的流动有了更加丰富的选择空间,较差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人才流动,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7)产业基础环境。产业基础环境包括:基础设施(E31)、人力资源(E32)、知识流(E33)、数据流(E34)、信息流(E35)。在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步入创业阶段后,其后的每一个生命周期,都会与产业基础环境发生紧密联系。产业基础环境既可以孵化培育一个企业,又可以制约限制一个企业。

四、 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过程模型构建

1. 构建过程模型。本文在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核心编码完成之后,进入模型构建阶段。综合所有资料,进行了过程模型构建如图2。

2. 模型分析。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过程模型有三条主线:第一条是企业经历的成长阶段;第二条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均需要获得资源,同时以不同方式运作这些资源,获得不同价值;第三条是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中贯穿始终,从未缺失。

(1)企业成长视角。通过识别或创造机会,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发现了潜在商业领域,试图进入这一领域从而嵌入产业网络,这一阶段开始步入企业生命周期中的萌芽期。领军人才创办的企业通过突破性创新开始了创业之旅,逐渐嵌入了产业网络,新创企业不断与产业内其它企业或周边产业企业相互合作,进行复合价值创造。

(2)资源配置视角。在企业全部的成长周期中,没有一个阶段可以脱离资源。无论是资源基础论还是资源依赖理论,都强调资源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资源经历了至少如下四个阶段:资源识别获取——资源配置整合——资源整合衍生——资源衍生集聚。

(3)制度保障视角。在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中,没有任何一个阶段可以脱离非正式制度或正式制度对人才或企业的影响。其中,正式制度更加关键。正式制度变革既是推动中国改革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基本保障。而正式制度中反复被人才关注提及的,多是涉及利益分配的内容。从某种视角而言,人类社会改革过程就是利益分配改革过程,减少利益分配摩擦是社会改革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3. 三视角融合下的“四权”外在保障。上述过程模型的建构展示了企业成长、资源配置、制度保障的三个视角。本部分将这三个视角进行融合分析,在人才内生动力之外,探索人才的外生动力和外在保障。

将企业成长、资源配置、制度保障三个视角结合起来分析,会发现企业成长过程中必定保护资源配置和制度保障,三条主线彼此交织且互为作用。为了激发最具战略意义的领军人才活力,就需基于合理的制度保障,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观察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会发现改革历程就是资源配置和利益变革过程。在中国未来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样伴随着资源配置和利益改革问题,绝不可能随着改革逐步推进,资源和利益分配自动进行调节,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制度进行推动和保障。在既往每一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矛盾从未随着改革自我消解,相反,随着利益分配改革推进,在某些阶段出现社会矛盾增多和加剧现象。这些矛盾“既具有成因的复杂性,又具有历史的共时性”。有时还表现得相当尖锐。这些矛盾归根结底都源自于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的利益分配关系。

当下的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同样面临着新的利益分配变革,在这个变革过程中减少政治寻租,让资源公平配置,为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发展提供各种公平支持,这些都少不了各类制度的改革与支撑。根据访谈及问卷调查,在所有的正式制度中,对人才而言最重要的制度是金融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税收制度。其中,金融股权中最受关注的内容是:以股权发行企业债、股权区域市场、保障研发失败的保险;知识产权制度中最受关注的内容是: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融资、人才与知识产权置换股权制度;税制税权中最受关注的内容是:个人所得税、创新科技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多领域、多部门的制度政策优化是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的重要外在保障。

五、 结论

本文在大量深度访谈和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内生动力,正是这些内生动力进行自我激励取得了很多显著成绩。但是这些人才多数是从科技领域转型到商业领域,在转型发展中面临一系列的障碍和困境,他们更渴望国家给予外生动力和制度保障。用金融股权、税制税权、知识产权为外生动力和保障,推动利益再分配的变革顺利开展,以利益格局的再次调整,对创新型人才和企业进行支撑和保障,是推动高质量创业的重要外在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燕,肖建华,李慧聪.我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素质特征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1):13-20.

[2] 苗青.基于规则聚焦的公司创业机会识别与决策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6.

[3] 孙红永.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6-28.

[4] 包雙叶.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利益分配与生产要素配置[J].齐鲁学刊,2012,(2):102-105.

[5] 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J].经济研究,1993,(1):3-15.

[6] 刘伟.在总结探讨中国改革实践中推动政治经济学建设[J].经济研究,2015,50(12):6-8.

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知识权力和创新网络研究”(项目号:17YJC63002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商业孵化器服务支持、双向嵌入与孵化绩效研究”(项目号:2018M630042);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雄安新区人才集聚多主体系统模型构建及演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G2018209379)。

作者简介:杜宏巍(1981-),女,蒙古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业投资与孵化、技术创新等;许正中(1967-),男,汉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研究方向:国际战略、经济学与宏观经济政策、管理学与管理模式创新等。

收稿日期:2019-06-16。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
菜鸟网络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互联网+”视角下公众参与公益众筹项目的影响因素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阿里巴巴品牌构建研究
公众参与区域生态风险防范模式影响因素及政策干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