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一个个童年

2019-11-04 07:26
作文新天地 2019年30期
关键词:楝树晒场枣子

有 枝

秋天真是一个果实累累的好时节呀!近日在超市总能惊喜地看到各种新鲜瓜果陆续上市,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柿子、锃亮的焦糖板栗……当然,还有那圆鼓鼓堆成山的枣子。看到面前的这堆枣子,我第一时间想起草白的《枣树》。

如果你因为这低调的题目而忽视,那可能会与一个个有趣的童年擦肩而过。与其说题目显得低调,倒不如说是很朴实,就像一枚枣子。

开篇开门见山,“我家有两棵枣树,晒场上有一棵,隔河而望的是自留地上的另一棵。”这让我想起鲁迅的《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鲁迅极具标识性的一句话,就像绍兴总也绕不开茴香豆。接着简要地介绍了这两棵枣树的来源,也就是从这句开始就基本奠定了本文儿童的视角。“特地隔着河,让它们暗地里拼着劲,比赛长高。”也许是祖父因为晒场没有位置了,随手丢弃也怪可惜的,所以顺便种在河对岸,但在作者的视角却是有意为之的,是为了让它们较劲,比赛长高。

接下来的两段着重描写了晒场上的枣树。这里面并没有什么很高明的技法,就是最原始最经典的比喻、拟人等。寥寥数语就形象地描绘出枣树的形态。比如自作者懂事起枣树就脱离了少年期,比如站在晒场被晾衣绳绑缚着像任劳任怨的人,比如它像皮肤黝黑、身材敦实的乡村少年,累了靠在它身上不会恶作剧让你摔得人仰马翻。原来好作品不过是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最基础的修辞。

仔细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这篇文章有个很明显的表现手法——对比。我们至少可以找出三处,第一是晒场上的枣树与旁边楝树的对比,第二是声音的对比,第三是枣树被砍,晒谷场的前后对比。对比的效果往往就在反差之间瞬间被放大:通过与光长个子华而不实的楝树对比,写枣树敦实;通过枣子坠落声与暴雨的对比,体现雨势盛大;通过晒场前后的对比,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怀念和无比惋惜之情。

越年长的人越活得像小孩。文中祖母和祖父的表现就很像孩子,一个装模作样地拿刀砍枣树,一个又很配合地说枣树知道错了,搞笑中带着几分家庭的温馨。这样的举动大概只有老顽童或者正在带小孩的家长才会有。就像儿时你不小心摔了一跤,大人们非但没有怪你笨拙,而是扛出一把锄头要把无辜的地板锄上一锄。这样的场景经历过的人都懂,但是当时的我们并不懂背后的用意。所以小孩会为一棵枣树担忧,然后是既欢喜又纳闷。谁又能说小孩没有忧虑呢?他们会为一棵树、一棵草甚至一只找不到回家的路的蚂蚁而担忧。

多年以后枣树甚至是楝树都被砍倒了,做成了各种家具,变了模样。晒场空了,作者的心里也空了,或许只有写下这些文字才能捕捉儿时的片影。直到读罢全文才发现倒数第三段并不是随意地书写,其实是为下文埋下的一道伏笔。洪水卷席里暗含了千言万语。

一个作家很难有自己真正满意的作品,特别是早期写的。而对于在小说界已然有不错成绩的草白而言亦如此。她说,感谢我的约稿,感谢我帮她打捞了旧作。其实应该感谢的是读者,感谢作者为我们打捞了如枣模样的一个个童年。

猜你喜欢
楝树晒场枣子
楝树花开,蔷薇正艳
新疆安集海镇辣椒晒场
楝树种子
鸭蛋小厨神
鸭蛋小厨神
秋风起,枣子甜
楝树花开
父亲的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