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油画创作中的民族性探究

2019-11-04 12:00陈伊扬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印象派民族性艺术创作

陈伊扬

摘 要:文章旨在通过对周卫油画艺术创作历程的论述,将周卫被动地接受苏联教学体系影响的阶段,过渡到主动吸收印象派理论营养的自觉阶段,直至最终他形成独特、完善个人艺术体系的成熟阶段依次进行分析,并以周卫各阶段代表作品中所体现的创作形式的变化来彰显他艺术创作中思想的演变。通过在绘画内容、画面构图、色彩、造型特点等形式语言方面分析周卫艺术作品中的民族性,从而进一步探索周卫艺术创作背后所体现的深层精神文化内涵。周卫融合西方印象派艺术理论与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最终以东方面貌走出一条独具民族意蕴的本土油画创作之路。

关键词:油画;民族性;地域性;周卫

一、周卫艺术创作历程

(一)被动阶段

在周卫的著作《本土情怀》中,他将走在永无止息的艺术之路上的人们与希腊神话中遭到上帝惩罚的西西弗斯作比,他终身为苦役,将巨石推上山顶,巨石自动滚落,周而复始,永无止息。也许艺术家们的命运隐藏在这残酷与美丽的道路背后,只是他们选择继续顽强、坚韧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周卫自孩童时代便热爱绘画,大学时期学习文科,他在通读西方美术史时初次对印象派及其艺术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他便开始了绘画创作,彼时在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艺术领域深受苏联写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以及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的影响,这一时期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他在艺术创作中尚处于被动阶段。《寒江》《奔月》等都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晦涩的画面语言、孤独的意境,满含了创作者对精神苏醒的预兆。工作分配到了农村后,在那里他看到了郁郁葱葱的远山,自由舒卷的白云。大自然的天光水色無不令他动容,那些在记忆中涌动的印象派色彩、跳跃的笔触,被他第一次融入进了大自然的写生中。阳光照射下的物象中蕴藏着印象派画家们的全部情感体验,对于瞬间光色变化的捕捉,见证了在生活现实中重构起的艺术。这一时期他受到印象派的影响,开始与传统写实主义产生差别,他不再描摹物象真实,而是试图建立起画面的新秩序。

(二)自觉阶段

改革开放后的创作时期,周卫更为深入地对印象派的光色理论展开了研究,他吸收了印象派的空间混合原理(即色彩并不在调色盘上调制,而是呈现在观者眼睛的视网膜上),如印象主义代表画家修拉作品中对于绘画语言的表现,以及对于光学和色彩、冷暖对比、补色运用、描绘对象轮廓的消失、色彩分解的把握,并对印象派进行了重读。由现实主义代表画家库尔贝主张的“只画眼中所见”的视觉写实主义过渡到了着重色彩交映的科学写实主义,这也标志着周卫正式进入了他艺术创作中的自觉阶段。

在理念层面,周卫继续追随印象派的脚步,不断吸收西方艺术作品养分以丰富自身绘画认识。他对于后印象主义代表人物、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改变视觉常规,创造第二自然”的理念颇为认同,并把塞尚尊为他艺术创作道路上“一本看不完的书”。这一阶段他完成了很多大胆的具有实验性质的作品,例如他的作品《金秋》《双葵》《烛光里的妈妈》等,这些作品都彰显了他对印象派光色理论的真切认识。塞尚说:“我所画的每一笔触,就好像是从我的血液中流出的,和我的模特儿的血混合着,在太阳里、在光线里、在色彩里。我们在同一节拍里生活,我的模特儿,我的色彩和我。”在作品《烛光里的妈妈》中,朦胧摇曳的光线下,母亲面庞温暖,宛若圣母,缤纷的色彩交叠在她的脸上。画面用色果断、刀法娴熟,背景中莹莹的暖黄色烛光沉静而疏离,母亲怀抱着她的孩子,笼罩在各色饱含情感的笔触之中。这幅作品以饱含真诚与温暖的方式,给了母爱最生动的诠释。19世纪初,尼采等哲学家主张对于人的主观世界的建构,以及呼吁关注人的心灵,塞尚提出了“对艺术进行解体重构,建立起艺术家秩序”,这一理念促使周卫意识到要想突破画面,只有自觉加进主观认识,艺术创作应由“追求客观如实”转为“追求主观真实”。

(三)成熟阶段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与传统印象派画家们颇为不同的是,随着周卫艺术创作思考深度的持续加深,在技术层面,周卫提出了与吴冠中的“中国写意”、罗工柳的“油画民族化”异曲同工的理念,即“民族的东西必须站在世界的角度上”。艺术家的作品风貌必然与孕育了他的文化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而这一时期周卫的艺术创作在吸收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元素后,艺术创作中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引起了他的强烈关注。“民族性”成了这一阶段周卫艺术创作中的关键词,在之后的创作中他开始加入了丰富的中国元素,试图以一种独具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牵引观者踏入一片神秘而广袤的东北境地。他吸收了大量木版年画、泥塑玩具等民间美术的元素,而且在画面构图、题材内容、造型特点上也独具“地域性”特点,画面中的人物造型生动地表现出了当地人民自然与淳朴的精神面貌。他打破传统印象派色彩的点状色彩局限,使用大块纯色,继续坚持追求民间色彩的“生硬”与原始,注重笔触的力度与画面的整体性。

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欢乐吧·春风》(图1)、《辽西灯会》等,在题材上表现的是如正月十五闹龙灯、游春放风筝等传统的中国故事,色彩上运用的是充满观念性、民俗性、地域性、装饰性的民间色彩,形式上吸收的是独具魅力、小笔触交响的印象派风格。《欢乐吧·春风》即《欢腾吧·龙的传人》是周卫第一幅较为正式的试验性作品,以其超群的色彩表现力、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观者以强烈心灵震撼。画面采用了一反常规的满构图,高纯度红、绿对比色,印象派式色彩交相呼应,使得画面中的平面性与装饰性相得益彰,而其中对独具造型特点的人物面貌以及民间道具的塑造,将画面整体烘托出一种更宏大、热烈的民俗气氛。这幅作品的成功饱含着周卫对于民族文化的真挚情感,讴歌了一个古老民族在春风拂过之后复苏的伟大。满天的风筝下,一群满怀希望的人们,他们翘首祈望,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赋予了他们这一刻永恒的欢乐与凝聚。

周卫立足于本土、专注于民俗题材的创作激情促使他继续创作出了《辽西灯会》这一作品。正月十五,花灯之夜,流光溢彩的各式花灯在声声喧闹中摇曳摆动,节日中身披彩衣,手托花灯的欢闹人群,那具有原始民族图腾崇拜的脸谱舞者,生命的活力在周卫的画笔下漾动开来。创作者在形式与色彩上有意识的归纳与整理,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标志着周卫已然进入了成熟阶段。该作品参加了1987年上海首届全国油画展览,并在正厅展出。

自此,周卫的民族色彩虽与印象派色彩建立了某种联系,但较印象派色彩表现出了更为鲜明的个人风格。周卫在作品《京剧化妆室》中,对于京剧服装的个性表现,他大面积使用了原色、间色,不用复色。纯净、透明的民族色彩的獨特运用,伴随着形块的变化,给画面带来既对比又统一的感觉。民间色彩作为中国民间独有的特色,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艺术瑰宝,饱含古老人民的灵感与智慧。随着时代变迁发展,它以东方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焕发着新时代的民俗文化魅力。

二、周卫艺术创作对当代东北

油画创作的影响

周卫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浓厚的民族情感支撑起了周卫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强大精神内核,他主张“把生活品转化成艺术品”,这也使得他的艺术风格更具独特性,与传统印象派形式渐行渐远,并最终形成他较为完善的个人艺术体系。生命、民族、自然与爱是周卫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周卫的油画作品或是描绘母子之爱,或是表达乡土情感,抑或是歌颂民族精神,但他始终坚持围绕着对人性质朴情感的探讨,对中国民族故事的传述。

周卫主张建设本土油画体系,他的艺术思想延续并影响了他的学生们,如张澎、刘勐、陈晓辉等。他们始终坚持本土题材创作、吸收了周卫艺术创作语言独特性的理念引导,寓个人情感于艺术创作,坚持艺术创作中民族性精神内容的实践。周卫曾赴日本、俄罗斯等地进行艺术交流活动,他的作品《欢乐吧·春风》获评第6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参与到中国赴美国的首届油画展中。他的作品及艺术观点曾多次在《中国油画》《人民画报》《美苑》《美术大观》等刊物发表。周卫作品中强烈民族色彩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风格成为东北地区本土油画创作独具特色的一页,而在现当代的东北油画创作历史中,周卫也有其一席之地。

三、结语

通过对周卫艺术创作中民族性与地域性的探索,引发了笔者对于艺术创作中民族性形式内容的思考。研究周卫的艺术作品和创作经历,希望能找到艺术创作与民族性的一个平衡点,当代创作者是应较为广泛地借鉴国外艺术创作形式,坚持挖掘民族精神与本土文化的新时代内涵。周卫曾这样评价自己:“我未必是本土油画家中最具影响的一位,但我会是其中独具个人风格的代表。”周卫对于西方艺术理论的有意识的吸纳、对于强烈民族色彩的大胆运用、对于本土油画探索的不懈坚持,这将为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所有本土油画创作者提供新的启示。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

猜你喜欢
印象派民族性艺术创作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名家/[法国]毕沙罗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拍卖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
什么叫做“现代印象派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