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9-11-04 03:50简洁荆璐杨璐
工业设计 2019年9期
关键词:建筑构造建筑设计课程体系

简洁 荆璐 杨璐

关键词:建筑构造;建筑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构造组成及组合原理与构造方法的学科。它具有很強的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涉及众多设计规范、技术规范、标准图集,因此,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建筑设计课程一直以来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配套主干课程有建筑构造、建筑史、城市设计等,完善建筑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本文针对建筑设计课程体系下的建筑构造课程现有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总结以及教学研究,提出符合评估标准的创新性改革研究。

1国内建筑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

国内大多数高校构造教学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教学方法都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相对薄弱,课程设计时学生仍不会做构造设计。教师过多注重讲授教材内容,而忽视对新知识的传授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1.2教材内容滞后

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虽然教材不断新编、补充,但由于编著、出版教材需要时间,加上使用的教材多年后,有些内容早已过时,而新内容又难以有效、及时的补充,往往造成理论知识与现实建筑中的构造知识对不上,影响学生构造知识与方案设计的结合。

1.3理论未联系实际

首先,传统的教学计划为理论课后进行构造课程设计,往往出现学生学完理论知识后不会实际应用,理论教学与构造设计的应用脱节。建筑构造知识因缺乏实践经验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建筑设计因缺乏构造知识、缺乏建造性只能停留在方案阶段,较难实现。

其次,建筑构造课程作为建筑设计课程的辅助课程,可许多高校并没有把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有效结合起来。

最后,建筑构造课程较为抽象、不易入门,加之学生易注重建筑设计,往往忽略建筑的建造及构造方式等,学习建筑构造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2建筑学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基于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体系下,如何将构造知识与课程设计融为一体、彼此渗透、相互联系是建筑构造课程改革的重点及最终教学目标。针对这一总体教学目标,将细化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职业素养目标。

2.1知识目标

掌握构造原理、方法及组合形式,熟练应用其构造层次连接与正确选用材料属性是我们课堂学习中最基本的知识目标。

以屋顶的保温隔热构造为例,学生首先要根据气候特征选择屋顶形式;其次根据平屋面或坡屋面判断结构找坡或材料找坡、正置式屋面或倒置式屋面、分别设置什么材料的保温层、保温层和防水层的顺序等;最后根据室内外水蒸气含量判断是否设置隔汽层以及设置在哪一侧(高温一侧)。

在对应阶段的课程设计中,熟练应用构造原理及方法,判断出最适宜的屋面形式、对应的材料及构造层次,了解优缺点等。

2.2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顾名思义,将知识目标全面应用于课程设计中,解决方案设计与构造之间的矛盾,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在设计初步阶段,同时构建结构框架,选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并和课程设计有效结合,在方案创作的过程中,根据环境及其他因素,选用合适的建筑材料、构造层次与设计方案的立面效果、防潮防水、保温隔热等息息相关。

实际生活中,思考所处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梁柱关系、幕墙与主体建筑的连接方式,水平层的封堵方式、墙体楼板屋顶的构造形式等并观察研究。

以高层建筑构造和幕墙构造为例,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框支结构、框一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束筒结构等,适用于不同高度和长宽比的建筑。设计阶段应首要思考采用何种结构形式。幕墙构造主要包括框架式玻璃幕墙、点支承式玻璃幕墙和全玻璃幕墙的分类、组成材料和构造方式等,不同类型的幕墙对应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建筑高度和高宽比,其立面效果大相径庭。学生只有在方案创作阶段熟悉材料及构造方式,才能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

2.3职业素养目标

该课程教学的职业素养目标,旨在通过讲述建筑细部构造与施工做法,训练在设计思维过程中综合解决构造设计问题的能力,即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

在课程设计期间,部分学生会接触老师的实际项目,可以将所学的构造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

3建筑学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建筑构造》课程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主要讲述建筑材料。材料是建筑和建筑构造中最直观的构成要素,对建筑构造的学习无法脱离对材料属性的客观认识,因此《建筑材料》课被设置在一年级阶段。该课程包括原理讲述和实践环节两部分:(1)学生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思考平面构成、空间构成的同时,认识材料属性、实际应用、体验材料与建造的关系;(2)大一阶段的“模型制作”属于必修实践类课程,在此基础上,增加《材料认知与应用》课程,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体会建筑材料的实际操作,思考材料及建造手法带来的空间变化,完善学生在起步阶段建筑设计与建筑材料、建造知识的框架体系。

2)第二阶段讲述建筑构造(一)。属于基础知识,设置在二年级阶段。主要阐述构造设计的基本原理、构造组成和使用材料,包括地基与基础、墙体、楼地面、楼梯、门窗、屋面构造等内容;

3)第三部分讲述建筑构造(二)。属于深化和知识点巩固,设置在三年级阶段。以专题形式讲述防潮防水、声学构造、保温隔热构造、幕墙构造、装修构造及高层建筑构造等六个专题内容,三年级阶段增设工地认识实习,接触实际工程的结构形式与基础的关系、楼梯构造、防潮防水的处理、门窗的砌筑等,加强学生的构造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能力。第二、三阶段为加强构造课程与设计课程的紧密联系,与设计课程同步讲授;学生按总人数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或章节,研究当下建筑设计方案对应的构造形式,包括结构形式、楼梯大样、保温隔热墙体的构造层次、防潮防水做法等。每节课尾预留十分钟,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及讨论自己的设计方案与之对应的构造知识点,加强知识点的印象。最后两次课程留给学生汇报,综合自己的设计方案及对应的构造专题,做出相应的构造节点大样及材料分析图等。

4)第四阶段设置《综合构造设计》课程作业,设置在四年级。作为设计课的辅助作业,对应当下的高层建筑设计,选择对应的新型结构形式。绘制内容包括两层平面图、建筑剖面图和不少于三个节点的大样详图。理论部分讲解民用建筑的基本构造知识、图纸绘制规则及表达技法等。增设构造认识实习,带领学生认识新型建筑的构造形式、幕墙构造、吸声构造、保温隔热构造、装修、大跨度结构形式、节能建筑、低能耗建筑等。

综上所述,以往课程的教学模式为理论与设计课程分开讲授、缺乏紧密联系、学生在设计过程极易脱离构造设计,结合各年级实际情况增设相应理论知识及实践课程并与设计课程紧密结合,学生能够做到设计与建造相互融合,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4建筑学专业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1)理论课教学必须与现场教学紧密联系,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结合建筑设计课程,在教学基地或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实现“做中学、看中学”。通过现场教学,学生就能详细地看到建筑物各个构配件的形状做法、构造特点及节点细部构造,使教材上理性的、抽象的、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感性、具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课程设计分解细化,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先理论后设计的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具体操作方式为:每讲完一至二章理论课,就做一个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作业,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训练,使学生及时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既可以使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3)加强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在建筑构造课程学习中,加强与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设备等课程的横向沟通,特别是要与建筑设计联系整合,从而促进各种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改革的整体效果。

5结语

在建筑学新的发展形势下,建筑构造课程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需通过加强与工程实践内容的整合,积极和其他学校加强交流和学习,开展教学研讨,培养出全能型专业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建筑构造建筑设计课程体系
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构造与抗震设计方法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路径探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