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019-11-05 07:03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亲子量表问卷

张 连 云

(商丘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一、问题提出

近几年来,网络上关于校园欺凌的社会热点新闻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在各种校园欺凌事件广泛流传的背后,人们对于90后、00后的校园暴力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例如,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刚对一起职业中学的校园欺凌案件进行宣判,就引发了网民的热议;没过多久,类似的校园暴力视频又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被广泛点击和转发。甚至有言论指出,初中生和中专学生就是校园欺凌的主流群体。然而,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范围、频率以及危害程度等,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校园欺凌已经从轻微的言语侮辱、威胁上升至打人、扯头发甚至毫无人性的羞辱行为。

校园欺凌现象造成的危害不是简单的肌肤伤害,更不是单纯的指向受害者这一方。已有的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有过欺凌行为的,犯罪率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显著提高,而那些有过被欺凌经历的小学儿童则更多地会出现学业上的问题和心理上的问题,如低自尊、焦虑、抑郁、回避、孤独等[1][2]。一方面,被同伴欺凌的消极经历和体验,会对受害儿童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欺凌者一方而言,校园欺凌行为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同样不能被忽视,如果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不到制止,这些儿童可能会把这些欺凌行为作为一种达到自己利益和目的的手段而长期频繁使用。久而久之,这些欺凌者成年后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研究表明,对于处在情绪发展关键期的小学儿童,孤独感会让他们很少体验到归属感,导致一些不良情绪的产生,最终影响心理健康发展[3]。而在儿童孤独感的基础上延伸,又产生儿童对父母的亲子依恋这个话题。从定义而言,依恋本就指当个体遇到威胁,感到恐惧或需要安慰时,个体想要趋近的人[4]287。小学阶段是儿童各种感情充分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校园欺凌这类恶性事件伤害到儿童幼小的心灵,他们就会产生孤独感、低水平的亲子依恋等不利于身心发展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受害者身心的正常发展。

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关于校园欺凌行为与孤独感、亲子依恋的研究较少,因此,对于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孤独感、亲子依恋的相关研究就很有价值。鉴于此,本研究通过使用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对河南省商丘市小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进行调查,并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具体分析,进而探讨小学生的校园欺凌现状、所存在的人口统计学差异以及小学生校园欺凌与孤独感、亲子依恋的相关性,使学校在制定相关教育制度上有的放矢,提高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视和关注,为小学管理人员提供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工具、程序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本研究随机整群抽取河南省商丘市某农村一所小学和城市一所小学的三到六年级学生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资料的搜集。共发放调查问卷502份,获得了本次研究的数据资料。经过检查分析,剔除无效问卷,学生有效答卷人数有492人,有效率为98%。学生被试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基本情况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问卷、儿童孤独量表、亲子依恋量表共同编制而成,针对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工具的具体情况如下:

1.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问卷

采用陈世平翻译并修订的Smith (2000小学版)欺凌行为问卷,选取了其中18个项目,编制成《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问卷》[5]。参照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划分标准,以“本学期你在学校里被别的小朋友欺负过吗 ”“这个学期以来你是否欺负过或参与欺负过别的小朋友”作为本研究测查的核心题目。被试在该问卷的第1题与第12题答案代表了被试在欺凌行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具体如下:

第1题.这个学期你在学校里被别的小朋友欺负过吗?①没有;②有一两次;③有几次;④每周一次;⑤每周数次。

第12题.这个学期以来你是否欺负过或参与欺负过别的小朋友?①我没有欺负过别的小朋友;②仅一两次;③有过几次;④每周一次;⑤每周数次。

假如被试第1题答案为①则将被试判定为未卷入组,如果被试选择③/④/⑤则归为“被欺凌者”。

假如被试第12题答案为①则将被试判定为未卷入组,如果被试选择③/④/⑤则归为“欺凌者”。

此问卷已经被国内很多学者使用,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此问卷在本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

2.儿童孤独量表

该量表是由Asher等人于1984年编制的,主要适用于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学生[3]。本研究具体采用的是刘平等翻译的中文版本。儿童孤独量表共有24个题目,其中有效计分条目有16个,包括正向题目10个,反向题目6个。无效的插入条目有8个,与所测量的孤独感无关,不计入总分。该量表每个题目有五个答案选项:“一直这样”“经常这样”“有时这样”“偶尔这样”“从不”。采用五级计分的方式:1、2、3、4、5分。此量表总分在16~80分之间,当量表总分≥46为存在孤独,得分越高,孤独感越强。此问卷已经被国内外学者多次使用,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7。

3.亲子依恋量表

采用的是于海琴修订的Attachrment Security Secale (Kerns.1996),属于儿童自评量表,共有15个项目。该量表每个题目有四个答案选项,采用四级计分的方式:1、2、3、4分。此量表总分在15~60分之间。分数越高,说明亲子依恋安全水平越高。本量表被国内学者多次使用,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6]。

(三)研究程序

本研究把问卷装订成册,问卷发放以班级为单位,笔者与心理学专业大三的四名学生充当主试,在被试正常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下(教室)进行团体施测,每个班级分配一名主试。施测时统一指导语,向被试小学生说明答题要求,并指导学生填写问卷,调查结束后当场收回问卷。调查结果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四)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设计了儿童孤独感量表、亲子依恋量表、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问卷,以了解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团体测量的形式,快速高效地收集所需要的资料,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信息。

三、研究结果

(一)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1.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

为了了解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本文采用描述统计中的频数分析方法,得到小学生校园欺凌的基本情况,见表2。

表2 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基本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被欺凌者有156(119+13+24)人,占测试总人数的31.7%。而在欺凌者中,欺凌者有45(35+7+3)人,占测试总人数的9.1%。这些数据表明,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2.年级对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

为考察不同年级小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是否存在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分析结果表明:被欺凌行为不存在显著年级差异;欺凌行为存在显著年级差异(F=4.572,p=0.004<0.05)。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年级之间的具体差异,进行年级间比较后结果显示,在欺凌他人行为方面,五年级学生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I-J=0.189,p=0.034<0.05)、四年级学生(I-J=0.313,p=0.001<0.05),六年级学生高于四年级学生(I-J=0.284,p=0.005<0.05)。在欺凌他人行为方面,五年级学生与六年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I-J=0.029,P=0.734>0.05)。

表3 不同年级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差异分析

3.性别对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

为考察性别对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对被试的性别与被欺凌行为、欺凌行为分别进行数据统计,为了进一步验证差异的显著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具体研究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性别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差异分析

表4显示,男生与女生在被欺凌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被欺凌行为显著多于女生;男生与女生在欺凌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欺凌行为多于女生。

4.生源地对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

为考察生源地对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对被试的生源地与被欺凌行为、欺凌行为分别进行数据统计,为了进一步验证差异的显著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具体研究结果如表5所示。

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与城镇小学生在校园被欺凌行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校园欺凌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小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多于城市小学生。

表5 不同生源地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差异分析

(二)孤独感、亲子依恋与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

1.孤独感、亲子依恋与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相关性

本研究通过Person相关分析对小学生校园欺凌与亲子依恋、孤独感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见表6。

表6 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与孤独感、亲子依恋相关性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结果显示,孤独感与校园欺凌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亲子依恋与欺凌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即表明孤独感、亲子依恋分别与小学儿童校园欺凌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孤独感越高的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越严重;亲子依恋安全水平越低的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越严重。有校园欺凌经历的小学生,在孤独感和亲子依恋水平方面,会异于未卷入者。

2.孤独感、亲子依恋对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回归分析

表7 小学生孤独感、亲子依恋对校园欺凌行为回归分析

上述分析仅仅是考察了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与孤独感、亲子依恋的相关性。那么,校园欺凌行为、孤独感、亲子依恋三者又有怎样的预测作用?分别以孤独感、亲子依恋作为自变量,以被欺凌行为、欺凌行为作为因变量,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以下数据,具体结果见表7。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孤独感、亲子依恋分别与被欺凌行为、欺凌行为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自变量孤独感可以解释被欺凌行为8.3%的变异性、欺凌行为4.3%的变异性;自变量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分别可以解释被欺凌行为2.0%、2.0%的变异性,欺凌行为3.1%、1.4%的变异性。

四、讨论与分析

(一)年级对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欺凌他人行为存在年级差异,五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四年级,六年级高于四年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小学生的校园欺凌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7],小学高年级学生比小学中年级学生有更多的欺凌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更频繁,更严重。有研究表明,儿童从11到13岁,即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期中欺凌行为发生频率达到高峰[4]251。此研究结果提示,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防治的重点应放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身上。

(二)性别对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的被欺凌行为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被欺凌行为显著多于女生;男生与女生的欺凌行为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欺凌行为多于女生。这个数据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卷入欺凌事件,且欺凌事件中男生更多地充当欺凌者的角色。这个研究结果与国内外以往研究是一致的。笔者认为,这种差异性与文化有关,与传统文化教育中男生活泼顽皮、女生乖巧文静的观念有关。在崇尚“男子汉气概”的社会里,很容易把攻击行为传递给男孩子。成人往往对于不同性别的儿童期望是不同的,这些从不同性别儿童小时候的玩具就可以看出来,男孩子的玩具通常是刀枪、汽车等,都与攻击性有关,而女孩子的玩具常常是布娃娃之类的。在文学作品、影视传媒中,男性通常是勇猛的、有攻击性的,而女性常常是温柔顺从的。这些对于男孩形成欺凌行为都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导致校园欺凌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另外,也可能与生理因素有关,男性比女性更强壮,比女性具有更多的雄性激素,因而具有更高的攻击性。这两种因素导致了小学男生比女生具有更多的欺凌行为。

(三)生源地对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与城镇小学生在欺凌他人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小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多于城市小学生。在调研过程中,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农村小学生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忙于在外地打工挣钱,对他们疏于管教,而奶奶爷爷往往过于溺爱孩子,对于孩子的欺凌行为一般会采取忽视或者放纵的态度。另外,农村的父母比城市的父母更多地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他们有时候会对儿童进行身体攻击和情绪攻击,他们的暴力行为可能会被儿童模仿。同时,在家庭中遭受的这些挫折会导致儿童的无助感,他们可能会在学校通过欺凌同学达到对环境的掌控,从而成为校园欺凌者。因此,家庭会影响到小学校园欺凌。

(四)孤独感对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孤独感可以预测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其中,孤独感与被欺凌行为的相关性更强。为什么孤独感强的小学儿童被欺凌行为和欺凌行为更多呢?原因可能是孤独感强的小学儿童,更加表现为焦虑、抑郁、行为退缩、缺乏社会交往技能,不知道如何与同伴合作、互助,所以更容易被同伴拒绝和欺负。另外,孤独感强的儿童因为经常被同伴拒绝,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者是出于报复心理,他们可能会做出更令人反感的欺凌同伴的行为。因为自己的欺凌行为,同伴更加排斥、拒绝这些儿童,使他们更加孤独。

(五)亲子依恋对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依恋可以显著预测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这个调查结果也验证了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儿童与母亲建立的依恋关系将会成为儿童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内部模式,并决定儿童与其他人之间关系的特质”[4]301。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亲子依恋关系的安全性和儿童所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可以预测儿童的同伴关系,儿童可以把这种“内部工作模式”运用到与同伴的交往中[4]302。所以亲子依恋安全性高的儿童,也会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相反,与父母依恋安全性低的儿童,被他们的同伴接纳率更低,更容易成为被欺凌者或欺凌者。因此作为人类最早、对小学儿童来讲最重要的社会情感——亲子依恋,对小学生今后成长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那些缺乏家庭呵护关爱的儿童,将更可能卷入校园欺凌案件当中。

研究结果警示父母以及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培养孩子健康自信的性格,减少他们的孤独感,提升亲子依恋,避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逐渐拉开的代沟。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是普遍存在的。

2.小学生校园被欺凌行为不存在显著年级差异,欺凌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学生的被欺凌行为显著高于四年级学生;在欺凌他人行为方面,五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和四年级,六年级高于四年级。

3.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明显多于女生。

4.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在校园被欺凌行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校园欺凌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小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多于城市小学生。

5.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孤独感可以预测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

6.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与亲子依恋存在显著负相关,亲子依恋可以预测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

(二)启示

1.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减少校园欺凌行为。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是环境影响的结果。一个充满暴力攻击性的家庭会为儿童呈现不良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观察和耳濡目染,儿童也学会用欺凌行为来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家庭是一个人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消极冷漠的家庭环境或者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校的“自毁行为”。如果父母在家庭中给予孩子的温暖较少、对孩子有负面情绪、纵容孩子的攻击性与敌对行为,或者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孩子进行虐待、忽视、体罚等,孩子也会更多地参与校园欺凌行为。因此,父母要努力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依恋关系,外出打工的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电话联系,关心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2.孤独感越强的小学生参与校园欺凌行为的概率越高,因此教师要注重通过游戏、班会、少先队活动等形式加强团结互助、和谐美好的班级环境建设,帮助小学生建立广泛的友谊,使小学生走出孤独。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减少小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小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小学生的欺凌行为。

同时,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及时了解小学欺凌者的心理动态和行为动机,通过适当的惩罚、合理宣泄、认知干预、角色扮演与移情体验等方式,引发小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反省,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且专门对他们进行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地与同学交往。对受欺凌学生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3.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需要政府和全社会来关注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工作,为减少儿童欺凌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猜你喜欢
亲子量表问卷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问卷网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