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双创”型课程体系构建

2019-11-05 05:00梅钰
祖国 2019年18期
关键词:双创教育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摘要:重拾“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现实需要。在工匠精神引领下进行“双创”教育改革,高职院校需更新教育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双创”实践平台,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双创教育   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的主要教育载体,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把工匠精神和“双创”教育融入高职教育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在整个人才培养阶段,工匠精神的培养应该是常抓不懈的主线,只有这样,才能紧贴学生实际情况,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一、高职“双创”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双创”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双创”教育理念滞后和教育模式匮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学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理念片面化和流于形式等特点。导致只有极少部分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双创”教育当中,比如参加创业大赛等,大多数学生仍然不了解“双创”是什么;第二,“双创”教育没有融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集中在传统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面,缺乏实施创新和改革,“双创”课程设置主要以举办讲座和开设选修课等形式开展,未将创新创业课程系统化的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三,学校在实施“双创”教育的过程中重视硬件建设,对软件建设力度不够,达不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双创”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首先,经过之前的课程改革,各大高职院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方面的培养仍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并未被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或者即使纳入也无法做到落地实施。

比如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内容与学生在实际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很大的差距,即使开设了“双创”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双创”教育中没有融入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不断持续和不断内化的过程。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软实力,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行为规范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实现工匠精神和“双创”教育的融合,能把工匠精神转化为开展双创实践的人力资本、职业素养和价值追求,就必须营造出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高校双创文化氛围。但是,在当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普遍存在粗放型管理的特点。学校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过于表面化,不够深入,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培养没有形成全盘的规划,想到什么就宣传什么,没有真正把匠心文化的培育当做重点工作来抓。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没有认同感,更谈不上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双创”教育中去。

二、“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双创”型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优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在2017年开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聘请其它高校和企业高级别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调研专业所需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然后围绕胶东半岛产业发展需求,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第一阶段,在公共课程中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课程,课程的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阶段,开展专创融合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植入创新思维;第三阶段,安排第二课堂,结合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和大赛,进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二)优化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双创元素

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因此通过全面优化課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双创”教育元素,持续优化双创教育的载体和内容,使“双创”教育真正落地。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应当以“双创”教育为出发点,系统优化“双创”与专业教育课程。在课程设计中不仅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类双创课程,也要有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具有特色的双创课程,比如对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为其服务。要将“双创”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在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双创元素,为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打下基础。同时重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加入创新创业的元素和内容,明确每门课程的“双创”目标和具体内容,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让每一门课都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土壤,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地。

(三)建设校园文化体系,营建“凝匠心育匠人”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代表着高职院校的软实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感,通过多种方式在校园内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可结合“双创”教育需要,将工匠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贯穿高职“双创”人才素质教育全过程。第一,要系统设计以工匠文化和企业文化为核心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第二,用心开展能体现工匠精神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展“能工巧匠进校园”主题活动和“校友成功创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工匠精神、企业文化融入到各类校园活动和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第三,营造崇尚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在校园中大力宣传各领域技能大师和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切实让学生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可贵和创新创业的光明前景。

三、“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能工巧匠”教育教学团队

教师素质是保证“双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高职院校中,更需要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既是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又能起到产教融合的纽带作用。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双创”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创新创业型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要有深刻的理解,能利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方法,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因材施教。虽然,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非常重视,“双师”的比例也在逐渐提高。但是,真正达到上述“双师”素质要求的老师却不多,特别是“工匠”型教师更是凤毛麟角。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应该对学校教育和行业技术都有深度理解,能够被企业和学校共同认同。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完善人才聘用机制,采用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聘请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人员及业内专家等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到学校讲学、开展业务培训等。通过这些方式带动专业教师提升业务素质。

(二)建立创业实践平台,搭建“多元主体”人才培养运营载体;

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双创”人才时重理论轻实践,而要真正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加入实践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出学生是否真的具有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能真正的进行创业,在该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开展自主创业,把自己的创业理念进行实践。使得创新创业不在是一句口号,而是从开展研究到实践经营,最终完成项目成果转化,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当然,实践平台的建设也离不开与政府及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所以学校要尽最大努力整合各方资源,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注入新的力量。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参与地方产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关键技术的优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构建保障机制,建立“多方联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第一加强组织保障,为了“双创”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组织保障,由校领导牵头,教务处、学生处、就业处、二级学院各部门参与,设立专门机构主抓“双创”教育。第二是建立制度保障,建设学校与各方协同的机制,比如和兄弟院校、行业企业等。加强学校与各方融合互动和合作协同,能更加高效的整合资源,同时使创新创业思路更加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并进行转化,最终取得实际效益。第三确保资金保障,高职院校每年应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双创”教育平台的建设,设立企业创新创业基金,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活动。第四完善文化保障,营造良好的“双创”文化氛围,比如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及成功创业人士走进校园开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总之,在新形势下,“双创”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多方联动,形成合力,結合“工匠精神”,从理念、体制、环境、实施等方面落实,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课题项目:山东省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一般课题《“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双创”型课程体系的构建》,课题编号:19SDJ142,主持人:孙丽。作者简介:梅钰,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营销与服务教研室教师。)

猜你喜欢
双创教育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双化”视角下培养高职双创型护理人才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