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习不应成为孩子们的“标配”

2019-11-05 09:31钱威
上海人大月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标配教育部门剧场

钱威

在笔者的印象里,补习似乎是专门为学习有所不足的学生准备的。在我迄今有限的人生经验里,没有课外补习这一项。暑假于我的印象是:像飞出笼子的小鸟,在广阔天地翱翔,非常好玩。记得有老师曾说,学的时候好好学,玩的时候好好玩。我深以为然。而且,没有课外补习,并不妨碍我成为别人眼里的“好学生”。

然而,时代列车轰隆隆向前,现实彻底颠覆了我对补习的认知。身边的孩子不论成绩好坏,都或多或少参与到课外补习中去了,補习俨然成为“标配”。有孩子笑谈,一到假期只有两件事能做:一是在补习,二是在去补习的路上。

教育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没有比这个话题更能激发年轻爸妈的激情了。即便是素不相识,一聊到孩子教育,大家就像火星溅入油锅,热烈地参与讨论,并且很容易达成共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孩子学习压力太大了,他们比我们小时候辛苦多了。

这结论听起来有些无厘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一日千里,高校招生率芝麻开花节节高,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教育”行列,为何学生学习负担非但没顺坡下驴,反而水涨船高了呢?君不见,街边雨后春笋般冒出的补习班里熙熙攘攘,挤占了孩子宝贵的课余时间,而昂贵乃至“天价”的补习学费也让家长的荷包“压力山大”。

学生很疲惫,家长也迷惘和无奈。大家都愿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都明白让孩子成天死记硬背知识点、反复操练解题技巧,除了应付考试外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毕竟成年后,很少用到三角函数、化学方程式等知识。更何况,善于灵活应用并探索知识远比单纯记忆重要得多。“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或许答案很多,但是课堂内外长时间满堂灌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是原因之一。

道理大家都懂,但家长们还是争先恐后地送孩子去补习,如同“剧场效应”,某个人为了看清舞台,自己站起来看,后面的人为了保证自己能看到,不得不也站起来,连锁反应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不光成绩差的孩子要补习,学习好的孩子也要补习以保持优势,家长们都不敢“坐下”,哪怕孩子已疲惫不堪。

这显然不是教育部门愿意看到的。近年来,教育部门着力为学生“减负”,采取了不少举措,包括规范整治校外培训,叫停如火如荼的奥数学科竞赛,今年国务院还专门颁发了号称史上最严“减负”令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剧场管理员”出面整顿,显然是改变“剧场效应”的有力保证。

在笔者看来,解决好校内“减负”、校外“增负”问题,推行素质教育,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路尚长,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比如教育、工商等部门要加强联合监管,形成合力,严厉打击扰乱教育环境的行为,切实把纸面上的好规定落实到位;要健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破除“唯分数论”,按照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标准作为选拔学生的标准。学校层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杜绝“课内不教课外教”的现象,严格执行教育部门规定,开齐开足所有课程,让孩子在学校就能接受充分的教育。同时,教育孩子是系统工程,还需要家长的协同配合。家长要树立科学的育人观,着眼于长远发展,理性帮助孩子确立成长目标,不过度焦虑,不急功近利,要认识到“万紫千红总是春”,而非“千军万马必挤高考独木桥”。

社会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更多出路和发展的可能,除了上大学,掌握一门实用技能也能拥有很好的生活。同时,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将有利于破除“一考定终身”的陈旧观念,人们可以通过多种继续教育途径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充实提升自己。这样的话,未来孩子们将拥有更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按照自身天赋、特长、爱好自主选择道路,真正实现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使社会人尽所能、各展其才、各得其所,而这将是消减“剧场效应”的终极力量。 (作者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处)

猜你喜欢
标配教育部门剧场
便携式电风扇
浅谈内部控制在教育部门财物管理中的重要性
人生没有“标配” 努力才是顶配
调查称56.7%的受访者追求“标配人生”
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创新策略分析
开心剧场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