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规划”如何凸显治理优势?

2019-11-06 03:41鄢一龙
廉政瞭望 2019年10期
关键词:规划目标指标

鄢一龙

评估中国国家目标实现情况,五年规划是很好的对象,它体现了国家量化目标,同时又具有延续性,近乎涵盖了整个新中国的历史。

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现在是第13个五年规划。我们对历次五年计划(规划)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发现两个突出特点:第一,中国具有很强的国家目标实现能力,虽然其中有好有差,但总体实现了目标。第二,改革开放后总体上比改革开放前完成情况要好,且完成率趋于上升。

那么,五年规划如何集中凸显中国独特的治理优势?本文从目标治理的角度切入分析。

         目标匹配:                                   

“集思广益”,广泛动员形成共识

目标治理最重要的机制是目标匹配机制,目标匹配主要通过信息交流,影响参与者认知来实现。

首先,中国已形成了五年规划编制“集思广益”型决策,在长达近两年的规划编制过程中,不同系统、层面的工作人员都参与其中,通过共同思考未来五年发展路径,相互交流信息,相互协商,达成未来发展方向的共识。

其次是政治引导。中央通过政治引导,将地方的积极性有效引导到中央的政策目标上来。同时,五年规划制定后会在全社会广泛宣讲、动员组织学习,这本身就是信息传递机制。

再次是规划衔接机制。地方五年规划需要和国家五年规划相衔接。例如,“十二五”期间中国推动快速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型,中央主动降低了经济增长目标,但不少地方政府仍追求高增长。2011年1月,国家发改委特别要求地方降低GDP指标。最后,大部分提出过高GDP增长指标的省份调低了指标。

         目标实施:                                         

责任与激励,对机关和企业都奏效

目标实施主要依靠调整利益来推动目标实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目标责任制。五年规划实施是目标责任制运作的典型。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引入了约束性指标与预期性指标。即五年规划制定后再制定工作分工,条条块块上按照部门、层级进行分解,时间上逐年分解。分解后进行跟踪与督促,建立约束性指标考核制度,将其纳入各地区、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将若干重点指标纳入各地区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十三五”规划专门出台文件,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将《纲要》章节指标纳入工作分工、监测评估、督查考核范围”。

目标责任制还能影响到企业。如“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目标,后来开展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入选的千家企业占全国能源消费总数的33%。仅这项行动,预计就能实现节能1亿吨左右标准煤。此外,地方政府也都向本区域重点耗能企业下达了节能考核指标。

综合激励机制。规划实施激励机制,是政治、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对企业主要是经济激励。从投入要素来看,不符合国家的目标导向,就无法获得国家的土地审批,同时也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或其他方式的融资。同时,是否符合国家目标还会影响企业的收支平衡表,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价格政策等。

项目制。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体现,就是人财物等资源集中向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和工程配置。每年有大量中央专项资金以“项目制”分配给地方,除了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外,还有通过中央部委向地方转移的资金,而地方政府也逐级采取项目制方式分配资金。此外,土地等要素也和项目挂钩,项目也是整合社会资源的平台。

例如,“十三五”规划确定了165项重大工程项目,既包括工程建设类的硬工程,也包括环境类的软工程项目,这些项目确定后,除确定责任分工、建立任务清单、建立实施台账、进行在线监测外,还成为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多元资源的平台。政府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与社会力量参与。

         目标调适:                                        

国家层面上的“干中学”

目标治理为自发适应性保留了充分空間。五年规划不介入微观经济活动,不干预市场主体自由选择,规划与市场主体的关系类似于物理学上的顺磁性概念:规划如同外部的磁场,而市场中的企业就如同磁铁中的无数小磁针;这些小磁针会指向四面八方,只不过在统计概率上更多地指向外部磁场的方向,外部磁场越强,概率就越高。

强大的实施能力本身构成了体制适应性关键的一环。如果缺乏执行力,再多的意见表达也只会沦于空谈。例如,美国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校园等公共场所枪击案,都引起全社会广泛讨论,但是热点一过,又一切如旧,什么改变也没发生。

目标调适更深层次的逻辑在于,只有尝试去改变世界,才能更好地认知世界。在国家层面也存在“干中学”,通过实践来学习是理解中国模式的关键。而规划,就是一种宏观层面的通过实践进行学习的机制。

因而,以规划的制定、落实等为代表的中国目标治理,是一种双向调适机制,通过规划实施实现认知对现实的调适,同时根据实施结果的反馈,修正认知与目标,实现现实对于认知的调适。基于“目标—实施—新目标—再实施”持续的政策循环,方能缩小认知与现实的差距。

以五年为周期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循环,也是政策学习的循环。制定五年计划(规划)时都会回顾前一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实现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并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重新思考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与思路,进行战略设计。我国于“十五”计划首次引入中期评估,一方面调整目标实施的偏差;另一方面如果出现了重大的偏离,可以根据评估情况调整规划。“十三五”规划则引入年度监测,动态掌握规划实施情况。

五年规划的调适性也表现在目标的延续性与创新性结合上。从“六五”以来的五年规划指标演变情况可以看出,五年规划发展目标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平均有43%的指标来源于上一个五年计划(规划)。同时,五年规划的指标平均有62%的指标为更新指标,其中52%为新增指标,这表现出创新性。

当然,目标治理并非所有领域都适用,且需与其他治理方式配合。其之所以能有效运行,首先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与实事求是的传统,使得我们能规划长远目标,并根据实施情况对目标进行自觉调适,避免了竞争性选举体制的“短期行为的专制”问题。(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规划目标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