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天游
——延安写生随笔

2019-11-07 09:51□康
老年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宝塔山信天游窑洞

□康 庄

东方既白,扶摇西行。从万米高空俯瞰三秦大地,山脉苍黄,丘壑凸起,犹如地球裸露的肌肉,勃发着雄性的粗犷和剽悍。一条东方大河似血脉延伸游走于天地之间,为苍穹下这片丰沃浑厚的黄土地注入千古英气,悠悠古韵。一幅幅华夏民族苦难和抗争的壮烈画卷,在我神驰萦思间展开……

每次去延安,都有一种朝圣的情怀和庄重的仪式感。在绵绵秦川深处、陕北高原之巅,有一座渴饮日焰、辉煌如炬的宝塔。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血性之火穿越暗夜、照亮东方的地方。诗人贺敬之写道:“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央红军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苦卓绝到达延安。八角帽上的红五星照亮了吴起胜利山,他们是一群天兵天将神话般降临。小镇逢春,喜降甘霖。紧接着,一场直罗镇大战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为革命大本营扎根陕北举行了一场凤凰涅、浴火重生的奠基大典。乡亲们捧出热腾腾的油糕,扭起秧歌,唱起信天游:“连年遭霜打的荞麦呦,那年熟的啊……可沟儿洼里红呦……”

红色延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在暗夜里闪烁着夺目的光芒。全中国千千万万热血男儿心系延安,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把民族的希望系于延安。一群群优秀的华夏儿女从五湖四海汇聚宝塔山下,信念如磐石,意志如钢铁,飞念如悬旗,壮怀写长歌。毛主席在这幽幽窑洞的煤油灯下,洞察天下大势,纵观世界风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以无与伦比的睿智和气吞八荒的胆略改写着中国历史。辣手著雄文,论持久战,妙语书鸿篇,星星之火终成燎原烈焰。救民族存亡,拯万民水火,指点江山,圈点五岳,谈笑间,蒋家王朝灰飞烟灭。一时间,多少英雄豪杰,金戈铁马,汇成滚滚洪流。万杆红旗卷起万里风雷,摧枯拉朽,荡污涤垢,横扫一切,开创出一个新中国。

踏上延安这块神奇的土地,脚下随处都会冒出信天游令人血脉偾张的高亢之音:“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抬眼望去,那“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的热烈场景仿佛历历在目。肩扛画箱,身背画夹,心怀崇敬,脚踏风尘,我们来了——从王家坪两孔石窑洞前的土坡,到杨家岭翠绿环抱的七大会址,再到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枣园;从延安鲁艺校址,到延川梁家河,安塞魏塔古村落……我们的画笔沿着一条充满传奇和经典故事的红线循入沟沟坎坎的延川腹地。

眼前的窑洞,还有单调的黄土垒打的墙体,简单、质朴、千篇一律,近乎原始。这儿远没有名山大川的雄奇险峻,也没有江南水乡的旖旎秀丽,但它毫无雕琢,简约无华的厚重浑朴,恰同一尊尊沧桑肃穆的雕塑,透着气度夺人的美。这些史迹旧址述说历史的方式是沉默无语的,它们是一座座历史丰碑,是一道道世纪门槛,让我们仰之弥高,顶礼膜拜。步入杨家岭的礼堂,时空变幻,静默中神圣的激情涌上心头,屏住呼吸似乎听到七大代表纷至沓来的脚步,如潮的掌声在耳畔响起。

一旁的小院,一口轱辘老井如几十年前一样安放在垂杨树下。毛主席站在两盏汽灯前,以浓重的湘音阐述着革命文艺的方向、文艺为谁服务、文艺的源泉、文艺批评的标准……不管走到哪里,眼前都会浮现出一幅画面。站在枣园毛主席的窑洞前,我想起《为人民服务》的传世名篇,想起张思德、白求恩,想起“人民救星”的不朽之匾,想起那条潺潺流淌的幸福渠。还有锣鼓喧天的拜年秧歌,被陕北乡亲簇拥着的毛泽东淳朴亲切的笑脸。此时此刻,暖暖的心底闪过一道真切的启示:何为赤子?何为延安之魂?延安精神就是不忘初心,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衷,时刻不忘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的父老乡亲。

夜晚的宝塔山亮起了灯光,火红火红的一片。伫立延河边,思逐星辰,驰神遐想。其实,眼前那些建起的高楼大厦、豪奢酒店有点“煞风景”……延安的美是一种大美,白布衫衫黑纽扣,无须粉黛,美在骨子里;美在高天厚土、山羊绵羊排排走、白云悠悠尽情游的神韵里;美在毛眼眼、泪蛋蛋的沙蒿蒿林里;美在最接地气的圪梁梁、掉渣渣的黄土地里……

《延安赞》康庄 纸本设色 68cm×136cm 2019年作

真想再听一曲信天游,把延安亲个够!

猜你喜欢
宝塔山信天游窑洞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宝塔山咏怀
信天游故里靖边的《信天游》
瞻仰宝塔山
信天游唱给亲爱的党
咏退休族
陕北窑洞民居
宝塔山眺望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习近平谈《平凡的世界》我和路遥住过同一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