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万境归空

2019-11-07 02:31王旭
牡丹 2019年27期
关键词:仙姑佛学贾宝玉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红楼梦》里渗透了“人生如梦,万境归空”的悲剧主题。《红楼梦》故事缘起于一僧一道携石头入世,最后的结局也落在“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上,体现了佛道色彩。《红楼梦》描述了人间百态,抒写了世间人情冷暖,最终万境归空。纷纷扰扰的世间一切“色”,最终都归于“空”,則所有的一切,都因“空”而归于平等。佛曰:“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兰因絮果,必有来因。”这也许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所持的色空境界。本文以万境归空为主线,探究曹雪芹的创作主旨,剖析“人生如梦,万境归空”的悲剧主题。

一、虚幻即为“空”

佛祖释迦牟尼有感于人世间诸多痛苦,致力于帮助众生超脱苦海,达至极乐世界。菩提树下,佛祖的顿悟论证了无常和缘起,在阐释人生皆苦的同时,昭示导致人生痛苦的因缘,教化人们如何化解和摆脱痛苦。佛祖又说,人生的解脱实质为心的解脱,心解脱了,便是达到了大彻大悟的至高境界。

佛学认为,尘世即是苦。对此,要辩证地看待,人世皆苦,并非人世没有欢乐,而是欢乐和美好太过短暂,以至于不能永远依恃。如果要寻求解脱人世之苦,不妨视人生在世为一场虚幻,如朝露般转瞬即逝,最终达到真如境界,自然无生无死、无欲无痛。

地位至高无上的佛学经论《金刚经》在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中有这样的论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句内涵等同于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论“万法皆空”。二者都主张凡实相皆是虚妄。再看第五品中“如理实见分”:“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句与《心经》核心要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相当。精炼如260字的《心经》,是佛教般若系经典,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的总纲,在宋代以后,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可与《论语》相颉颃。

由此可见,“空”在佛家经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佛教将“色”与“空”极端化,抓住世事无常的证据,宣扬人生以追求解脱、归于静寂为真谛。《红楼梦》中,空空道人看罢石头自记的感悟,在“色”与“空”之间,曹雪芹增加了个“情”字,这与《心经》稍有不同。在整部《红楼梦》中,作者力求突出“色”界中“情”的地位、“情”的独特感受和“情”到“空”的媒介作用。最终色、空合二为一归于圆满,由此不难看出,曹雪芹深受佛教色空理论的影响。曹雪芹通过文学的形式,来弘扬佛法,阐述了身和灵、真和假、色与空的关系。比如书中描写了几次通灵宝玉没有佩带在贾宝玉身上时,贾宝玉就犯了痴呆疯狂的症状。曹雪芹用这块“通灵宝玉”比喻人的灵性、本性或神识,它与我们的肉身共同存在这个世间,而且与生俱来。

《红楼梦》界定人的精神转变过程: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因色悟空。再从一僧一道的口中探究“空”的内涵:“那红尘中确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句中所谓“乐事”即为虚幻,这又是佛学所说的“空”。《红楼梦》一书,用比喻的手法来写这种“空”:锦绣之家、雕梁画栋、纸醉金迷最终都逃不过悲剧性的毁灭。从曹雪芹的思想出发,整篇书籍有一种佛学禅的基调,看破一切、一切皆空即所谓的“空”。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讲大观园里的猜灯谜,元春所出谜语的谜底是“爆竹”,成为了她命运的写照,爆竹没爆炸时人人敬畏,正如她“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结局却是“回首相看已成灰”,就像爆竹一样灰飞烟灭。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注》不也正体现了繁华如梦,到头来是一场空的万境归空主题——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二、梦即是“空”

梦终是梦,不成现实。也有人说,人生如梦。《红楼梦》有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作者在书中安排了诸多人物所做的梦,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便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这个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通过暗示主要人物悲情的结局而统领整个小说,而且昭示了人生虚幻如梦这一贯穿小说始终的思想。通过这个梦,作者带领我们初探“万境归空”。

宝玉神游太虚幻境,首遇“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警幻仙姑领宝玉至太虚幻境,阅金陵十二钗册籍,聆听《红楼梦曲》,饮“千红一窟”茶和“万艳同悲”酒……梦境最后,警幻仙姑对宝玉的告诫暗示了贾宝玉的人生结局,劝解贾宝玉人生至迷津要速作回头。可惜的是,宝玉没有听从警幻仙姑的告诫,最终一场“空”。

小说中,贾宝玉受人生道路抉择的困扰:是沉湎于情而“悬崖撒手”,还是遵照严父期望,“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结局中,作者予以明示:遁入空门,“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贾宝玉放下了人世间的七情六欲,贪嗔痴爱,真正回归到无我无为、无着无染的清净世界。在脂砚斋第二十一回的评语中,这一点也可以略窥究竟:“宝玉看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繁华的大观园最终败落。整个家族的没落,这也是“空”的必然,渗透出悲观绝望、一切皆成空的主题。

曹雪芹的创作主旨是万境归空,作为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学巨匠,他在《红楼梦》中以佛学中的“空”统领全局,通过描写镜花水月般的一场繁华,主人公面对爱情的无奈、生命的无常跃然纸上,最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三、结语

《红楼梦》一书中,描绘的情、色、空引人深思,让人们认识到人生无常,体会到作者曹雪芹的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佛学思想。但人生不只是死亡作为结束,更多在于过程的体会。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简介:王旭(1984-),男,甘肃天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仙姑佛学贾宝玉
何仙姑避嫌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蕅益智旭对《论语》的佛学解读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小二黑结婚(节选)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
还她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