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农与“黑人精神”运动再认识

2019-11-07 03:30柴庆友
文教资料 2019年23期
关键词:运动

柴庆友

摘    要: 弗朗兹·法农(Frantz Fanon)对“黑人精神”运动,有着独特思考。相较于前期作品中的激烈批判,后期法农对“黑人精神”运动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是黑人民族觉醒的必由阶段。在法农看来,尽管“黑人精神”运动并不能直接改变殖民地的落后现状,但在缓解本土知识分子心理“异化”、对抗西方文化霸权方面,依然具有积极意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看,这种辩证的历史定位,赋予“黑人精神”运动合理性,丰富了这一思想运动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 弗朗兹·法农    “黑人精神”运动    民族觉醒    文化霸权

“黑人精神运动”(Le mouvement de la négritude)①也称“黑人性运动”,出现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弗朗兹·法农(Frantz Fanon)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的先驱之一,他对“黑人精神运动”有着独特的思考。在研究法农的评论家中流行着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随着法农后期思想逐步激进化,他对“黑人精神运动”的批判日趋明朗②。实际上,通过对法农作品的细读,不难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在后期作品中,法农对“黑人精神运动”的同情逐渐增长,相对于《黑皮肤·白面具》,法农在《全世界受苦的人》中更愿意表现出对运动的肯定。这种态度的转变过程不仅是法农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标志,还是我们进一步理解非洲文学伦理传统的切入点之一。

一、桑戈尔与塞泽尔发起的“黑人精神”运动

“黑人精神”一词萌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先由法属马提尼克诗人塞泽尔在留学法国期间提出。1935年,他在文学评论杂志《黑人大学生》(Létudiant noir)上发表论文《种族意识与社会革命》(Conscience raciale et révolution sociale),第一次创造性地使用了“黑人精神”一词③。四年之后,埃梅·塞泽尔发表了诗作《返乡札记》(Cahier dun retour au pays natal),其中用诗歌进一步阐释了“黑人精神”的含义。随后,“黑人精神”这一术语通过塞内加尔作家阿里乌纳·狄奥普(Alioune Diop)主办的《非洲存在》(Présence Africaine)杂志迅速得到了传播。桑戈尔在1948年发表了《黑人和马达加斯加法语新诗选》(Anthologie de la nouvelle poésie nègre et malgache de langue Fran?觭aise ),将“黑人精神”运动的影响推向了高潮。

作为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与倡导者,桑戈尔与塞泽尔对“黑人精神”有着不同的理解。桑戈尔自从二战结束以来一直在诗作、演讲和评论中把“黑人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加以发展和阐释,并将其作为“泛非主义”的理论基础。“他借此界定了非洲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即节奏、感性、宗教精神与社区观念,跟欧洲的价值观念,即理智、怀疑教条与个人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④。桑戈尔把这种“黑人价值”置于“黑人精神”运动的核心位置。他认为:“黑人精神就是要使黑人世界各种价值彻底文明化,这不是种族主义,而是文化,这是一种自我领悟与自我克服的心境,我们以此与宇宙和谐地结合起来。”⑤关于“黑人精神”他还下过很多定义,例如:“感性是黑人的,理性是希腊的。”“黑人精神是黑人世界文化价值的结晶。”⑥所以,他的很多诗歌都是歌颂非洲,歌颂非洲的独有旋律、色彩与气息。

相较而言,塞泽尔不寻求将把“黑人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更多的是把它看作一种黑人文化重建运动。塞泽尔认为,“黑人作家是‘黑人精神运动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他们的责任是捍卫种族文化,唤醒种族意识,因此,必须接受自己的肤色和出身,了解黑人所经历的苦难、面临的问题与存在的不足”⑦。

总的来说,以桑戈尔与塞泽尔为代表的黑人知识分子们试图通过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反对关于黑人野蛮、丑陋、愚昧的刻板印象,从而把欧洲人对黑人与非洲的想象推向文化批评界关注的中心⑧。然而,“黑人精神运动”表现出来的弊端与局限同样明显。它建立在人种的概念之上,不免使人质疑,在繁杂的世界上,散落在各处的黑人单靠肤色就可以结成持久共同体的设想是否站得住脚?对比黑人之感情用事与白人之崇尚理性,是否还是没有逃出“黑白二元对立”的逻辑?对此,法农作出了辩证的思考与回应。

二、法农对“黑人精神”运动的批评——“弱势种族主义”

在早期著作《黑皮肤,白面具》中,法农一再强调“黑人精神”运动在对抗西方殖民种族主义时表现出的苍白与虚弱,认为它并不能为黑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提供需要的答案。对此,法农提出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法农反对将“节奏”与“感性”视为全世界黑人所共有的一种独特“文化特征”。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法农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桑戈尔。在桑戈尔看来,黑人身上具有一种由“节奏”与“感性”组成的“文化特征”,既是他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又是“黑人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既然带有肤色偏见的世界摈弃了黑人,使黑人无法在“理性”方面取得地位,那么黑人就应该将目光投向“非理性”,转向感性方面,成为“世界的诗人”,从而使自己的名誉得到恢复。桑戈尔那句,“感性是黑人的,理性是希腊的”⑨是他对“黑人精神”最简明扼要的诠释。对此,法农用带有讽刺意味的话语批判道:“我以巫师的方式,从白人那里偷取了他和他的家人早已失去的‘某个世界。”⑩法农认为,这种将黑人文化特征“俄尔普斯化”的说法具有明显的虚构性与虚幻性,它将黑人表述为抽象、神秘而难以理解,实际上却无益于扭转欧洲人对黑人的诋毁与污蔑。近代以降,欧洲人正是用“科学”“进步”“理性”等词汇标榜白人的本质与其优越性,相反,“愚昧”“落后”“感性”则是所有未开化民族的共同特征。桑戈尔用白人价值的反面,以白人所丢失的历史阶段凸显黑人与白人的“差异”,其出发点并没有超越摩尼教式的“黑白二元对立”逻辑,无异于在白人预设的圈套之中将自己对号入座。从这一点上说,通过“节奏”与“感性”证明黑人的存在价值,甚至以此證明黑人拥有白人缺乏的性格特征从而优于白人,真正可以证明的却是“白人定义下的黑人存在”,即白人认定的一个既无历史又未开化的民族。

其二,法农驳斥了建立在种族概念之上的“黑人价值观”。桑戈尔对“黑人价值观”的总结还包括反物质主义、注重社区观念、互信和对超越个人之上的公共利益的关心。法农对此提出了质疑,指出“我的黑皮肤并不是某种特有价值的包装”?輥?輯?訛、肤色与价值不应被强行捆绑在一起,否则,人们就会在社会与历史结构中寻找种族与文化的“关联性”,并将它合理化,这恰恰是许多社会与政治压迫的根源所在。即使所有黑人都曾经历过相似的苦难,也不能将所有黑人都视为一个拥有同样文化特性整体来看待。与世界上的其他种族一样,黑人的历史与社会经历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不断强调某种抽象的“黑人价值”,等于重申对黑人的刻板印象,在黑人身上制造新的种族负担。

其三,对于黑人文艺作品中表现出的某种“返祖”倾向,法农也提出了批判。这种倾向鼓励人们“向后看”,用辉煌的历史成就与带有原始性的美学意象抵御西方的文化压迫,建立民族自信。法农指出,在表达黑人文化时一味地重复“性爱”“巫术”或“万物有灵”等原始意象,似乎就是将黑人文化定义为一种“退化的”“低层次”的人类文化?輥?輰?訛。认为可以通过这种方法重建一种所有黑人种族共有的文明,不仅是天真的,而且必将导致相反的结果。最终引导黑人种族执迷于自己的历史成就,而忽略现实问题。

在《黑皮肤·白面具》中,法农把“黑人精神”运动视为一种带有“本质主义”倾向的“弱势的种族主义”。这场文化运动将持续中的殖民主义压迫转移到对“种族本质”与“历史成就”的执迷上,往往忽略社会条件与文化从属关系之间的联系。的确,如果仅仅将肤色与文化特征进行简单的捆绑、用原始意象表现黑人种族的贡献与价值,那么“黑人精神”运动至多只能充当黑人认同挫折下的“避风港”,抑或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并不能为黑人民族带来真正的解放。

三、法农对“黑人精神”运动的肯定——通往未来的必由阶段

虽然法农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对“黑人精神”运动的评价,但认为法农对它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却是对法农思想非辩证性的、简单化的理解。实际上,法农既揭示了“黑人精神”运动的虚构性与所有种族主义陈规旧习的历史本质,又呈现了其值得赞赏的积极方面?輥?輱?訛。1951至1961年这十年间,法农对这场运动的态度发生了渐进式转变,最终将它界定为一个文化复兴的必由阶段。

“从二十世纪初到六十年代,非洲文化的发展主题是围绕非殖民地化历史进程而展开的。我们可以把这个阶段称为非洲人自我意识觉醒、寻求对自身历史文化之存在及其独特价值作认同的非洲文化复兴阶段”?輥?輲?訛。用辩证眼光重新审视“黑人精神”运动的法农将这场运动界定为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阶段。此时的法农认为,尽管存在种种缺陷,但人们不应低估其在去殖民化过程中起到的阶段性意义。在反殖民运动初期,“黑人精神”至少可以帮助殖民地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这是必不可少的“自我启蒙”。缺少这个过程,理论与实践上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就无从谈起。要知道,“殖民主义者通过一种逻辑的倒错,歪曲、毁坏、碾碎被殖民者的过去。这一对前殖民时代文化的贬低今天依然有其辩证的意义”?輥?輳?訛,对前殖民时代文化的贬低赋予了殖民统治的合法性,让殖民者得以用文明传播者的身份包装自己。“黑人精神”正是在与欧洲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对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思想运动,其初衷是复兴一度被殖民者所碾碎的殖民地原有文化,是一场旨在反对殖民观念与白人统治“文化复兴”运动。

后期的法农坚信,尽管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与历史作全盘的重建并没有在客观上改善贫穷与落后的局面,但文化求生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物质生活的需要。文化是人类精神的庇护所与栖息地,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紧密联系的纽带,精英群体正是通过民族文化这一纽带才能产生共生关系,形成一个民族共生体。黑人文化心理的根源是欧洲殖民主义诉诸的“文化强制(cultural imposition)”?輥?輴?訛,在西方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殖民地知识分子往往都具有“双重国籍”的文化身份,如果本土知识分子们不能从中做出取舍且从殖民者构建的文化中挣脱出来,那么后果必定是引起心理上的“残缺”与“异化”。在这种情况下,重建一种有价值的民族文化就显得极为重要。由此可见,对民族文化的“追溯”不仅仅是一场“美学之旅”,还是一个痛苦且必要的民族尊严重建过程,是解除心理“异化”的方法与进行社会革命的必要准备。通过对前殖民时代文化的追寻,本土知识分子们不仅在民族的历史中重新找回那个曾经存在的“光辉灿烂的时代”,还会与曾一度将他们视为“外来者”的殖民地人民建立联系?輥?輵?訛。因此,黑人精神运动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由阶段”?輥?輶?訛,它为殖民地本土知识分子们提供了文化上的“根”与斗争的“阵地”,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文化霸权”的控制力与合法性。

四、结语

“黑人精神”运动的影响力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末,在重振黑人民族自信、争取民族解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非洲文学中关于什么是“非洲经验”“非洲意象”与“非洲本质”的漫长争论间接促成了口语文学、母语写作等地方文学的蓬勃发展。然而,建立在种族基础之上的文化特质与摩尼教式的“黑白二元对立”逻辑似乎一直是这场黑人文化启蒙运动的先天软肋。法农对“黑人精神”运动的论述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辩证过程,重要贡献在于区分了这一思想运动的“客观局限性”与“主观必要性”。在法农看来,尽管“黑人精神”运动不能在客观上直接改变殖民地的落后现状,但在缓解本土知识分子心理“异化”、对抗西方文化霸权方面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一个反殖民主义过程中“否定之否定”的辩证阶段。正是这种辩证的历史定位赋予了“黑人精神”运动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合理性,其精神内涵亦得到极大的丰富。

注释:

①从词源上来看,法语“la négritude”一词从“nègre”改造而来,类似于英语中的“nigger”,用于阐释、界定非洲文化传统与精神价值。国内学者也将其翻译为“黑人性”或“黑人文化传统”。

②Gendzier,Irene. Frantz Fanon: A Critical Study[M].London: pantheon books, 1974:225-228.

③聂珍钊.黑人精神(Negritude):非洲文学的伦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51.

④伦纳德·S·克莱因,著.李永彩,译.20世纪非洲文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154.

⑤Léopold Sédar Senghor.‘Ce que lhomme noir apporte,LibertéⅠ:Négritude et humanisme[M].Paris :Seuil,1964:25.

⑥Bart Moore-Gilbert,etc; edited. Postcolonial Criticism[M].Taylor and Francis, 2014:9.

⑦张宏明.黑人传统精神运动产生的历史氛围——论美洲黑人运动思潮对黑人传统精神运动的影响[J].西亚非洲,1994(3):5.

⑧Abdulrazak, Gurnah. Essays on African Writing[M].Heinemann,1993:vi.

⑨Léopold Sédar Senghor.‘Ce que lhomme noir apporte,LibertéⅠ:Négritude et humanisme[M].Paris :Seuil,1964:22.

⑩Fanon, F..  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M]. Paris: Le Seuil, 1971:135.

?輥?輯?訛Ibid.,p.225.

?輥?輰?訛Ibid.,p.134.

?輥?輱?訛比尔·阿希克洛夫特,著.任一鸣,译.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9.

?輥?輲?訛刘鸿武.“非洲个性”或“黑人性”——20世纪非洲复兴统一的神话与现实[J].思想战线,2002(4):89.

?輥?輳?訛Fanon, F.. Les damnés de la terre[M]. Paris : Gallimard, 1991:201.

?輥?輴?訛陶家俊.忧郁的范农,忧郁的种族——论范农的种族创伤理论[J].外国文学,2014(5):136.

?輥?輵?訛Fanon, F.. Les damnés de la terre[M]. Paris : Gallimard, 1991:202-203..

?輥?輶?訛Fanon, F.. Pour la révolution Africaine[M]. ?魪crits politiques. Paris : La Découverte & Syros, 2001:54.

参考文献:

[1]Abdulrazak, Gurnah. Essays on African Writing[M].Heinemann,1993.

[2]Bart Moore-Gilbert,etc; edited. Postcolonial Criticism[M].Taylor and Francis, 2014.

[3]Fanon, F..  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M]. Paris : Le Seuil, 1971.

——. Les damnés de la terre[M]. Paris : Gallimard, 1991.

——. Pour la révolution Africaine, ?魪crits politiques[M]. Paris : La Découverte & Syros, 2001.

[4]Gendzier,Irene. Frantz Fanon: A Critical Study[M].London: pantheon books, 1974.

[5]Léopold Sédar Senghor.‘Ce que lhomme noir apporte,LibertéⅠ:Négritude et humanisme[M].Paris :Seuil,1964.

[6]比尔·阿希克洛夫特,著.任一鳴,译.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伦纳德·S·克莱因,著.李永彩,译.20世纪非洲文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8]刘鸿武.“非洲个性”或“黑人性”——20世纪非洲复兴统一的神话与现实[J].思想战线,2002(4):88-92.

[9]聂珍钊.黑人精神(Negritude):非洲文学的伦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51-58.

[10]陶家俊.忧郁的范农,忧郁的种族——论范农的种族创伤理论[J].外国文学,2014(5):131-139.

[11]张宏明.黑人传统精神运动产生的历史氛围——论美洲黑人运动思潮对黑人传统精神运动的影响[J].西亚非洲,1994(3):50-57.

本文系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弗朗兹·法农去殖民化思想研究”(KYCX 18_001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运动
“什么都不买”运动
运动
不正经运动范
疯狂的运动
别把运动弄奢侈了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