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体系构建研究

2019-11-07 07:59康力程峰陈洁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协同

康力 程峰 陈洁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新的工具和视角,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面对新媒体环境,高校必须建立多主体协同、预防与引导内容协同以及网络与现实多平台协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体系,更好地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协同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6-0048-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内化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的关键一环,充分发挥新媒体工具的正向功能,准确把脉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系统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熊澄宇认为: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本文中的新媒体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承载于互联网、手机、移动互联网等媒介,以微信、QQ、微博等产品为代表。新媒體环境就是人们利用新媒体形态进行交往、互动的一种场景或经验,是对新媒体用户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因此,本文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定义为: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解决心理困惑,帮助学生科学运用网络,挖掘心理潜能、渐臻自我实现的教育过程。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与网络紧密相连,对其身心健康产生诸多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青少年群体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分为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网络娱乐和商务交易四类(见表1)。其中,即时通信比例最高,达98.3%;微博比例较低,达61.9%。此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网络心理咨询,成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趋势。尤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的发展,心理知识传播速度加快,心理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大学生选择咨询的多样性、自主性不断增强,逐步构建形成他助、互助到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心理咨询内容方面,大学生对心理测试类的需求最高,比例为39.62%;心理知识类、心理问题解答类和心理博客类的占比分别为22.6%、21.26%和11.72%。这些数据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侧重心理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操作。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和经费的持续投入,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取得较好成效。但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仍存在“重形式,轻过程;重宣教,轻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少数人信仰和道德缺失,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因素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政策资金的支持、社会精神文化的引导等方面,须进一步完善。

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挑战:第一,大学生的眼界见识、知识丰富度和自我学习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如何引导大学生用批判的视角筛选信息,避免有害信息损害自身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在信息层面的挑战。第二,网络时代正在快速打破和重组人们的沟通形态,碎片化、娱乐化、泛社交化的沟通语境得到大学生的追捧,新的词汇、信息组织样态和流行趋势打破原有的社交框架。如何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能接受理解的词汇,是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方式层面的挑战。第三,互联网世界,学会正确处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关系,对学生未来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平衡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心理落差,确保大学生人格日臻完善,是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方式上面临的挑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体系的建设路径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体系,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各方力量,集主体协同、内容协同和平台协同一体化,全面协助大学生学习心理知识,解决心理问题,完善心理素养。

(一)建立学生、高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协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体系需要构建学生、高校、家庭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体系。大学生作为协同体系的核心主体,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

高校作为协同体系的载体,通过协调各主体资源,主要扮演三个角色:一是协同体系的搭建者,加强框架搭建、教育模式创新等的顶层设计,建设预防、引导一体化的协同运作机制。二是专业知识、人员的提供者,注重发挥专职心理教师的作用,强化对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体系运作过程的指导。三是体系运作的协调者,让高校各软硬件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持。

家庭作为协同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高校应与家庭建立紧密联系,充分运用网络工具,为家长提供专业意见,辅导父母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将家庭力量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建设。

社会作为协同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善于运用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管理服务等。

(二)建立预防、引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协同

建立集预防与引导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协同机制,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预防方面,要充分借助网络工具,以网站、微信、校园社区等网络空间为基础,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系统。

引导方面,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和学生特征,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根本,网络课程和线下活动相结合,设计心理健康引导课程体系。

(三)建立网络空间与现实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协同

网络空间和现实环境平台建设贯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体系建设。网络空间建设方面,以校园网为核心,辅以微信、微博等方式,及时进行互动。校园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平台,包括心理测验、网络咨询等内容建设;微信和微博侧重互动发起,掌握即时话题,贴近与大学生的心灵距离。现实环境建设方面,既要重视建设心理活动教室等硬件建设,也要加强系统规划,针对时事热点进行不定期辩论、校外游学交流等。通过线上引导与线下活动协同、现场互动与网络互动协同、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互动协同,全面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