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口述历史的多元化发展

2019-11-07 07:59朱奕亭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6期
关键词:历史发展

朱奕亭

摘要: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观念的现代化、文化的多元化带来了历史领域巨大的变革,使得历史观念、历史格局和历史话语都发生了变化。当代中国口述历史作品纷纷涌现,其内容从传统历史主题到边缘题材,关注对象从重要历史人物到广大普通民众,形式上从研讨会、图书著作、电视节目到影像制品,可谓包罗万象。种种理论与实践成果表明,中国口述历史正处于一个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阶段,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口述历史;多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6-0070-02

改革开放以来,“口述历史”在我国开始受到社会各界追捧,政界、学界、传媒界、企业界等纷纷介入,大有发展成为一门显学之势,方兴未艾。现代“口述历史”是通过有准备的、运用现代媒介技术进行访谈,收集具有历史意义的历史亲历者的个人记忆及其观点,并加以传播的活动。新世纪以来,在消费文化与视觉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大陆现代口述历史的繁荣发展形成与经济和媒体技术共振的发展态势,逐渐形成多元化发展。

2000年前后,口述历史开始在史学界中得到了部分学者的回应。在史学界的推动下,2004年12月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在扬州成立,此后相继成立了天津市口述历史学会、江苏省口述历史学会、浙江省口述历史学会等。在全国各地口述历史学会发展的推动下,有些高校开始成立专门的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此后,全国各地高校纷纷举办各种类型的口述历史研讨会,大大地促进了口述历史在中国的发展。在全国口述历史学者们的共同推动下,口述历史研讨会主题不断丰富化和深化。

虽然政府没有明确主导或鼓励口述历史发展的政策,但却以基金的形式在支持和推进口述历史的发展。2006年后,由政府支持的项目较之前大幅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2018年总共66个项目,其中重大项目两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个项目。依据2006-2018年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立项的“口述历史”项目可知:一是进入新世纪,口述历史并未一开始就得到官方基金支持,直到2006年才出现第一个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大陆最高级别的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项目“关于赫哲族口述历史及其文化价值的研究”,到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项目到达峰值10项。二是相较于21世纪之前,这一时期“口述历史”明显被更多的学科和学者们所接受,主要涉及的学科有历史学、新闻传播学、民族问题、宗教学、文学、图书情报文献学、法学、艺术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众多人文学科,这明显标志着“口述历史”开始走向更多的学科门类,其中关涉到少数民族问题的口述研究所占比重最大,高达20%。(具体见下表)

在政府的资助下,口述历史理论研究成果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从已在核心期刊刊布的专题论文来看,笔者以述史、口碑史等为主题主要统计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论文数据库,2000年以后中国口述历史研究的专题论文成果形成以下发展趋势。如图1。

同时,笔者又对2000-2017年期間“口述史”专著进行分析,在此期间共计出版507部之多,主要集中以下几大类:第一类是“改革开放口述史”,主要采访改革开放的亲历者。第二类是“二战口述史”。第三类是

备注:笔者根据中国知网以“口述历史”为关键词,对核心期刊和csscl期刊所统计的数据变化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口述历史作品题材呈现出多样性——精英与大众,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交织发展。新世纪以后,中国的“口述历史”日渐平民化、多样化。从题材上看,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文化与社会方面的;既有传统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一类的口述历史著作,也有不少以少数民族、女性、底层百姓为口述对象的著作。由此可看出,这一时期我国口述历史的题材从英雄人物、领袖人物逐渐转向普通人物、大众人物甚至是边缘群体的历史记忆研究,将历史所蕴含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展现出来。

随着口述历史作品的纷纷涌现,此领域也逐渐形成了以高校学者为主体的口述历史研究群体。随着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加入,使此领域的研究人员获得了更多的平台支持,推进了口述历史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2010年,被称为“几代中国学者集体研究的成果”的《口述史研究方法》问世,为国内口述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11年,定宜庄研究员根据多年口述历史实践成果选编成《口述史读本》,这本书分为学术史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经典案例研究三个部分,较为系统地收录了口述历史研究的相关文章,体现了口述历史研究的系统化意识。

在中国大陆现代口述历史理论与实践成果取得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口述历史影像化的特征异常突出。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口述历史在呈现和传播载体上渐趋多元,开始与影视媒介联姻,口述历史电视节目诞生。起始于湖北卫视开设口述历史栏目《往事》,通过追溯历史的记忆,把沉淀的史实搜寻出来,展示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次年,央视纪录片《讲述》(2001)栏目,它以叙事为核心功能,以故事为传播载体,以口述为结构手段,以纪实为显著特征来整合编排社会素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此后,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当代电影》等媒体纷纷实施“中国电影口述历史”项目,上海党史研究室出品《口述上海·电影往事》。

在新时期的传播环境下,现代口述史学的传播媒介丰富多样,除去传统的文字出版物、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外,互联网的介入也为口述历史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为快捷方便的渠道。在中国,历史影像借助于新时代的视听媒介,将历史从文字文献单一的叙述中拓展开来,继而成为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客观上来说,借助于这种具有“视听”特质的历史影像,群众重新掌握了历史的话语权,书写历史本身的局限问题得到解决。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信息,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承载和传递历史信息的媒介发生变化,社会的进步使得历史的“麦克风”交到了广大普通民众的手中,于是在中国,一个“大家来做口述历史”的时代悄然而至。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口述历史源起于美国,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它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归因于三大因素:一是口述历史主体由精英走向大众;二是新史观的流行;三是现代媒介技术的普及,它们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大陆现代口述历史的发展。在新世纪以来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大陆现代口述历史从理论到实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繁荣的发展景象,并逐渐形塑出中国大陆独有的发展特色。

猜你喜欢
历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历史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