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

2019-11-07 07:59杨文琴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6期
关键词:技能能力教育

杨文琴

摘要:文章分别阐释了“道”、“术”、教育三个概念在当代教育中的内涵与外延,并围绕中国当代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道”既指科学上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人的人格基础;“术”指实用之技。在当代教育中,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应两者并重。

关键词:“道”;“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6-0003-02

一、教育职能与“道”和“术”

古往今来,关于教育的学说与理论体系汗牛充栋,这些学说与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讲,都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和教育的职能。在中国当代,教育的职能究竟怎样呢?笔者认为,其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育具有育人职能和发展职能,促进个体发展,能将教育对象从一个生物人变为社会人;其次,教育具有社会职能,满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讲,具体体现在:受教育者能融入社会,没有反社会倾向;具有社会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本文所说的“道”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理性,也包括其他如爱国、爱民等道德修养等;不仅指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能力,也指学生的人格、理想、信念和视野等基本素质。在教学内容上,“道”体现为基础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本文的“术”,指具有操作性的技能知识,在教学内容上表现为应用科学和实用技能。

笔者认为,我国传统教育和当前教育都存在“道”与“术”偏废的问题,导致教学和实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要较好地实现当代教育职能,必须处理好教育中“道”和“术”的关系。

二、当代教育中重“术”轻“道”的倾向

我国古代教育重“道”轻“术”,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和谋生联系在一起的生产经营技能说成“末技”。

历史走到今天,教育仿佛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再是传统的重“道”轻“术”,而是重“术”轻“道”。一方面,基础教育受到升学主义与文凭挂帅的影响,与教育有关的各环节如学校、家庭、教师及学生,几乎全部倒向以智育为主导的考试,这种以考试为重心的学校教育,使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与熏陶受到严重摧残。教育的其他方面,如建立生活规范的生活教育、建立正确人生观的价值教育、形成民主法治的公民教育,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另一方面,大学教育中大讲功利主义、急功近利,什么“术”获利快、获利多,就练什么“术”,从课程开设、教学开展到教学质量评估,一切都向利益看齐,专在“术”上下功夫。很多急功近利者认为:唯“术”有用,为“道”无益。重“术”轻“道”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学校教育强调过强的专业性,文化陶冶过弱,导致学生的文化素质不高;第二,在“术”上过分强调“术业有专攻”,过窄的专业教育导致学生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第三,过重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自身修养与道德水准不高;第四,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遭受严重挤压,发展不足,创造能力缺乏。

三、确立“道”、“术”并重的教育发展方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21世纪教育报告指出:21世纪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to know)、会做事(to d0),更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to be)。做人以“道”为基础和中心,做事和运用知识需要以“道”为指导,当代教育应将继承传统与联系实际相结合,实现“道”、“术”并重。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道”、“术”并重的内涵。

(一)重“道”的必要性

古人云:欲成事先成人,俗话说:“有才有德是精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毒品。”有了知识,具备了能力,可称“才”;但加了“人”字,才称得上“人才”。当一个人的知识积累至一定程度,其才智成就取决于人格发展程度,人格比智慧更重要。

“术”应以“道”为基础,“术”本身没有价值取向,有道者可用来造福人类,无道者亦可用来行骗作恶,关键看有道无道。过分强调学生的解题术、应试术,训练出来的是一批“有术寡道”的“术士”。他们有某种技术,却不大懂为人之道,没有高尚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没有大智慧,“术”上也不可能有大的发明创造。加强“道”的教育,一方面要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基础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在社会教育中加强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公民意识首先是遵纪守法,然后是责任感、忠于职守和履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爱国意识要注意日常行为中的渗透;民主意识立足将社会建成一个法制的社会,依法治国。

(二)重“术”的重要性

其目标由现代教育的特点决定。现代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具有商品性。现代教育与商品经济有密切联系,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现代教育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商品经济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社会性质决定社会主义教育和商品经济也有密切联系。现代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商品性,即要服从市场优胜劣汰规律,讲究利益,这些都决定其最终产品——现代劳动力也具有商品性。

其次,具有生产性。现代生产的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必须通过现代劳动者之手,而现代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必须通过现代学校教育,所以现代学校教育成为培养现代劳动力的机构。

正因为现代教育具有商品性和生产性,负有向社会提供合格劳动者的责任;同时,对受教育者来说,学习是为了谋生,传统的坐而论道在现代是不现实的,他们必须掌握一技之长。所以,现代教育必须传授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应用科学,即现代教育必须重“术”。

(三)“道”、“术”的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自有教育以来,就提倡对青少年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我国周朝即提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教育内容。面向新世纪,世界各国更加充分地认识到道德和技能共同发展的重要,并制定具体方针予以贯彻。如美国提出青少年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素质和五种能力。三种素质为:(1)基本技能,即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2)思维能力,即有新想法,能发现并解决问题,根据符号图像进行思维分析;(3)个人品质,即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有自信心,有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自律、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五种能力为: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分析的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又如,日本提出对人才素质的五项要求:有高度教养和出色的人品,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做出贡献,有独创性,具有解决人类面临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中国的素质教育思想观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强调在教学思想改革中注重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全面实行因材施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学校的教育功能也在做相应的调整,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不再仅仅需要一些只具有一定學历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需要的是一大批懂专业、懂市场、心理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学校作为直接为市场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必须从狭义的应试教育、专业教育中解放出来,主动地调整教育目标和教育功能,以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培养具有全新概念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21世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应有新的时代内容。德育不仅要注重政治思想教育,更要注重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的培养;智育,不仅要注重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维持性学习,更要注重智慧谋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育,不仅要注重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技能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