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下乡”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9-11-07 07:59张思豆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6期
关键词:三下乡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张思豆

摘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栽体,是发挥实践育人价值的重要平台。本研究在探析大学生“三下乡”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依托高校实践案例提出“三下乡”常态化实施的优化建议,通过特色活动品牌化、实践内容专业化、队伍结构多元化、校一政一企合作常态化等途径,不断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和长效性。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为指引,促进高校育人体系建设,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6-000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了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引领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发现自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青春力量,高校暑期“三下乡”在累进发展中俨然成为收效显著的育人平台,不仅彰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实践育人的价值,更是在第二课堂建设中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落地之举。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出校园受教育、长才干、促思考、做贡献等方式,增强能力本领,强化使命担当,不断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当下的“三下乡”活动主要体现出三个新:新时代、新征程、新青年。如何破解新形势下高校暑期“三下乡”现存问题,使之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中进一步发挥育人功能,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逐渐聚焦的课题之一。

一、高校“三下乡”活动现存问题分析

1.重形式轻内容,效果不甚理想。部分团队尚未充分认识到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对“三下乡”的实践内容没有深入构思,类别过于单一,内容流于形式,产出成果局限于摆拍,开展方式不推陈出新。这违背了“三下乡”的设置初心,没有实现育人效果,甚至不能得到實践地的支持,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2.专业特色不鲜明,所学未充分致用。部分团队在选题过程中并未与专业挂钩,这既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又没有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专业价值。

3.农学沟通渠道不畅,知识成果转化率尚低。部分团队没有前期调研,并未核实调研方案的针对性,不了解民风民俗,不贴近实际,与社会脱节,严重影响“三下乡”的实效性。当理论不接地气的时候,并不能真正地将知识转化为经济价值,为农户所用,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三下乡”的实践探索

1.“三下乡”育人模式发展状况。陕师大地科院已坚持组织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数十年,所带学生团队奔赴省内外,涉及的活动主题涵盖面较广。在安康岚皋官元九年制学校等建立实践基地15个,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实践活动被中国共青团、陕西共青团、《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其中,“关爱大秦岭”志愿项目在2017年10月获评陕西高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2.“三下乡”活动特色及经验。第一,“常规活动”+“特色主题”齐头并进,全方位探索育人路径。为了提升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学院将暑期“支教”作为长期坚持的活动内容。通过不断完善工作细节,从课程设置、课件制作、集体备课、事前说课等方面引导学生注重授课内容,坚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倡导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同时,学院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坚持每年依托一项特色活动,如“服务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旅游扶贫助力精准扶贫”、“河小青”志愿者环保队等,将支教团队划分为调研小组,在不授课的时间段进行社会调研,既丰富“三下乡”的活动内容,又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时政,服务社会,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第二,依托“基金会项目”+“教授课题”,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地科院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依托美国彩虹教育基金会、科技教育协会、田家炳教育基金会,极大促进与兄弟高校暑期“三下乡”的交流,提升“支教”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同时,依托学院专业课教授申报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选取适合本科生完成的基础调研工作,让“三下乡”富有科研意蕴,如条件允许,可邀请专业课教师全程指导,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素养。第三,“学校”+“学院”经费支持,保障“三下乡”顺利进行。陕西师范大学非常重视实践育人的意义,校团委每年在各院系上报的实践团队中,按照比例择优选择“校级骨干团队”和“校级重点团队”,并给予经费支持,鼓励广大师生投入“三下乡”活动,带动知识成果的转化及推广。地科院紧跟学校育人方向,在学生自组团队中选取“院级重点团队”,提供经费保障,专款专用,实报实销,有效促进大学生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活动,将先进的知识和教育理念带到乡村,真正落实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三、“三下乡”常态化实施的优化建议

1.特色活动品牌化。第一,深入挖掘实践内容,不断提质增效,凝练活动内涵,明确活动方向,通过累计多次开展“三下乡”活动,形成品牌项目,让它成为广大群众接受并认可的社会服务内容,最终多方合力,促进成果转化。第二,注重宣传推广,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学校和学院网站、学生自媒体平台等渠道,对活动内容实时报道总结,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实践内容专业化。以学生专业特色为立足点,通过与专业课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为学生暑期“三下乡”筑牢堤坝,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在实践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为当地提供帮助。各高校团队应以自身专业特点为依托,结合时代热点与各地情况,选出适合的实践地点,制定好具体实施规划,不打无准备之仗,让走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有理可溯。

3.队伍结构多元化。第一,带队教师应囊括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院团委书记、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在不同的维度对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从活动保障、专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等层次自上而下建立“三下乡”育人梯队。第二,学生成员应涵盖面较广,从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生会成员、热衷志愿服务的普通同学中择优筛选,组成一支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三下乡先锋团队”,真正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更多同学投身社会实践。

4.校一政—企合作常态化。第一,高校暑期“三下乡”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实践地政府、学校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因此,加强校一政一企的多方合作,共同培育“三下乡”特色项目,去除体制机制上的樊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让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现实,更能让乡村因科技变得更美,实现共赢。第二,试点建立“三下乡”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多方合作的育人路径。

四、结语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发挥实践育人作用的重要平台,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坚持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通过结合每一级学生的年龄、专业、兴趣、时代背景、环境等特点,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地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现内容与形式并重、培养能力与服务社会共赢的社会效果。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探索“三下乡”工作的新思路、新内涵、新方法,让学生真正通过“三下乡”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有所教,不忘习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嘱托:“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青年学生理应结合时代背景,助力脱贫攻坚,展现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贡献青春力量与智慧。

猜你喜欢
三下乡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